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 24 舌战群僧

来源: 不换肩200 2021-11-05 06:05:0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8325 bytes)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播梵音于禅话  传大悲于有缘

 

第七节 舌战群僧

  司空本净禅师,在慧能大师众多的法嗣中,算得上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弟子了,他在当时的声望,远远在他的同门师弟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之上,只是司空本净禅师安于淡泊,且没有什么嗣法弟子传承他的禅法,为他摇旗呐喊,致使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激起多少的波浪。后来的人,也就逐渐的把本净禅师淡忘了。

  本净禅师,唐高宗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出生于绛州(今山西运城市)一户张姓人家。
  本净禅师不知是什么原因,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出家为僧了。本净禅师人虽然小,但是志气高洁,绝对不是那些为了求个温饱或者逃避世事的僧人可比拟的,以至一般的法师很难让他心悦诚服。所以本净禅师便四处游方,八面参学,希望能提高自己的佛学理论水平和真实的修行功夫。
  后来,他听闻慧能大师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南宗顿教理论,觉得耳目一新,颇有新意,于是,本净禅师不远千里来到曹溪宝林寺参见慧能大师。
  在慧能大师的悉心指导下,本净禅师很快的就成为了曹溪宝林寺佛学院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本净禅师虽然成绩优秀,可是却韬光养晦,从不在任何场合显露自己的锋芒,并且一直跟随在慧能大师的身边,时时请教,以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公元713年八月初三,慧能大师圆寂。本净禅师和一帮师兄弟们忙完师父的后事后,于同年十二月,来到了安徽岳西县司空山无相寺,这里是当年慧可大师的居住之处,也是慧可大师传法于僧璨大师之处,算得上是禅宗祖庭了。
  本净禅师本来就是个不露锋芒的人,到了无相寺,同样的纵情于山水之间,傲啸于云烟之处,远离世俗的繁华与浮躁。
  本净禅师一不收徒传法,二不四处宣扬自己的禅法,而是一心一意默默修行,所以,几乎没有人知道无相寺里面的这个叫做本净禅师的人,竟然是慧能大师门下的得意门生。
  而本净禅师在无相寺一待,就是三十一年,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无数的僧人黯然失色。读者诸君想想看,这个世界俗人也好僧人也罢,有几个人能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心平气和的待上三十一年而不挪窝的?
  如果没有遇见一个人的话,本净禅师会继续在无相寺默默无闻的待着,直至圆寂而去。不过,那样的话,禅宗的历史,至少在慧能大师的弟子这一代,会失色许多。
  古代的帝王,在把权力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后,排在第一位的大事,就是希望自己能延年益寿,当然,能长生不老更好。这样的话,自己就能一辈子在权力的最高峰端坐着,享尽世间的荣华富贵和人间美色。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鲜有不追求长生不老的。并且,他们为了追求所谓的长生不老,那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比如我们的唐玄宗李隆基同志,佛教烧香拜佛念经持咒有功德,那就玩玩看呗。道教画符炼丹有好处,那也玩玩看呗。所以,他们的心思,就是脚踏两只船,乃至三只船四只船,梦想着该总有一只好使吧,该总有一只能把自己带向延年益寿甚或长身不老的彼岸吧。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隆基同志听信道士之言,派出中使杨光庭到全国各处采集所谓的长生不老药药材,以便京城中的道士可以提炼长生不老药。
  这天,杨光庭带着一帮人风尘仆仆的来到了司空山,他来到山上的主要目的,是要寻找长生不老药主要原料之一的常春藤。皇帝的命令自己虽然万万不敢违抗,可是一会儿这样药一会儿那样药,杨光庭哪里能全部认识和了解啊,所以只能每到一处,就厚起脸皮打起笑脸四处求人了。
  可是司空山那么大,杨光庭一伙寻找了好几天,问了很多山里人,都没有发现常春藤的踪迹。找不到皇帝要的东西,制造不出长生不老药,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杨光庭正在着急的时候,忽然发现前面有个老和尚在哪里打坐,而且一看此人颇有仙风道骨,绝非常人。于是就赶紧过去作礼道:“请问师父,此山中何处能有常春藤?”
  这个老和尚正是已经七十七岁高龄的本净禅师,他在这个山上已经默默无闻的修行了三十一年,对于山中的一草一木,早已比那些山民更为熟悉。本净禅师抬起手来,往前一指道:“那不是吗?”
  杨光庭顺着本净禅师的手指望过去,那里果然有常春藤,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杨光庭采集完常春藤之后,第二天专门来到无相寺方丈室答谢本净禅师。
  杨光庭本来就是个佛教爱好者,而且跟随着唐玄宗混了多年,不论是佛教的高僧还是道教的高道,自然见过不少,耳闻目染多了,自己的水平自然也就跟着提高了。
  和本净禅师几句寒暄下来,杨光庭发觉本净禅师佛法高深,非京师那些高僧可比。于是虚心作礼道:“弟子仰慕禅道已经很久了,可惜一直未遇名师开导,今日得见师父,真乃三生有幸啊,希望师父慈悲,能给我略略的讲点佛法,弟子感激不尽。”
  本净禅师笑着道:“这个世界的那些高僧大德,几乎都被皇帝请到京师弘法去了,你要问佛法的话,回到京师,他们哪个不能为你解答疑惑呢。贫僧在这个荒郊野岭待久了,年纪老了,而且多病,实在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啊。”
  杨光庭一听,马上就跪拜了下去,并且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这种能被顶尖禅师当面指点的机会,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爱好者来讲,又怎么会轻易放过呢。
  本净禅师一看这架势,不说点什么,自己的方丈室恐怕要被鼻涕眼泪给淹了啊。于是,本净禅师问道:“你是要求佛呢还是要问道呢?”
