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领奖台背后——退役运动员悲惨生存状况调查(ZT)--2

来源: jgey 2004-08-28 02:13:5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658 bytes)
是他们的奉献造就了金字塔尖的辉煌

  年龄大、没文化、就业难、伤病缠身、缺少社会关爱是目前我国部分体育项目退役运动员的现状。有关专家指出,出现这种情况,与我国目前实行的专业化训练体制和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有直接关系,竞技体育是一个金字塔,最后能站在塔尖上的毕竟是少数人,而大部分人在搭建塔基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

我国目前实行专业体校训练体制,运动员从小进入当地的业余体校训练,这期间一般是边学习边训练,也有的是全天候训练。在家长、教练的眼里,只要刻苦训练,将来拿世界冠军,一生就会有个依靠。在业余体校训练一段时间后,一部分运动员就被挑到省级专业队进行全封闭训练,完全为了夺得金牌。而文化课学习虽然还有,但基本上等于形同虚设。运动员在专业体校里,目标只有拿金牌。但实际上往往是几百人才能出一两个世界冠军。记者在辽宁柔道队训练场看到百十号人在训练,男女柔道队加一起200多人,而在世界级比赛中能够拿到冠军的不过是几个。据柔道队总教练刘永福介绍,20年来,辽宁柔道运动员数百名,而奥运会冠军只有4个。到2005年,辽宁柔道队退役几十人,包括2个奥运会冠军,还有全国冠军、亚洲冠军。前途能够较好一点的也就是2个奥运会冠军。其他的都不包分配,也没有什么名气,就业是很难的。当教练毕竟是少数,而且现在也饱和了。

  专业化的训练体制使一些运动员除了精通自己的专业项目外,退役后基本上成了“废人”――没有文化知识,不了解社会,四处碰壁。原辽宁击剑运动员孟兆华退役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当过化妆品推销员、饭店服务员,她的丈夫虽然是辽宁击剑队的教练,但前一段也下了岗,只好到饭店当保安看大门。孟兆华说:“从小就没怎么好好学习,到了专业队,文化课更是丢在一边,一门心思想着拿金牌。队里设的文化课,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各个项目的运动员,各个年龄段的、各种文化程度的运动员都挤在一起学习。早晨起大早训练,上午上课就是睡大觉,根本听不进课。我也偶尔回队里看看,看现在小孩训练、学习同我们那时候差不多,我都替他们发愁,他们的明天在哪里,难道还像我这样退役十年都没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吗?我肯定不会再让儿子再干体育了。”奥运会柔道冠军庄晓岩退役后,辽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照顾她,留到学院训练科工作。她说:“我现在真是后悔自己当初不好好学习,当冠军是暂时的,可一辈子没文化,这个代价付出太大了。我要不是奥运会冠军,我不知道我的命运会是什么样!”

  金牌战略使一些教练员在训练时往往不顾科学规律,超强度训练,使很多运动员伤病缠身。在成了“文化知识废人”的同时也成了“身体的废人”。自行车亚洲冠军李冬梅告诉记者:“为了出成绩,训练时,常常不计后果,超负荷训练。在获得好成绩的同时也得了足以影响终身的疾病。”今年5月突然死亡的亚洲举重重量级冠军才力,一家三口都患肥胖症,才力本来分配到沈阳市交通局,当看到疾病缠身的才力后,沈阳市交通局断然将才力退回到辽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没有办法,学院只好安排才力做保卫干部,实际是看大门,最后终于抵不住疾病不幸英年早逝。奥运会奖牌获得者、自行车运动员王艳早在1999年就患有重症肌无力,这种病无法根治,而就在这种情况下,目前王艳还在坚持训练甚至比赛。柔道亚洲冠军潘松身高1.90米,看起来很强壮,20多岁的他已患有糖尿病,并还在坚持训练。他说:“幸亏院里已决定留我做教练,不然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疾病缠身的运动员退役后,没有生活来源,更没有治疗疾病的钱。击剑运动员孟兆华因经常大强度训练,长期带着沉重的面罩,压迫颈部神经,现在已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平时睡觉不敢枕任何东西,只能平躺,一天到晚迷迷糊糊,曾两次摔倒在卫生间。“就是这样,我也不能好好治疗,我退役后没有工作,我丈夫在辽宁击剑队当教练。一个月1000多元养活一家3口。我们住的房子还是3家共用一个三室房,一共住了6年。我没办法只好带着孩子回老家大连住到母亲家。父母身体都不好,看病也需要花钱,我的病就只好往后拖了。”

