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的城市美,乡村也美。从维也纳到Graz,火车多半在大山里行进,沿路风光在树林里若隐若现,看不真切,撩人心扉。从Graz到Salzburg就不同了,火车贴着Alps山脉脚下一路向西,视野开阔,沿途田野绿茵像地毯一般铺开,连绵不绝。绿色一直是我喜爱的颜色,情有独钟。那天运气好,天空湛蓝,白云飘浮,雄健逶迤的山峰心甘情愿恰如其分地当背景衬托,农舍奶牛点缀其间,一幅安居乐业的祥和。正如摄影里术语所说的那样,前景中景远景都有了,巧妙搭配,好一个锦绣河山!后来从Salzburg返回维也纳从北边走,还有去Hallstatt和德南的路上,也是这般妩媚秀美。奥地利的田野风光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山一水,全国统一,显得大气磅礴。看着车窗外不断变幻的景色,如痴如醉中想:和许多国家比,奥地利的自然资源并不富饶,也非得天独厚,可是奥地利人懂得生活,精心打扮,保护环境,让自己活在人间天堂的精致神话世界里面。都说奥地利人有些冷傲,想来情有可原,不太把外部世界放在眼里:)
画中行,一路心情愉快地到了奥地利的宗教重镇Salzburg,时值夕阳西下,那些中世纪巴拉克风格的教堂和城堡在斜阳里习习闪光,明暗分明。站在高处瞭望,让人联想到奥地利的城市犹如珍珠玛瑙一般在巨大的绿色华缎之上闪闪发光,人文荟萃,历史悠久。那些曾经主宰一切的大主教们不知烟飞何处,留下的只有莫扎特的音乐篇章让这个城市脍炙人口。不少网友已经有许多关于Salzburg的描叙,这里不再赘述。
1.
去Salzburg,沿途火车上拍了许多片片,有些东西无法用文字描写。摄影看似简单,其实语言丰富,有三剑客之说(构图,光影,色彩),加上蒙版后期,构成数码摄影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有了这些技术手段作保障,如何观察和提取凝练生活,意在镜先,浓缩画面,就成了关键。技术手段只是表现形式而已,表现什么,意到手到,功夫就在镜头之外了。

2.

3.

4.

5.

6.

7.

8.

9.

10. 来之前做了功课,这里(Museum der Moderne Monchsberg)是拍摄俯瞰Salzburg(萨尔茨堡)城区的最佳地点,Salzburg的人文历史立马凸显出来。尽管事先看了不少网上图片,第一次身临其境面对这个城市时,还是震撼兴奋不已。奥地利第四大城市Salzburg历史上有盐都之称,凭此得来的收入赋予了教会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中世纪的欧洲地位强盛,独树一帜。中国古代自春秋管仲始,也有盐政兴邦之举。Salzburg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Holy Roman Empire)是其一个独立的总主教行政区,以天主教为主,政教不分,以教代政。总主教(Archbishop)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统治管辖Salzburg,压迫新教徒,犹太教和其它教派。这里素有“北部罗马”之称。远处那个山上的城堡是Festung Hohensalzburg,由总主教Gebhard始建于1077年,为自己的官邸。总主教Eberhard II在萨尔茨堡的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1200年至1246年间将封建贵族的统治权、司法权和城市的管理权集合一身,总主教成为萨尔茨堡的最高统治者,被誉为“萨尔茨堡之父”。1328年在总主教的授权下,萨尔茨堡逐渐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的一个独立国家,促进了Salzburg繁荣昌盛,几与罗马教皇分庭抗礼。17世纪初,总主教大兴土木,现在的Salzburg老城的外貌风格就是当时留下来的,魅力十足。Salzburg 1996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11.

12.
贯穿Salzburg的Salzach河

13.
位于Salzach河上的锁桥

14.

15. 从Monchsberg后山树林里拍的Dom zu Salzburg(萨尔斯堡大教堂)

16.
Kollegienkirche(大学教堂)

17.
St Peter's Abbey,建于公元696年。

18.
Kollegienkirche

19. Residenzplatz广场

20.

21.
St Peter’s cemetery (Petersfriedhof)

22. Residenzplatz广场

23.

24.
Schloss Mirabell(米拉贝尔宫)。宫殿是大主教Prince-Archbishop Wolf Dietrich von Raitenau搞腐败为他的情妇建造的,他们一共生了15个孩子,10个活了下来。为了掩盖这段不光彩的天主教风流韵事,后继总主教将这里重新命名为现在的名称。当然让这里名声大噪的是1965年拍摄的《音乐之声》,在这里取了外景。三个星期前ABC电视台播放这个老电影,重温了一遍。

25. 乘Funicular(缆车道,建于1515年,是世界上还在使用的最古老的缆车道)直达山顶上的Festung Hohensalzburg 城堡,俯瞰日落后的Salzburg。

26.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