  杨光庭一听,不由得一愣:“在下愚昧,不知佛和道有什么不同吗?”
  本净禅师道:“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欲会道,无心是道。”
  本净禅师这几句话,在禅宗史上,那是非常的有名啊,后来的禅师,那怕是最顶尖的禅师,都在不同的场合引用本净禅师的话语。马祖道一更是在即心是佛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提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三句。而无心是道,更是被不同的禅师频频引用。
  杨光庭第一次听到禅宗顿教的教义,自然有些莫名其妙,于是问道:“什么是即心是佛?”
  本净禅师道:“佛因心悟,心以佛彰。如果了悟无心,那么佛也就不存在了。”
  杨光庭又问道:“什么又是无心是道呢?”
  本净禅师道:“道本无心,无心名道。如果了悟无心,那么无心即道。”
  杨光庭听完后,感觉到简直是闻所未闻啊。这和京师里那些法师们讲的,根本就是两回事啊。于是,杨光庭又问道:“京城里的那些师父都要求弟子们要布施、持戒、忍辱、苦行来求佛,大师看这样行不行呢?”
  本净禅师道:“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本来清净,不假修行。他们那样做,只是在做无用功罢了。”本净禅师这番话,实在有其师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遗风啊。
  杨光庭听后,沉吟良久,原来南宗禅法是如此的不可思议,非京师那帮只能望文释义的法师们可比啊。杨光庭当晚便住在了寺里,自己实在是有太多的问题要请教了。
  第二天,杨光庭作礼拜别而去。回到京城,杨光庭立马向唐玄宗李隆基汇报了这件事。
  李隆基一听,司空山中竟然还有这样的佛家高手,那还不把他招来看看。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的高手,李隆基都是唯恐自己请不到的。
  于是,本净禅师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十二月十七日,被李隆基派出的使臣接到了京城。到了京城后,李隆基把本净禅师暂时安排在了白莲亭居住。
  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李隆基忽然觉得年年都在宫里过元宵节没有意思,今年应该来点与众不同的新花样。于是,他下令把京城里那些有名的僧人全部召到皇城里的寺庙里来,同时也把本净禅师也叫了来。李隆基要亲自主持一场辩论会,看看这个南宗顿教的高手到底有何本事。
  红尘洗梦前面说过,从古至今,从来都是大师满天飞的。大师吃香了,大师多了,自然就会鱼龙混杂。所以历朝历代的帝王,几乎都会自己养着一些所谓的大师,一来想从这些大师身上捞点好处,二来也可以让这些大师去鉴定别的大师。
  京城长安一带,乃至整个北方地区,都是北宗渐教的地盘,慧能大师的南宗顿教,人们还鲜有所闻。所以,李隆基便想看看南宗顿教和别的宗派之间到底有何不同,而这,只有在面对面的正面交锋中,才能一探究竟。这种场合,一切鬼把戏,都会在对方的火眼金睛中现形的。任何人要在这种场合下想玩虚的,那绝对会自掘坟墓的。
  李隆基作为一国之君亲自主持辩论会,那场面自然是非常隆重的。所有的人都小心翼翼的,当然,所有的人同样都是雄心勃勃的,都寻思着要在皇帝面前露一手。
  不过,只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本净禅师。
  本净禅师到了皇城里面的寺庙一看这架势,这哪儿是要辩论哦,这哪儿是要切磋哦,看着对方众多眼神透露出的信息,这分明是要把自己又切又磋啊。
  于是,本净禅师对着李隆基道:“皇上啊,我岁数这么大了,身体有病也有些年头了,实在没有精力和大家交流佛法,请皇上另请高明吧。”
  李隆基还没开口,旁边泰平寺的远禅师便大着嗓门针锋相对的道:“现在圣上要考较佛法宗旨,我们就应该直问直答,不要拐弯抹角,不要东拉西扯的净整些无聊的没用的东西来敷衍圣上。”
  对于李隆基亲自下诏把本净禅师从司空山请来,京城里的那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们早就不满了,皇帝都去跟本净禅师玩去了,那他们这帮人在京城里还混啥呢?所以对于这个能当着皇帝的面,把本净禅师弄得灰头土脸面目全非赶出京城的机会,他们又怎么会放过呢。
  既然对方都已经赤裸裸的拿嘴来切自己了,本净禅师只好回过头来看着远禅师。
  自古同行多嫉妒,对于来抢自己饭碗的本净禅师,远禅师可是一点都不客气,他倒是不拐弯抹角,非常直接的道:“依禅师所见,什么是道?”
