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道德经笔记

来源: 加州浮云游子 2020-03-23 16:47:0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1754 bytes)

一.素读

 

素读这个词是听崔永元在一次谈读书时说的,借用在这里有几个意思:

 

1.浅读,从字面直接理解,不引申研考。《道德经》是值得反复读一生的书,"素读"也有点因读不懂而自嘲的意味。

 

2.以平常心读,不带俯仰之心与偏见。

 

3.《道德经》文字晦涩复杂,强调的 “道” 超过常识逻辑,必须感悟,无法推理而得。素读是明白哪些地方读不懂,也不因某些不懂而忽视了对整篇要旨的理解。



 


 


 

二.版本

 

《道德经》历来被奉为人文经典,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文化与思想源头之一,原文只有五千余字,分81段或章节,两面打印出来只有三页纸,严格说不算是书,是一篇文章。而它在世界上被不断地翻译成各种文字,版本之多据说仅次于《圣经》,注释研究的书都比原文长很多。

 

如许多人一样,《道德经》的名字听到过,却没有读过。到了而立之年,在英国读书期间,某日在书店里看到英文版的《道德经》,是R.L. Wing翻译的,1986年纽约Doubleday出版。它有中英对照,毎个章节都配有中国字画,以及译者的加注,觉得对理解很有帮助,副标题更有吸引力:The Tao of Power, Lao Tzu’s Classic Guide to Leadership, Influence, and Excellence. (道的力量,老子对领导力,影响力和卓越的经典指南),于是选购了它。转辗到了美国,也一直带在身边,时而翻看,还练习书法抄写了许多章节,但是读读放放,一直未完整读下去,也未甚解。

 

近两年发愿再多读些经典,接触到网上发表的《德道经》新书,系熊春锦先生对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两个版本的注解,因其抄写年代比广为流传的晋代王弼注释通行本要早四百年,被视为更接近原著,并在"德、道"题目、章节次序和文字上有许多不同,而相较通行本,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600,于是索性將Wing译中英对照版及王、熊版一起通读对比。

 

比较之下,惊奇地发现Wing版中所引原文虽然基本上是王弼通行版的,译者却重新加了标点符号,与通行版有很多出入,英文版文字非常美,一些内容却因标点不同而完全解读不同。而王、熊版本注解意释不仅也有许多不同,两版都常有语焉不详之处,尤其是王版,因是文言文,简约甚至一笔带过的地方令人陷入另一层困惑,需要注解其注解才能更明白。熊版对帛书古字解析深透,义释却不全且不是直译。倒是英文版直白易懂得多,除了因标点不同导致的翻译內容不同的句子,其它部分提供了比中文注释更有益的参考。

 

因为原书已失,传抄多误,这已从多处出土古版本中反复证实。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敦煌发现的版本与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均是德篇在先,因它们抄写的时间比王版早,故学士们称更接近原著,而王弼本为代表的通行本对原文进行了修改编辑,导致一些文字发生了质的变化,包括将道篇置前。但既然没有原著,谁抄谁的?仅仅出土的版本抄写年代为先就可以结论它更接近原版吗?王弼版是不是基于类似帛书、甚至更早的版本编辑而成,也未考知。传说中老子出函谷关被留成书,发生在春秋时期,后来到秦代才统一了中国文字,王弼是更后世的魏晋学者,通道教,也应更精通古汉语,他的编辑版最完整,也是经过一千多年时间考验的。既然帛书等古本不但残缺,所用古文字也考证得一字多义,学士们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加标点到加章节题目都大相径庭,谁能肯定谁更接近老子的本意,恐怕是即使是发现了原著也争论不休的话题。

 

思及此,素读之心更放宽了一些。


 

三.章节

 

关于德、道在标题中以及81个章节次序,有多重要呢?其实这些章节似乎各自独立,自成其说,关于"道","德"的内容分?全书之中,并没有清晰的分类痕迹,原书也许根本没有标题,道德分篇大约也是后人的加注,这大概是有些人索性称此书为《老子》的缘故。

 

历来学士们揣摩各章节间的可能联系,Wing先生有意思地以左、右脑思考模式整理出两个答案。西方哲学讲究的是逻辑思辨,是左脑控,在某种假设下用多章不同角度层次的论证,作出结论。他依此分析,将81章打乱,按他所理解的内容重新排列成六个部分,按其英文意译回中文,分别是:

 

论道(章节:4,6,11,14,25,34,40,41,42,73)

觉悟(章节:5,8,12,13,16,18,35,38,45,50,52,54,56,71)

和谐(章节:1,2,9,10,15,20,22,23,33,44,49,70,76,77,79,81)

领导(章节:3,17,19,26,28,37,39,57,58,60,62,65,66,67,68,72)

