“洹上村”是袁世凯的命名,周围十里八乡的泥腿子叫不顺这个文绉绉的名字,一口一个“袁宅”“袁寨”。彰德成了袁世凯“龙兴”之地,他临终前念念不忘地留下遗言:“扶柩回籍,葬吾洹上。”
洹上村坐北朝南,基地呈方形,面积据说是300亩。四周筑有上薄下厚的砖砌围墙。墙高约7米,墙基厚约l 5米,很像城墙,但无城堞。墙内四角贴墙建有上下两层的碉楼。面南的围墙中间开了一个拱券式大门,门上方的墙壁上横刻着“洹上村”。围墙内南北纵向可划分三个条块,中间是住宅区,东边是花园,西边靠后似乎有一片仆役居住的瓦房。
住宅院距围墙大门约六七十米,全封闭式。院内由主院、内院和裙房院组成。面南一长排房后,中间有一个一开间的门楼。进门楼西去,是一个正方形的主体庭院。四面房屋不分高低大小,都是五开间。屋脊无吻兽等装饰,但都有椽廊。各间都是落地门扇,门开在当中一间。门扇廊柱檩枋全是黑色,气氛森严。内院院落的组合和房屋建筑的格式,就更是离经叛道、绝无仅有了。从主院北屋和东屋的山墙之间可到内院。内院是宛如棋盘格式的很多四方形院落。每个院落的面积和主院相同,房屋也都是五开间,只是略矮一些。除了院四周房屋的前墙有门窗外,院中纵横排列的所有房屋,前后墙都有同样的门窗。这样的院落格局,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五间当中一间有四扇落地门,门框外的墙上有一圈西式建筑装饰,其余各间都有一个可以开关的四扇大玻璃窗。室内有白色天花板和木质地板,装有电灯。四面房屋的前后屋檐下,各向院内延伸出一个平顶走廊,廊柱之间有坐凳。内院门窗、廊柱的色调与主院不同,都是明快的朱红色。每个院落四面的走廊正好凑成一个大天井,走廊外是深约80公分、方砖墁地的天池,走廊中间有台阶可上下,这就构成一个个中西合璧的天井院落。院落的四角有下水道和约二米高的自来水龙头。
洹上村
并没有村,就袁世凯一家宅邸,
所以,老一辈儿都把洹上村叫做“袁宅”或者“袁家花园”。
洹上村占地有300亩,就在洹河北岸,京汉铁路东侧、袁林西侧的旷野上,
南边离洹河100多米,东边离袁家车站不足一公里。村子四周筑有上薄下厚的砖砌围墙,
墙高而厚,很像城墙,但无城堞。墙内四角建有上下两层的碉楼。
面南的围墙中间开了一个拱券式大门,门上方的墙壁上嵌一块石牌,横刻着“洹上村”三个篆体字。
袁世凯死后,1927年冯玉祥把袁宅改为彰德高中,没想到这样一处豪华辉煌的庄园,
居然是“豆腐渣”工程,先后有几处房屋自然垮塌,日本人来后就渐渐荒芜。
我小时候时常翻过深深的壕沟,去园子里割草、捉蟋蟀。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在废墟上修筑工事,袁宅彻底毁于战火。
解放后,废墟的建筑材料被用来建造文化馆,从此,洹上村就只剩下地名了。
------------
1909年3月,一列京汉铁路局专列从河南卫辉开出,经过一个小时北行,缓缓停在古城彰德府(今安阳)北郊,洹河铁路桥之北的一个洹上村专属小站上。袁世凯带着住在卫辉的部分家人浩浩荡荡下了车,第一次住进了离小站500步远的洹上村。接着,散居近半年的其他家人又从天津和北京等处陆陆续续搬来。从1909年3月到5月,前后搬了整整2个月!