  远禅师一上来就直奔佛法的核心而问,看似简单,要准确回答,实属不易。不过,这个问题似乎没有难住本净禅师。
  本净禅师道:“无心是道。”
  远禅师抓住问题反问道:“道因心有,你为什么说无心是道呢?”
  本净禅师道:“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穷虚,然名心若无,道凭何有?二俱虚妄,总是假名。”
  远禅师又问道:“禅师知道有身心是道的吗?”
  本净禅师道:“贫僧身心本来是道。”
  远禅师又抓住了话题:“你刚才说无心是道,现在又说身心本来是道,你这样说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本净禅师道:“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
  远禅师道:“你这个偏远山区的禅师,也会这种道理?”
  本净禅师道:“你只见贫僧相,不见无相。见相者是你所见,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悟其道。若以相为实者,穷劫不可得也。”
  远禅师冷笑道:“既然你说现在我只见你的相,不见你的无相,那么请你在相中说无相的道理看看。”
  本净禅师道:“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你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
  远禅师听完后,自己的脸色终于开始挂不住了,一会儿红一会儿靑的,他实在找不出什么话语来继续和本净禅师较量了。于是,便低着头畏畏缩缩的退到人群后面去了。
  远禅师虽然退下去了,不过香山慧明禅师却又站了出来:“你说无心是道,那么瓦砾无心,是不是也是道啊?你说身心是道,那么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十类(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有身心,难道他们统统都是道不成?你对此有什么高见,不妨当着圣上的面说出来。”
  慧明禅师自以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想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不过,本净禅师自然没被难住:“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
  本净禅师回答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慧明禅师只得悻悻地闭上嘴巴退到一边去了。
  香山慧明禅师退到一边去了,白马寺的惠真法师却又站了出来:“道既然是无心的,那么佛有心吗?佛和道,是一还是二?”
  本净禅师道:“不一不二。”这种话语和思想,也只有真正的禅师能说得出来,那些照本宣科的法师们,对此自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了。
  惠真法师道:“佛度众生,肯定是有心而为的。道不度人,是因为无心的缘故。一个是度一个是不度,为什么说无二呢?”
  本净禅师道:“如果说佛度众生而道不度人,这是你自己妄生二见。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的眼里,佛只是一个虚名而已,而道也只是妄立罢了。两者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是一个假名而已。既然只是一个假名,又如何从中分为两个呢?”
  惠真法师不服气的道:“就算佛和道都是假名,不过最开始为它们立名时,又是哪个立的呢?如果有立名者,又怎么能说是无呢?”
  本净禅师道:“佛和道,只是因心而立罢了。如果无穷无尽的推算下去,这个心也是虚无不实的。心既然是虚无不实的,就能明白佛和道也是虚无不实的,如同梦幻一般,这样才能了悟本来是空的道理。强立佛和道的名称,这只是二乘人的见解而已。”
  惠真法师这下不由得赞叹道:“事无不尽,理无不备,这才是真正的南宗顿教法门啊。禅师的即心是佛之理,实在可以作为后世众生修行的规则啊。”
  惠真法师服气了,不过法空禅师却不服气,他站出来道:“如果像你所说,佛和道都是假名妄立,那么佛教的十二类经都应该是虚妄不实的。可是从前的那些师父们代代传承这些经文,大家都在这些经文中汲取营养修道,难道都是虚妄不实的吗?”
  本净禅师道:“你看来没有正确的领悟经文的真意啊。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事,大德强生多事。道本无为,大德于中强为。道本无知,大德于中强知。你这样的见解,与道大相违背,只能说明你自己不会经意啊,希望你能下去好好思考下再来问我。”
  法空禅师低着头沉默不语的退到一边去了,福先寺的安禅师又站了出来道:“如果道是假名,佛也是妄立的。十二类经文教导了那么多的人,也是虚妄不实的。那么请问什么才是真的呢?”
  本净禅师道:“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故知真妄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
  会场上的所有人听了这番话后,都不由得点头不已,咋咋称奇。
  安禅师却继续追问道:“你既然说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又说虚妄如同于真实。既然真和妄没有两样,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本净禅师道:“如果说它是个什么东西,那么这个东西也是虚妄不实的。(这和他的师弟南岳怀让禅师那句非常有名的‘说似一物即不中’如出一辙。)没有什么东西是和道相似的,道是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比拟的,道也是没有什么可以比喻的,道同样是没有什么可以对治的。所以多部佛经中都讲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安禅师听后,当场愣在那儿,惭愧得不知所措。
  昭成寺达性禅师站出来道:“禅师虽然至妙至微,真妄双泯,佛道两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不过作此解时,不可断绝众生善恶二根。”
  本净禅师道:“善恶二根,因心而有。穷心若有,根亦不无。推心既空,根因何立?所以金刚三昧经说:善不善法,从心化生。所以善恶业缘,本无有实。”
  达性禅师找不到话来说了,就闪到一边去了。
  皇帝身边的侍臣孙体虚上前问道:“此身从何而来,死后又往哪里去呢?”生从何来,死归何处,这是个人类的终极问题,也是俗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孙体虚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大家全都竖起耳朵,都想认真听听本净禅师的高论。
  本净禅师没有正面回答,却反问道:“如人睡觉时,忽然做梦,请问梦从何来?醒来时,梦又到哪里去了呢?”
