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来试着回答一下:
1。中国的竞技体育在体现个人技巧和灵活性的项目上很强,典型的比如体操、跳水等;
2。在一些技巧加力量或力量加技巧型的非身体对抗的个人项目上,中国队也非常厉害,典型的比如羽毛球、乒乓球;近年来游泳、女子网球等也大踏步上来了;
3。中国的竞技体育弱在既要求身体直接对抗、又要求团队配合的大型项目上,最典型的就是足球。中国女足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那只是因为其时女足在世界上才刚刚兴起、很不普及。
4。篮球也是既要求身体直接对抗、又要求团队配合的大型项目,但篮球只需要5个人上场打,比之于足球的11人间的配合简单得多。此外,篮球的场地与空间与足球也不能同日而语。所以中国的篮球比足球强,至少中国男蓝是亚洲的传统强队。至于中国女蓝,曾经也十分了得。但当世界上女蓝比较普及之后,中国女蓝的滑坡、落伍就很惨了。
5。象中国足球这种项目,政府与民间的投入都非常巨大,但为什么见不到成效呢?究其根本是我们搞这个项目的方式方法完全是错的。中国的体育体制,过于专注于盯着眼前的成绩,重竞技成绩远远甚于对普及群众体育的关注、投入。而足球发达国家都是靠广泛普及这项运动、营造个人自由成长与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让年轻人玩和享受这项运动的过程中使这项运动的水平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的。象强对抗条件下的运球、控球、传接、射门等技术,以及场上视野、想象力、判断力、节奏调整等应变能力、队员之间的配合与接应,这些元素都不是依靠有限的集中培训而可以获得的。它们必须要源于个人天赋、自幼开始的长期训练和在享受"玩球"过程中激发的灵感。一句话,靠坚实的群众体育运动基础。
在中国,喜好足球运动的人固然很多,但自小到大持之以恒玩足球的人太少,而客观上可供大规模开展业余足球运动的场地与环境则更是有限、而且越来越稀缺。急功近利之下,这项运动怎么可能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