处世(章节:24,27,30,31,36,46,53,59,61,69,78,80)

无为(章节:7,29,32,43,47,48,55,63,64,74,75)

 

这样的分类其实是对读者有益处的,它归纳内容类似的章节,使似乎无联系的段落有了某个主题,有助理解。当然,同样因为理解常常不同,对如此分类也会有不同见解。

 

Wing先生的右脑说,是用感知来观察体验一个事物的看似不相关的整体,这对于用惯了左脑的人也近乎玄了。但有意思的是Wing先生和其他一些学士们认为《道德经》的章节与《易经》有关,可能就是对《周易》每一卦主题的诠释。有人说《道德经》就是一部阐释《周易》思想的著作,而洛书图解周易正是破解老子的钥匙,比如57章对应鼎卦,解读"正",48章对应损卦,解读"损",等等。这对于啃《道德经》已吃力的读者,要想懂得周易,太玄经,洛书图解,就太"钻"了吧,中国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知和记录,虽然蒙胧,玄之又玄,其意象却与现代天文物理有点"莫逆之交"的味道,但那毕竟是一个更宏大得也许永远都不能穷尽的大课题。先读懂洛书图解易经,再读懂老子,显然是不实际的。

 

思及此,再一次放宽了"素读"之心。


 


 

四. 道德

 

在很多人心中,尤其是在西方,道教(Taoism) 被认为是一个宗教。《道德经》作为道教的源头,原没有宗教的意义,它既没有立神,也没有对神的膜拜。全文虽分81章,其实是讲了三个要点:道、德的概念,以及人所应遵循的行为原则,这是一本哲学与社会学的著作。以老子这样的先知先觉,这样分章而没有某种意义上的结构,是不可思议的,说它对应周易的卦,虽无法考证,却是有道理的,这都是中国古人对宇宙和自然法则的独到而深刻的经验认知。

 

这个法则规律老子说是"道"(如1,4,14,21,25,37,77等),这许多章段论道,但都自称无法解释清楚,看不清,摸不着,道不明,老子开篇就声明"道可道非常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但能感知它的存在,而且是主宰世界和人的能量。在那个可能根本不知道地是个圆球,存在于太阳系的时代,中国的先知没有把这个神奇,无法解释的宇宙规律拟人神化,只是说很玄妙。现代物理虽然不断探索提高了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知,其实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仅仅是认知的范围更大了一些。如果宇宙是无限的,人类的认知永远是有限的,从数学上说,任何有限对之于无限都是趋零。人类如果真正理解这个意义,也就不至于太过狂妄了。

 

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是老子思想的最伟大之处,简单地说,人只能顺天应时,而不能胜天,与自然规律相悖,是要被自然惩罚甚至灭亡的。中华土生土长的文化,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没有真正的宗教观,敬的是天地,源头不始于老子,而《道德经》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人应顺天就是有德积德(如2,8,9,10,26,27,28,38,39,45,51,55等)。老子的德观主张虚、无、柔、弱、静、雌、阴,拙,讷,全面取被动之态,不强行抵触,即不与道争,德就是一种能够悟道的行为,而唯有取这种被动的势式才能悟道,达到最高境界的与道接近而合一。最好的比喻是像水一样:"上善若水"(8),"为天下溪"(28),"天下莫柔弱于水"(78)。德形成一种影响与和谐世界的能力,生活在朴素和经验丰富的存在中,老子认为这种天然所成的能力是真智慧,高于后天说教学习的知识。

 

老子的这个思想与释家佛教有些不谋而合,后者指出人性中的"贪、嗔、痴"是苦厄的根源,讲"空"的般若,与老子的无欲,守静,悟道是相同的哲理。所不同的是佛家主张出世,不食人间烟火,传统上说道家也主张出世,其实不然。


 

五.治术

 

《道德经》通篇贯穿着治国统民的方略,如同儒家教,分明也是一套"君王术",无处不用"圣人"是怎样做的来敲打统治者。这圣人是不是统指如传说中的尧舜这样的圣君,不得而知。虽然《道德经》具有为人处世的普遍哲学意义,它的写作对象无疑是统治者,而不是普通百姓。

 

老子甚至是这样看待百姓的:"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3);"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5);"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復结绳而用之,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俗,??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9),这些弱民、愚民以求安定的思想,似乎被商鞅学到了一部分,是其"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五大驭民术的一部分思想。

 

儒教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递进的步骤,阳刚主动,积极进取,获取功名,与道家主张的方式无为,无欲,"慈、俭,不为天下先"(67)相反。老子也认定"故立天子、置三公"(62),不是无政府主义,更不是以出世之心修为人间事,只是要"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62),即君王应该顺应天道,天道本应是人间事而已。

 