  孙体虚道:“既然有梦,就不能说无。醒来后梦没得了,那就不能说是有。所以虽然有所往来,但其实往来无所。”
  本净禅师笑着道:“贫僧之身亦如其梦。”
  孙体虚忽地一下明白了自己之身实同于梦,不由得笑颜满面,对着本净禅师作礼不已。
  这一下,全场众多的京城高僧,再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挑战本净禅师了。
  唐玄宗李隆基感到非常的满意,看来自己没有看错人,也没有请错人。于是,他带头拍起了巴掌。李隆基一鼓掌,全场顿时响起了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热烈掌声。
  等到大家都把手掌拍痛后,李隆基当即下达命令,委任本净禅师为大唐国的国师。
  本净禅师靠着这一场皇帝亲自主持的辩论会,舌战群僧,并最终获得全胜的战绩,从而确立了自己京城禅宗第一人的身份。
  其实在八年前的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本净禅师的小师弟神会禅师,就在滑台大云寺设立无遮大会,公开与山东的崇远法师进行辩论,结果也是神会禅师大获全胜。
  不过,相较于本净禅师的辩论而言,本净禅师面对的高手更多,而且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影响力那肯定是有巨大的区别的。
  所以,神会禅师成为第一个公开向神秀北宗挑战的慧能南宗弟子。而本净禅师则成为第一个撬开京城重地并且第一个成为国师的南宗顿教弟子。
  本净禅师受封为国师的同年,神会禅师也被兵部侍郎宋鼎请入东都洛阳,主持荷泽寺。这样,大唐的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就双双落入慧能大师南宗顿教的手中,从而在政治上,使得慧能大师的南宗顿教获得了朝廷的高度关度。而此时神秀大师的两个得意弟子普寂禅师和义福禅师都去世好几年了,神秀北宗后继乏人,再也没有人有能力出来抵挡慧能南宗门人的进攻了。本净禅师和神会禅师双双在那里传法,在北方地区广大的信众之中第一次传播了南宗顿教的种子,这就为慧能大师的顿悟法门一统江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本净禅师并没有在京城里待多久,他觉得还是山林里空气好点,清净一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会和人争锋相对的玩唇枪舌剑。于是,本净禅师就以自己年老多病,要回老家司空山养老为由,写了封辞职报告给李隆基。
  李隆基看到本净禅师态度坚决,也没强留,就在本净禅师的辞职报告上签了字。不过,李隆基对于本净禅师这位国师,还是相当大方的,他专门拨出大量的银子,为本净禅师修缮了司空山的无相寺等十余处寺、庵,使得山上的僧尼总数达数千人之多,让无相寺成为了当时最为辉煌的禅宗寺院。
  本净禅师的同门师弟,同样是大唐国师的南阳慧忠曾经来到司空山拜访本净禅师。古代的禅师,四处参学互相勘辩,已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风气了。
  师兄弟见面,一番寒暄后,慧忠禅师道:“师兄啊,你以后要是见到非常奇妙的言语,怎么办呢?”
  本净禅师道:“管他奇妙不奇妙,我是不会起一点点羡慕之心的。”
  慧忠禅师对于本净禅师的回答非常满意:“看来师兄很明白自己本来的事啊。”
  不过,即便如此,本净禅师依然没有什么弟子把他的禅法传承下来,从而使得本净禅师作为一个原本在当时非常显赫的禅师,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的湮没无闻了。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五月五日,本净禅师在司空山无相寺圆寂,享年九十五岁。唐肃宗特赐谥号“大晓禅师”。

第八节 智威法嗣

  一、佛来不著
  牛头法融创立的牛头宗,到了牛头五祖智威禅师的弟子们手中,经过鹤林玄素、安国玄挺、牛头慧忠、天柱崇慧等师兄弟的共同努力,牛头宗终于在他们的手中再次大放异彩,成为可以和神秀北宗、慧能南宗相提并论的禅宗宗派。

  鹤林玄素禅师,就是牛头五祖智威禅师门下,最为杰出的弟子之一。
  鹤林玄素,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出生于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市),俗家名字叫马元素,字道清。
  玄素禅师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不知怎的,非常讨厌荤食。别家的孕妇在怀孕时,都要吃好的喝好的来滋补身体,可是玄素禅师的母亲一看到肉食,就感到非常的厌烦,更别说去大吃大喝了。
  玄素禅师出生后,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吃奶的时候,都是非常的安静的,根本不像别家的宝宝那样,一天到晚哭闹个不停。
  等长到六七岁,当别家的孩子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放嗲的时候,玄素禅师居然跪在父母的面前,请求出家修行。玄素禅师的父母亲一看玄素禅师态度坚决,于是当天就同意了玄素禅师的请求。这样,我们小小的玄素禅师就来到了当地的一座寺庙,跟随着大家一起学习佛法。
  玄素禅师虽然在寺庙里出家为僧了,可是直到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玄素禅师才在江宁(今南京)长寿寺正式剃度受具,成为了一名国家承认的合法僧人。