  有关人士指出,国家没有统一政策对运动员进行妥善安置,也是造成体育项目退役运动员生活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辽宁省体育局人事处的一位干部说,目前,运动员退役后国家没有统一政策,原则上将运动员的关系直接送到当地人事局,关系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成绩名次较好的就由当地人事部门联系工作,但目前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加上运动员本身素质问题,尤其是一些冷门体育项目知道的人很少,运动员找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政府机关进不去,企事业单位没人要,只好在家待业。为了生存,化妆品推销、卖服装、卖豆腐、当保安看大门、给大公司打杂的工作都有人在做。

  被誉为“金牌工厂”的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每年都有大批运动员退役,其中全国冠军以上资历的就有七、八十人,而学院691个工作编制早已严重超编,学院这方面已不可能给退役运动员安排工作,他们只能到社会上自谋职业。

  大连市人事局干部调配处处长刘斌介绍说,计划经济时期,退役运动员是由人事部门硬性分到各单位,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但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不考虑供需关系的行政命令方式就不行了,即使一些单位勉强要了运动员,首先下岗的也是这些人。现在我们每年也分不出去几个,大部分退役运动员都得自己找工作,很多运动员实际上就得处于无业状态。

  今年37岁的富志武曾是辽宁省击剑队男子花剑运动员并于1989年入选国家队,取得过亚洲冠军。退役后,限于文化水平低,人事部门一直没能帮他找到合适工作。10年来他卖过水果,帮朋友收过货,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现在已经结婚生子的他仍和父母住在一间小房里。富志武说,运动员不包分配,像我这样只会击剑的人到哪都不愿意要。

  由于退役运动员就业和伤病问题解决不了,造成一些体育项目出现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退役击剑运动员孟兆华说,我的启蒙教练2002年想在大连重新组建击剑队,可招生广告打出去后,最终仅有4个人来报名,因为人数太少,根本无法组成一个队,只能取消。据带出过4届奥运会冠军的辽宁省女子柔道队著名教练刘永福介绍,现在他和一些基层体校教练下去挑队员的时候,经常是回来时两手空空,由于市场狭小,群众基础薄弱,条件好的苗子都不愿意选择柔道,如果这种现象不在短时间内得到扭转,柔道项目将很难继续发展。

  由于生活的困窘和精神上的压力,加上缺少社会关爱,一些退役运动员在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对生活产生绝望。辉煌一时的马家军,退役后的运动员,除了王军霞、曲云霞、姜波等少数几个在社会上名气很大的队员境遇不错外,其他大部分都处在待业状态。马家军中第一个拿到世界冠军的刘丽和爱人都没有固定工作,一家三口住在一套月租300元的一室房子。她说:“压抑了6年,我的脾气变得很坏,是变本加厉的那种坏。”就在马家军当年正辉煌的时候,一名从马家军退役并分到沈阳公安局派出所工作的队员,工作不长时间就自杀身亡了。


所有跟帖: 

回复:领奖台背后——退役运动员悲惨生存状况调查(ZT)--3 -jgey- 给 jgey 发送悄悄话 (4032 bytes) () 08/28/2004 postreply 02:14:59

还是要依靠大众体育基础,一方面有了选拔基础,另一方面有了退役 -罗马军团- 给 罗马军团 发送悄悄话 (114 bytes) () 08/28/2004 postreply 02:46:5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