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贴了个周五乱弹 :说说舞台摄影,其中在回答灯兄的问题的时候,我答应过单独写一点我对灰卡和白平衡的认识和想法。
我们知道,我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会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固有色 - 物体本来(在白光下)的颜色。这个是由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决定的。
光源色 - 光源(如太阳,月亮或灯光)光线的色彩,同样密切影响人眼看到的色彩。一张白纸在红光照耀下显红色,一件红衣在蓝光照耀下显紫色。
环境色 - 周围的环境和背景会改变漫射光的色彩。一个石膏雕像放在蓝布上,会反射出冷色调。在美国西部的那些红石峡谷里,周围环境光的色彩非常温暖。
我们周围光源的色彩在不断变化,但人眼有相当不错的白平衡,所以物体的色彩变化看起来不太大(但还是有区别) 。
用灰卡是拍摄时候消除光源色和部分环境色,还原固有色的简单易行的办法。如果灰卡精准的话,这个办法非常准确,可以做到非常精确的白平衡,几乎彻底消除光线色彩的变化影响。
问题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绝对准确的白平衡?我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请记住人眼的白平衡功能也不是绝对准确。
在最后一抹夕阳下拍人像,人物会沐浴在非常温暖的光线中。在月光下拍风光,周围的一切则显得非常清冷。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准确白平衡,把夕阳或月光的色彩都给消除,那么照片的魅力也就消失了。 同理,室内白炽灯下家庭照,浪漫烛光下的生日晚会,色彩斑斓的舞台剧照,一般都不能要求绝对准确的白平衡,而应该给光源色和环境色留点余地。
数码摄像机刚出来的时候,很多人用它拍绚丽的晚霞,却发现结果非常平淡失望。原因是自动白平衡这个当时的新事物自作聪明,把晚霞的红色给自动消除了。 :D
什么时候需要精准白平衡?主要是拍瓷砖,织物等产品照的时候。很多拍过瓷砖的人都说,这个活看似容易,但要得到准确的色彩,其实相当困难,特别是在胶片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