  玄素禅师具有合法的僧籍后,便四处参学,后来来到了牛头山佛学院,跟随智威禅师学习牛头宗禅法。
  在智威禅师的悉心教导下,玄素禅师闻一知十,进步神速,很快的就把牛头宗的禅法领悟得差不多了。
  智威禅师对此非常的高兴,他抚摸着玄素禅师的头顶说道:“中国东南一带的正统禅法,就靠你来弘扬了。希望你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弘法根据地,来教导那些参禅悟道之人。”
  玄素禅师从牛头山佛学院毕业后,于开元年间,被同学法密禅师请到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京口区),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刺史韦铣听说玄素禅师来到了京口,便立即派人把玄素禅师请了过来,并且让玄素禅师主持黄鹤山鹤林寺。
  鹤林寺规模宏大,是当地比较有名的一座寺庙。不过以前一直是法师在主持过鹤林寺。直到玄素禅师到来,鹤林寺才正式的变成了以禅宗传承为主的寺院。
  鹤林寺创建于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21年。虽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但是真正在丛林中声誉鹊起,名动天下,则是在玄素禅师主持鹤林寺后。
  玄素禅师在鹤林寺广开禅法,说法如云,从而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前来参学。再加上当地的一把手韦铣对玄素禅师非常的尊崇,所以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士绅富豪,都纷纷前来拜谒玄素禅师,既跟禅师学习佛法,也和禅师套近乎拉关系。从而使得玄素禅师在鹤林寺讲经说法时,道俗二众前来听法之人,常常挤满寺院。由此,鹤林寺在丛林中声誉鹊起,盛况空前。
  玄素禅师在鹤林寺说法,虽然声望喧天,但是玄素禅师却是一个不喜名利之人。虽然一天到晚有很多的达官显贵前来拜谒自己,并且给自己送来众多的财物,但是玄素禅师却从不把这些东西放在眼里。依旧坚持自己一贯朴素的生活,保持着一个禅僧最根本的山林本色。至于那些达官显贵频频邀请自己去作法、聚会、赴斋、游玩等等,玄素禅师都是一概拒绝,不为所动。
  润州城里有一个屠夫,操持屠业已经有几十年了,被他宰杀掉的牲口的骸骨,都可以堆积成一座小山了。他听说玄素禅师的大名后,有一天专门跑到鹤林寺来拜谒玄素禅师,一番交谈后,这个屠夫忽地良心发现,立马跪在玄素禅师面前忏悔自己的杀业,玄素禅师坦然的接受了他的忏悔。
  屠夫忏悔完后,站起来对玄素禅师道:“大师悲天悯人,实不多见,我想在自己的家里备办斋饭供养大师,希望大师能到我家去,接受我的供养。”
  玄素禅师望着屠夫真诚的面容,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玄素禅师倒是很轻松的就答应下来了,可是禅师身边所有的人都感到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那么多有职位的官员,那么多有名望的士绅,那么多腰缠万贯的富豪来请玄素禅师赴斋,玄素禅师都是一口就拒绝了,可是现在一个杀生无数的屠夫来请,玄素禅师却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这是怎么回事啊。
  望着大家茫然无解的目光,玄素禅师平静的道:“佛性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我即度之。这又有什么差别呢?”
  唐天宝年间,扬州僧人希元来到鹤林寺,把玄素禅师从京口请到了长江对面的广陵(今扬州)。扬州政府的一把手李澄听说玄素禅师来了,马上带领着一帮政府官员,前来拜谒玄素禅师,并且带头跪拜,诚心十足。
  梁、宋、齐、鲁诸地的信众听说玄素禅师到了广陵,都纷纷前来参谒玄素禅师,以至于通往禅师居住的道路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就是想找个空地站一站都不容易办到,更别说想在寺庙里住宿一晚了。
  那么多的人,大老远的来拜谒玄素禅师,自然不会是空着手来的,就好像我们现在要去拜谒那个长辈也好名人也好,都会随身多少带点礼物的。这些来拜谒玄素禅师的人们,到了玄素禅师那里,大家纷纷把自己的礼物放在指定的地方,致使各种各样的礼物堆积得像个小山头一样。
  不过,玄素禅师到了扬州才个把月,京口的信众们就感到非常的不满意了。玄素禅师在鹤林寺搞得风生水起的,他应该继续留在鹤林寺弘法才对啊。
  于是,京口当地的信众便派出代表,渡江来到广陵,想把玄素禅师迎请回京口去。
  广陵的信众一看,这哪儿成啊,玄素禅师才来了个把月,屁股还没坐暖和呢,你们就想把他接走啊,门都没得。
  于是,京口和广陵的信众在寺庙里争论不休,根本没办法统一意见取得共识。
  双方争执不休的情况,很快的就上报到扬州地区一把手李澄那里去了。李澄听完情况汇报后,不由得摇头叹息道:“我本来是想请玄素禅师在这里弘传佛法,哪里想到会引起如此巨大的纷争呢。”
  于是,李澄为了平息双方的争执,立马同意了京口信众的请求。
  政府一把手发话了,扬州的信众们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于是,玄素禅师便随着京口的信众一起,重新回到了鹤林寺居住。
  玄素禅师回到了鹤林寺,继续弘扬着牛头禅法。玄素禅师的禅法非常简洁明快,强调道惟心通,不在言通。
  玄素禅师在方丈室里端坐,有学僧来敲门,玄素禅师问道:“是什么人?”
