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美这个神奇的人生享受,是一个相对视觉美,于人类的本质更加重要的物质性质。因为,味觉美是一个和生存以及进化息息相关的生命存在指数。为什么以前的哲学家这个讨论有一些,但不多呢?我觉得哈,以前的哲学家真的太形而上,就是衣食无忧了,吃饱了没事干,自然不会去思考吃和味觉与人类更深层的追求有啥意义。
如果哲学只是研究人的单独意义的话,可能的确,味觉不是哲学需要研究的范畴。你见过小鱼们蜂拥而至来抢你给它们的鱼食吗?你见过海滩上一群群的鸟儿,追逐着你手里的面包屑吗?你见过狗狗们吃完食物后,就眼泪汪汪的看着你吗?你发现狗狗有更爱吃和好吃的骨头啃,而放弃难吃的宠物粮吗?你发现猫猫们会偏爱猫罐头而不喜爱猫食吗?可惜的是,如果宇宙里,地球上只有人类这一种深刻的生物,这个深刻必然索然无味---想自杀的人只怕会更多。因此,我是一个泛泛自然哲学的追寻者,我自然很介意味觉以及抽象升华后的味觉美对于所有生命和人类的意义。
其实,生命是懂得比较的。在我看来,凡是自主做出选择的生命,就已经有了思想,不管人能不能理解这个思想,还是只能以人的有限方式去解释这个丰富的选择结构和取舍范畴。比较则产生选择,选择则意味着得失,得失便产生美。有和无不能产生美,但是拥有和不拥有就引向了美。我们自己臭美,如何能够理解小狗吃不到自己想吃的零食以后的失望呢?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呢?子非犬,焉知犬之苦呢?
但是,文艺范和哲学狂这些玩意,它思考的东西和如何现实活着的距离越远,就越显得伟大和崇高。因此,由生存和繁殖而直接带来的美,在文学,宗教,和哲学范畴里一定是低级的趣味和低级的美。这在现实中也充分地彰显了,所以味觉的满足和肉欲的满足带来的愉悦感,不叫美,那叫俗。但凡是个人,在社会里的时候,都努力地做出一个姿态,欣赏一个裸体而能够不带肉欲的话,那就是崇高的“欣赏美”了。故此,庸俗衍生的快乐,不能让人类觉得生命一定有意义,一般知趣的文人志士都只敢悄悄使了劲,偷偷猛劲追求,没人会出来倡导的(看到美丽的裸体了,深吸一口气,大家表示没有肉欲。可是到底有没有,还是为了表示欣赏美,刻意压制的呢?谁知道呢?谁又在乎呢?或者人是另一个极端,是美国佛罗里达的那个Charter School的恐惧的父母担心六年级的娃在教材里见到裸体大卫后会仙仙欲死,然后就堕落吗)。 实话说,其实根本就没人在乎你看的是美,还是欲,你爱看啥就看啥去!通过这个唯美欣赏论,我想你理解邪恶的小k了。那就是,饥饿的你和我同时看到美味佳肴的时候,你深吸一口气,忍着一定不要吃啊,只要欣赏,只要欣赏,而且没有欲望,你就获得了崇高的人生目的了----你就成佛(祖)了啊。小k是不会客气滴~~~~除了让给我娃吃好吃和为了身材美我才戒口,我是绝对不会为了追求崇高而放弃美味滴。
但是,俗本身不是罪恶,俗成为罪恶是因为人的原罪----好奇(亚当被引诱吃苹果不是贪欲,不是故意要不听神的话,而是好奇)。俗是什么? 俗是没有人逃得掉的绝对大众性。我和别人一样,就是俗。我追求和大家一模一样,那就更叫庸俗。其实,我和别人一样才是对的,比如人都有一双眼睛,我没有的时候,有可能我拼了命也会追求获得。这时候我的追求,完全不叫俗,大家基本都会同情我,且承认治好我的医生是“优秀神医”。如果我有三只眼睛,那也不叫俗,那叫怪,或者叫做二郎神长了天眼。你愿意有天眼不俗吗?我是不愿意的,我宁肯俗透了才好。