之后,洹上村总共耗银数十万两,历时2年陆续建成。
洹上村大门上方横条石正面袁世凯手书
中西合璧的坚固“城堡”
袁世凯三女儿袁静雪回忆刚进洹上村时情景:
“首先在住宅外面修了高大的院墙,院墙周围还修筑了几个炮楼。当时的地方当局,还派两营马队(叫做马一营、马二营)驻在那里护卫着,看起来仿佛是一个寨子似的”。
袁世凯的世交徐世昌;“项城为人,表面大开大阖,其实际先求千稳百当,方肯做去。”
这城堡有多坚固?1930年代就在这里读书的郑州大学教授王碧岑:“洹上村坐北朝南,基地呈方形,面积据说是300亩。四周筑有上薄下厚的砖砌围墙。墙高约7米,墙基厚约l .5米,很像城墙,但无城堞。墙内四角贴墙建有上下两层的碉楼。
城堡里有多少间房子? 1915年后在天津为袁家常年看病的医生徐正伦:“河南彰德洹上村有地300顷和大宅院1处,包括花园共200间。”
城堡有多大?50年代后常年工作在洹上村附近的张有明老人:“此宅,东西长约320米,南北宽约260米,四周有7米高,0.77米宽的砖砌寨墙,四角均有两层楼高的炮楼。
袁世凯的轿夫班头冯培德:“安阳的袁公馆是一排三个宅院,袁住中间宅院,太太们住在他的周围,院后是花园,种有各种奇花异草,供袁观赏。”
为了万无一失,洹上村袁家寨子被打了双保险,即在大围墙中套建了一圈小围墙。小围墙内才是百十号家人女眷的生活起居核心区域——住宅院。
有两层围墙的护卫,有城墙外的碉楼瞭望,再伴随夜来更夫清脆的打更报平安声,“回籍养疴”的袁世凯才有安全感。
住宅院的主门通常叫“二门”。“二门内修9个院,袁居中院,其余各院为各姨太太和儿女居住。”(杨景震)
围绕着核心住宅院的是四周一圈的群房,“系听差等住室;尚有中药房、聘中医数人;二门内东院是家校,西房是西药房,亦聘西医数人在此。”(杨景震)
“初移迁时,各室晚上均用煤油灯,不久在南院建一电灯房,自行摩电,从此全宅电灯辉煌。又在花园内建一高约两丈压水亭输水各处,从此各院均用自来水。园中修有水井数眼以供灌池及浇花。每日晚间袁偕全家逛花园吃晚餐,每次必请正太太到场。”去过洹上村的布洛克博士:“这间房外形设计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而房内陈设却又具有欧式风味。整个房子灯火通明。”(杨景震)
电灯、木地板、落地窗、自来水和花园里的野餐,处处显示了主人的“新派”。
小中南海——“养寿园”
袁世凯晚上睡在洹上村住宅院,白天大部分活动多在林荫大道东面的“养寿园”度过。
养寿园,俨然一个大观园!一个小中南海!
养寿园”的确有点北海、中海、南海的“三海”感觉。园北是洹上村的制高点——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起伏的山上建有一个四角攒尖亭,可登临观赏园景”。
袁世凯引洹水进园,清澈的河水被水泵抽到高处,山上的人工瀑布飞流直下入一小河,河水缓缓流进园南一个大大的人工湖——汇流池(似南海)。湖上也有一个小小的“瀛台”——洗心亭。
袁静雪回忆:
“池内还修有一座水(洗)心亭,必须坐船才能到达亭上。每年夏季或月圆的时候,我父亲常和全家人划船过去,在那里吃饭赏月。他有的时候独自和我的生母三姨太太荡舟赏月。我母亲会弹七弦琴。这个时候,他对着皎洁的月光,听着悠扬的琴音,是十分高兴的。”
“池里种植了一些荷、菱之类,养殖了很多鱼。我父亲喜欢吃的熏鱼,是二姨太太的拿手菜,她就常常养蟹,每个人都用高粱米和芝麻来喂养自己所有的螃蟹。等到秋深蟹肥的时候,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自己捕来自己吃。”
曾造访养寿园法的国布洛克博士,还看到园子里有美丽的小鹿在自由嬉闹。
围绕着这些水面,养寿园有八大景观,大小二十七处建筑。它们是养寿堂、谦益堂、五柳草堂、红叶馆、澄澹榭、杏花村、临洹台、洗心亭、垂钓亭、盖天秀峰,等等。
养寿园的“养寿”二字为袁世凯五十大寿时,西太后格外开恩特昭照亲王例赐寿(清例大臣年至六十,始得有赐寿之典)。养寿堂既是袁世凯的书房,又是袁世凯的客厅,袁世凯在彰德隐居时的主要政治活动,都是在这里。
养寿园老照片,上左图为养寿堂。
洹上村的风花雪月
人说洹上村有诗经古风的韵味,皇家楼宇的气派,苏杭园林的细腻,稻香村的情趣,北国花园的宏阔。这话不假。
闲来无事,这位曾经权倾一时,半个大清国拴在裤腰袋上的“汉臣”拄着拐杖,上到碉楼,登临送目。只见太行山若隐若现,远在天边近在咫尺。俯瞰洹上村,乌黑的瓦片错落有致排列眼底,白色的山石在一片绿色中偶露峥嵘。这一切给晦气了百多天的袁世凯好一个心旷神怡。
这一刻,他文心大动,不禁聊发少年狂。当年他在项城老家,曾经当过“丽泽山房”、“勿欺山房”两个诗社的社长。
袁世凯的诗没有半点明清文人的吊书袋和脂粉气,倒有三分汉唐遗风:漳洹尤觉浅,何处问江村。
《落花》:
落花窗外舞,
疑是雪飞时。
刚欲呼童扫,
风来去不知。
被解职的袁世凯回到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表面上好像过起了赋闲垂钓的生活,实际上内心更多的是遗憾和无奈。且看《自题渔舟写真二首》之一: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诗中袁世凯自比商朝时的伊尹,表明了袁此时的心迹。
三年里,袁世凯这类“圭塘”佳句被二子袁克文收了一厚本,后来刻成《圭塘倡和诗》,到处送人。袁世凯”以“洹上渔翁”之名写的跋中,说自己非常怀念这段独钓寒江雪的日子,有朝一日还会重回洹上村。后来袁贵为大总统,还以笔名“洹上渔翁”编了本《洹上村养寿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