  那人道:“僧。”
  玄素禅师道:“非但僧,佛来亦不著。”
  那人茫然不知所措的道:“佛来为什么不著?”
  玄素禅师一听,知道此人根本就不能领悟自己的禅机,于是毫不客气的道:“此间无公止泊处。”
  玄素禅师的这种问答,完全和慧能大师的南宗禅法没有任何的区别,非常适合禅宗人士的胃口。
  禅宗讲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玄素禅师的“佛来亦不著”和“无公止泊处”之语,不止是深得禅家精髓,更显示了禅师们特立独行的超越精神。
  南宋的禅宗大师松源崇岳后来评唱这个公案道:
  十月清霜重,临风彻骨寒。
  苦无栖泊处,摆手出长安。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一月十一日夜,玄素禅师在鹤林寺自己的方丈室里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五岁。
  玄素禅师圆寂的消息传出后,前来鹤林寺悼念玄素禅师的信众络绎不绝,致使幢幡旗帜遮天蔽日,道路雍塞不通。很多人根本就挤不进鹤林寺去,只能望寺而哭,或者只能来到长江边祭奠玄素禅师。
  二十一日,四方的信众在黄鹤山西原建造了墓塔,然后把玄素禅师安葬在了这里。
  唐太和年间,唐文宗追谥玄素禅师为“大津禅师”。

  玄素禅师身前在吴越一带风光无限,除了自己禅法高深外,更有一大帮朝廷要员在身边为其摇旗呐喊。我们只要看看受过玄素禅师菩萨戒的官员弟子名单,就知晓一切了。玄素禅师的官员弟子有:吏部侍郎齐汗、刑部尚书张均、江东采访使润州刺史刘日正、广州都督梁升卿、采访使润州刺史徐峤、采访使常州刺史刘同升、润州刺史韦昭理、给事中韩延赏、御史中丞李丹、泾阳县令万齐融、礼部员外郎崔令钦等等,致使玄素禅师受到了从朝廷到民间的一致欢迎。并且玄素禅师的弟子径山法钦同样继承了师父这一光荣的传统,前后竟然有四个宰相身份的人是他的俗家弟子,这就使得牛头宗在玄素、法钦手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了足以和神秀北宗以及慧能南宗相提比论的禅宗派别。

二、一念缘起
  宣州安国寺玄挺禅师,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他的个人履历了,只晓得他是牛头五祖智威禅师的得法弟子。
  智威禅师在牛头山弘法时,玄挺禅师来到了牛头山参拜智威禅师,向其学习牛头宗的禅法。
  有一天,玄挺禅师站在智威禅师旁边侍候智威禅师,这时,有一个平时以讲授《华严经》为业的僧人前来参拜智威禅师,并且问道:“真性缘起,其义云何?”
  智威禅师听后,却并没有回答,而是沉默良久。我一个字不说,一个念头不生,你说缘还起吗?
  那人是个依经解义之徒,自然对于禅师的这种作略茫然不知所措。
  玄挺禅师在一旁看见了,忍不住上前指点他道:“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缘起。”
  那人还算不笨,听了玄挺大师的话后,一下就明白答案了。
  不过,后来的禅宗大师大慧宗杲更进一步的开示道:“未兴一念问时,不可无缘起也。”旁边的一个僧人却不认同这个观点,跟着问道:“未兴一念问时,换什么作缘起?”大慧宗杲高兴的道:“我就是要你有这种见解啊。”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禅师在启迪后学,或者是禅师们在互相勘辩的时候,都是步步紧逼,层层翻进,进而想无可想退无可退,乃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然后忽地彻见自己本地风光,方使大事了必。这种方法和思维,那些依经解义的法师们,自然对此是万万不可理喻的。

  后来,还有僧人问玄挺禅师:“南宗自何而立?”