现在回头来看俗的美味吧。味觉美的起点,是饥饿的感觉。饿过以后,任何事物都是美食。饿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呢?饿的感觉是一种彻底的纯粹的虚空感。“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旧约圣经《传道书》里所罗门的起篇名言,大概是他饿极了的时候写的。)空虚的胃,空虚的嘴会激励充实的头脑吗?(小k不知道耶,需要去绝食三天,看看还有没有力气来臭美灌水写烂文。不过估计那时我已经趴在面粉大米堆上或挂着葡萄糖的吊瓶了)。填满了胃,填满了嘴,从无到有的充实,是我们拥有味觉美的起点。为了脱离虚空而向充实的追求,和哪个文艺范(贩)子的远离虚空和追求崇高有什么不一样了?凭什么认定吃货们没有追求?这个美味,其实真的是所有生命的共同拥有,充实和美到了极致。退一万步说,人类潜意识里瞧不起对美味这个美(以及一切俗的美)的追求,主要是俗的美来得相对的容易。美的最大珍贵之处,乃是你得不到。这样也难得到,那样也难得到,终于付出代价,奋斗,艰苦卓越地学习,和超凡脱俗地思考,得到了,人类的普世价值就出来了,励志的传说也就有了。太轻易得来的美,就比如一口能吃上的美味,不叫美,那叫“想得美”。
然而,品尝之美教给人类最有价值的地方却不仅仅在于人此时尝到的美味本身,和回味无穷,而在于它赐予人类一个永远没有断层和永远不会缺失的历史。人类对艺术美会或长或短地,必须承认历史的更替,潮流的更新和所谓进步的喜新厌旧。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却很少有美味会过时的时候。古时的美味,到了今天则还是美味。古人吃的苦,我今天吃,只怕会觉得更苦(我这样海枯石烂的忠诚和坚贞,我自己都感动得要哭!)。而且,人和其他生命对于味觉美的选择的差别在于,人在不停地尝试, 创造味觉美。动物除了对提供的美味选择来选择,它们不能对美味选择进行再创造(没见过猴子会把面包和火腿肠夹起来吃吧)。我们的祖先,在第一次把盐放到食物里去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我们所有的历史。因为这一个举动,在人类发明用餐工具以前,就已经深刻地把我们和猴子区分开来了,和人类开始用火的伟大意义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继续通过对盐的品尝,来深深地纪念我们的祖先让我们和其他动物行为的永远剥离。发明现代奶油冰激淋(盐水冰棍不算,北极熊大概也吃滴)的前辈(据说是路易十六的御厨;不幸的路易啊路易,法国人砍了你,但你也算为全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了),向您深深地致敬!
美味又的确存在断层,那还是因为人类的疲劳感和喜新厌旧感。比如一段时间,“我”吃这个东西吃腻了,不觉得好吃了。然而大多数时候,岁月和机缘会让人重新拾起来,绝对非常喜欢。比如,小时候外婆家的味道,说的就是这样神奇的传说,而且几乎是普世的。(对于人的喜欢,你们彼此喜欢过,你们彼此不再喜欢了,但你对对方还有感觉,那是什么感觉?那是你希望TA还记得你和喜欢你, 虽然你可能不再喜欢TA!这不比喜欢“吃”要卑劣得多了!人类居然还创作诗歌戏剧等等来矫揉造作地表达深刻!)然而,人又会老去,味觉慢慢据说也会失灵。美味能够做的,也只能存在于记忆和心里了。所以人们发明了“回味”这个词,说的意思就是,你的不堪的或者美丽的过去,在今天更加有意义了,且俨然是一种味道。人的一世,生,老,病,死,对美味的欣赏,又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一旦想到这个最简单的人生味觉,我们也都要失去的,今日追求她和珍惜她,又有什么需要批判的俗么?
若老至一嘴无味,两眼昏花,我有幸尝遍世间酸甜苦辣,见惯路途人情冷暖,若我还对美味珍藏甜蜜的回忆,我的人生哲学,便该是无怨无悔了。
不用等到那一天,现在就为此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