"无为而治"大概是被引用得最多的老子思想,老子多次专写"无为"(3,37,38,48,63),也许是最关键词之一,但如果理解成不作为,那就彻底误会了。熊春锦先生解释了"无"字,是修真学异构象形表意汉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盖其义谓上通元始,故其字形亦用元篆,上母于一”。王筠《说文句读》: “此说字形也。元在二之下,无之一竖撇通于二之上,故云然”。在道家观念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一是天,二是地,三是"三元"或物、体、质,一之前是零,是无极的道,所以"无"即道之象意。在古汉语中,"无” 与 “無” 通假近义,"無"的意思是"没有",这两个字也许在《道德经》的传抄过程中被混淆互用了,以至人们多解"无为"为不作为。从书的全貌看"无为"是怎样用的,不难理解它是指依道而为,不妄人为。老子主张的也不是消极,实在是告诫统治者要懂得"道法自然"而为之,只不过这种积极是与人类"进程"的大趋势相向而行的。倒底哪个方向是顺?或是背?这个哲学话题是人类应该再作思考的。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聃十分看不起孔子的那一套,而孔子极敬仰他。"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共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所肯定的"其言在耳"大概指的是礼信仁义吧。

 

太史公还总结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六.理想

 

司马迁是有深度认知的,老子之深远,成为百家思想的源泉之一。

 

老子真是苦口婆心,用各种比喻解释道、德的本质,以及它们的阴阳关系,一整套的辩证法,向世人,尤其是统治者晓以历害,指点迷津,指出如何顺道,顺道而行,一切都变得容易又美好的道理,警告违背道而亡的后果,还好笑自嘲地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这么简单的话,容易做的事情,普天下的人怎么就不懂呢!

 

但是中国没有,秦汉一统中国之后,君王渐渐明白要有一套治国的理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遇到大才子董仲舒,董氏的《天人三策》提出"新王改制,大一统,兴太学,举贤良,尊儒,更化"五大要点,成功地配合了君王,大国家和人民的社会"需要"。汉灵帝正式把儒教定为国教。唐宋之后,儒教更加根深蒂固,成为二千年帝王和群儒驾轻就熟的完善体系和工具。

 

人类世界也没有,如西方文化完成了神权到人权,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过程,科技成指数性发展,对于社会的治理与稳定,建立在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和以民主法制为基础的分权宪政上,成为影响甚至主导世界的人文思潮。资本主义的贪婪,对功利的膜拜,是其最大的弊病,更是个走不出去的死胡同。

 

在老子看来,这些全是倒行逆施,是人的物欲驱使下的演变。而老子的治世说几乎就是要人活得原始淳朴,抵抗欲望,"小国寡民"(80)。这之所以得不到实施,是因为太理想主义了,完全不照顾人性中私欲的天然倾向。既然人的欲望天生而来,让人自觉地去抵御,是做不到的。老子没有想到这一层,于此点而论,老子的道德经虽然被后人奉为经典,它的成书目的却失败得很。于是老子自己也叹道"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被褐怀玉"(70),他无奈而失望地出了函谷关,不知所之。

 

试问,如果真能如老子所建议的去实践,人类是不是不会有经久不休的大战,在没有核弹,化武,转基因食品,环境污染,资源亏缺,人口巨增,欲望横流的另一种社会,世界是不是会更美好?今日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不是将人类引向毁灭的灾难?理解并认同者,就明白老聃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先知之一!


 

七.归途

 

"知不知,尚矣; 不知不知,病矣。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71,通行本此段多处字误),是说:明白自己所不知道的人是有智慧的,不明白的是有病啊,所以圣人之所以不得这种病,是因为他忧患自己会得这种病,所以防患未然。这与希腊的人类先知苏格拉底所谓"我所知一切乃我无知"不谋而合。

 

人类世界能不能重新认识自己的无知愚昧呢?能不能在认知之上而改变"进程"(以时间说)呢?"退步"(也以时间说)大概是不大可能的,回归物质的原始淳朴大概也是不可能的。怎么才能治疗人的贪婪呢?今天的世界上,已经看不到好的社会良药,这才是今天人们应该读《道德经》的意义吧。

 

最良性的未来社会应是怎样的?人类的实践证明,宗教信仰是道德约束的良好力量,这包括外来的但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佛教。儒学中的礼信仁义,也是社会和蔼的道德基础。民主宪政是制约权力欲望的保障,社会可以作良性循环的自省自律。国家社会主义的福利机制使贫富差距得以限制,老弱病残得到照顾,强大的义务教育使民启智。未来文明的希望,在笔者的另两篇小文《接近理想的国》和《科学的死角与希望》中,提到过一些肤浅的细节,这里就不重复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加跟帖:

  • 标题:
  • 内容(可选项): [所见即所得|预览模式] [HTML源代码] [如何上传图片] [怎样发视频] [如何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