  玄挺禅师道:“心宗非南北。”
  玄挺禅师这个回答,真的是言端语端。不仅体现了玄挺禅师在佛学上的深厚造诣,而且也表明了禅师对于当时存在的佛教各宗各派之间的纷争毫不在意的态度。

 三、慧忠伏虎
  在历史上的同一时期,有两个慧忠禅师,一个是智威禅师的弟子牛头慧忠禅师,一个是慧能大师的弟子南阳慧忠禅师。两人生活于同一时期,并且法名完全相同,所以在历史上常常有人将这两人搞混淆。而红尘洗梦现在要讲述的,是牛头慧忠禅师。
  慧忠禅师,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出生于润州上元县(上元乃今南京市江宁区)一户王姓人家。
  慧忠禅师的母亲还在怀孕的时候,有一天忽然碰上一个四处游方的僧人,这个僧人看了她一眼,不由得赞赏道:“你所怀的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贵为天人的。”
  慧忠禅师出生后,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之处,首先他从一生下来,就从来不食荤腥之物,好像一生下来就准备出家当和尚,而提前作好遵守戒律的准备一般。而且慧忠禅师秉性醇厚,为人老实本分,没有世俗之人那些花花肠子,所以深得大家的喜爱,想想看,任何时候,又有谁喜欢和那些老奸巨猾的人打交道呢。
  慧忠禅师相貌比较独特,他的眉毛非常粗壮,而且长度盈寸,长得燕颔龙腮,神气孤拔,就好像一个印度来的和尚一般。走在大街上识别度非常高,简直就是可以让人过目不忘啊。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二十三岁的慧忠禅师在庄严寺正式取得僧籍,成为了一名国家承认的合法僧人。
  慧忠禅师后来听说智威禅师在牛头山开办佛学院,规模宏大,教学严谨。于是慧忠禅师便背着包裹,来到了牛头山佛学院求学。
  智威禅师见到慧忠禅师,非常的高兴,就好像道家祖师老子见到尹喜真人一般,认为自己的禅法终于有了可靠的传人。于是便悉心把自己的牛头禅法完全的传授给了慧忠禅师,并且委任慧忠禅师为牛头山佛学院的第六任院长。
  慧忠禅师主持牛头山佛学院后,却并没有以什么院长自居,而是依然保持着自己苦行僧的本色。每天只吃一顿饭保命而已,所用之物只有一个小小的铛,不论煮食什么,都用这个铛来煮,用完了以后,就把它挂在树枝上。平时坐禅或者睡觉之物,就是一根绳子而已,也就是所谓的绳床。所穿之物,就只有一件衲衣,不论春夏秋冬寒暑更迭,慧忠禅师都只穿着这件衲衣,而且这件衲衣慧忠禅师那是补了又补缝了有缝,竟然穿了四十年。对比我们现在寺庙众多的富贵和尚,看看他们住的房屋,看看他们一年四季所穿的衣服,看看他们每天享用的饭菜,看看他们睡觉的床,看看他们出门代步的交通工具,佛法日渐衰微乃至闻无所闻,也就是件必然的事了。
  慧忠禅师虽然在山上过的是苦行僧般的日子,可是他的那间陋室,却是山上所有人乃至全天下人都羡慕不已的“豪宅”。在山上居住过的人,应该都有这些体会,那就是只要进入夏季以后,山上的蚊蚋虫蚁那是非常的多的。虽然这些小家伙非常的烦人,但是你几乎想不出任何办法出来完全杜绝。寺庙里别的房间大家窗户蚊帐等等全副武装,都不能杜绝蚊蚋虫蚁的侵袭。但是慧忠禅师的寝室异常简陋,也没有什么蚊帐之类的,可就是没有任何一只蚊蚋虫蚁跑进来骚扰慧忠禅师,大家知道后,都不由得感到非常的神奇。
  慧忠禅师佛法高深,戒律严格,禅功精湛,自然获得了广大信众的热爱。本地的政府官员也好,有名望的士绅也好,都频频的上寺庙来拜谒慧忠禅师,向他讨教禅法。普通信众那更是蜂拥而至,以至于寺庙应接不暇。
  寺庙里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的,不但如此,山上的动物们不知为啥,也时常造访慧忠禅师的陋室,不论是麋鹿还是老虎,都常常光顾慧忠禅师的寝室,更罕见的是,它们还常常带着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小崽儿来到慧忠禅师的屋里游玩,根本就不惧怕人类。
  寺庙里僧人众多,而且一天到晚人来人往的,自然所需的粮食就是个大数目。于是慧忠禅师专门修建了两间仓库来堆放粮食,以备所需。
  可是,这两间满满的仓库,却引来了盗贼的高度关注。一天深夜,一伙盗贼带着背篼箩筐口袋之类的工具,准备来盗取仓库中的粮食,不料仓库门还没打开,几只猛虎就怒吼着呼啸而至。这伙盗贼看见有老虎扑了过来,自然吓得魂飞魄散,丢下工具屁滚尿流连滚带爬的逃命而去。他们虽然是盗贼,可是他们心里却非常的清楚,老虎的嘴巴可不会给他们讲什么慈悲为怀的佛法,老虎的利齿同样不会给他们讲什么放下屠刀回头是岸的道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上元县的县长长孙遂最初听闻慧忠禅师的种种奇闻,却并不相信,认为那是宗教信徒的种种传说而已,不过听的次数多了,长孙遂就开始半疑半信起来。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自己亲自到慧忠禅师那儿去一趟,不就啥都清楚了吗。
  于是,长孙遂便来到了牛头山准备拜访慧忠禅师,不料刚爬到半山腰,就碰到一只猛虎当路对着他咆哮怒吼,长孙遂一见,立马被吓得三魂丢掉了两魂,既不敢前进,更不敢转身逃跑,正在茫然不知所措之际,慧忠禅师听到老虎的咆哮声,赶紧走了过来。那只猛虎一看见慧忠禅师,立马就把嘴巴闭上了,并且表现得就像一只温顺的小猫咪一般。慧忠国师对这老虎道:“这是我的客人,你不要在这里大呼小叫的,要是把客人惊吓着了,就不好了。”老虎一听,便乖乖的走进旁边的树林中趴着一动也不动了。
  长孙遂看见老虎走开了,一直上下乱跳的心这才逐渐的平静下来,他赶紧上前去合掌礼拜慧忠禅师,一番寒暄后,长孙遂赶紧下山回家去了。
  当地的县长张逊,也是一个佛学爱好者,有一天他来到山顶拜谒慧忠禅师,看到慧忠禅师一个人独居于一间异常简陋的寝室,不由得关切的问道:“大师就没有徒弟在身边吗?”
  慧忠禅师笑着道:“有几个呢。”
  张逊不解的道:“我怎么一个都没看见呢?”
  慧忠禅师敲了敲自己坐的禅床几下,忽地就有三只猛虎不知从哪里咆哮着跑了过来,围绕在慧忠禅师身边。张逊一见有三只猛虎在屋里张牙舞爪的,自己那儿还有胆子待在屋里呢,于是赶紧找个借口告辞而去。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慧忠禅师被广大的信众迎请到了金陵(南京)庄严寺当主持。庄严寺在梁朝时,是当时的第一大寺,可是等到慧忠禅师来主持的时候,寺院已经颓废衰落了。
  慧忠禅师看着凋残的院落,便决定对破旧的寺院进行一些改造。慧忠禅师看到大殿的东边位置比较好,便决定在这里重新建造一座法堂。于是便请了很多建筑工人前来干活。可是东边的地盘上有一颗古木,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有很多的喜鹊在上面筑巢居住。但是工人要建造法堂,可管不了这么多啊。于是,工人们便找来锯子和斧头,准备把这棵大树砍掉。正要动手的时候,慧忠禅师闻讯过来了,他对工人们道:“你们先不要忙,等树上的鸟儿们都搬走后,你们再动手也不迟的。”
  大家都听得莫名其妙的,树上的鸟儿要搬家?谁去帮它搬?鸟儿们多久搬?
  慧忠禅师没有理会大家疑惑的目光,而是来到树下对着上面的鸟儿们道:“这个地方我们要重新建立一个法堂,你们居住的这棵大树我们要砍伐掉,希望你们赶紧搬家,以避免给你们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慧忠禅师刚刚把这话说完,只见树上众多的喜鹊们便纷纷衔起巢中的树枝来来往往的飞到别的树上重新筑巢去了。寺里的僧人和工人们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都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工人们顺利的把大树砍伐了,场地也平整出来了,可是在确定法堂的地基的时候,大家意见不同,无法动工。这时,不晓得从那儿来了两个器宇轩昂的神异之人,为施工队伍确定了地基的四个角,从而把地基最终确定了下来。并且悄悄地拿出钱财,让工人们连夜施工,并在一旁督导。
  所谓有钱好办事,再加上又有两个大家眼里的建筑大师在一旁指导,法堂没几天功夫就建造好了。
  上课的根据地有了,讲师有了,四方参学的出家人和俗人,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参学于慧忠禅师。致使庄严寺成为了江南地区赫赫有名的大寺庙。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庄严寺山门石室前,慧忠禅师经常悬挂衣服的一颗藤树,在夏天忽然莫名其妙的就枯萎死了,以前常年都有的灵芝和菌类,也不知怎的看不见了,大家都感觉到这是个非常不好的征兆。九月的一天,慧忠禅师登座说法,忽地有水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绕着慧忠禅师的座位流转。大家看见后,都惊讶得不得了。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六月十五日,慧忠禅师集众布萨。到了晚上,慧忠禅师叫侍僧给自己剃发沐浴,这时,天上有瑞云朵朵覆盖在慧忠禅师居住的房屋上方,并且有来历不明近似于天乐的声音响彻天空。大家听见后,都觉得神异不已。
  慧忠禅师却没有理会这些,他安安静静的端坐在自己的寝室里,第二天早上,慧忠禅师就这样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七岁。
  慧忠禅师圆寂后,刚才还好好的天气,立马就变成得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并且摧林折木威势吓人。
  慧忠禅师的遗体被弟子们用瓮安葬后,第二年的春天,弟子们依照印度僧人的传统,把慧忠禅师的遗体进行火化。火化后,弟子们在遗骸灰烬中发现了很多的舍利子,并且一颗颗都圆润如珠光彩夺目。大家都赶紧把这些珍贵的舍利子收集起来。不过,还有很多的僧人和信众因为没有得到舍利,于是等到火化法事完毕后,大家一拥而上,都在现场的灰烬中去搜寻舍利,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两颗回去供养,结果上千人来到现场搜寻,每个人都各自找到了一两颗舍利。大家都感到非常的满意,更感到慧忠禅师的修为不可思议。
  慧忠禅师在世时,著有《见性序》和《行路难》等著作,以精旨妙密盛行于世。并且曾经有安心偈示众。我们可以来看看慧忠禅师的安心偈,由此可以一窥慧忠禅师的禅法: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
  真心真实,菩提道场。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