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10,乌军东部防御态势评估

 

 

 导 语

 

乌东决战序幕已经拉开,这是一场即将到来的,本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乌东战场可能会成为一个高质量的,东西方军事艺术对决和较量的舞台。它很可能会改变欧洲乃至世界政治格局和地缘板块结构,它也将影响并引领当代军事思想理论、技术装备、指挥体系以及编制体制的巨大变革。

作为军事老饕们,绝不能错过这个了解、观察、学习和研究世界军事最新动向的机会。

 

 

一,俄乌双方战略意图

 

 

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对乌克兰实施特别军事行动,其目的:

-去军事化,即消灭或解除乌克兰军队国家职能。

-去纳粹化,即铲除以泽连斯基为首的乌克兰现政府,扶持一个亲俄政权。

-乌克兰中立化(不加入北约)

-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

-乌克兰承认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两个共和国的独立和主权。

-分裂和肢解乌克兰,以第聂伯河为界建立事实上的俄语区东乌克兰,使其成为俄罗斯的西部屏障国

 

但是由于第一阶段作战行动,俄军进展不顺利,3月25日,俄军总参谋部宣布第一阶段特别军事行动完成。

 

俄军第一阶段最重要的去军事化和去纳粹化的特别军事行动目标没有如期完成。

 

俄军第二阶段的军事目标试图通过军事行动达到:

-围歼乌东地区乌军主力,从而初步达到乌克兰去军事化的目的。

-通过夺取并控制乌东地区,诱导乌克兰政局动荡,从而逐步为改变乌克兰政治版图创造外部条件(去纳粹化)。

-夺取并实现对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两州历史边界的控制,从而实质性达到卢、顿两州的完全独立。

-尽量实现对第聂伯河以东传统俄语地区的控制。

-实现对亚速海西岸及克里米亚半岛大陆桥的控制。

-通过军事占领,以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

 

乌军通过第一阶段俄乌战争的殊死战斗,顶住了来自俄罗斯的军事压力,稳定了乌克兰中西部的安全局面,赢得了国际的支持和援助,获得了第一阶段的暂时性军事胜利

 

乌军第二阶段的军事目标就是通过乌东决战达到:

-确保现有控制领土,伺机扩大并夺回顿巴斯被占领土,逼迫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两州回归。

-重新获得亚速海西岸的控制权,并对克里米亚半岛形成战略性挤压,为今后夺回克里米亚半岛做好长期的战争准备。

-将俄军主力拖住并消耗在乌东地区,造成俄罗斯在政治、外交、经济、民族各方面联邦层面的混乱,从而为俄罗斯国家内部的政治格局和版图重组传导外部压力

 

俄乌双方在乌东即将展开的决战,有可能对失败的一方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其国运造成不可逆的势能

 

乌东决战,双方都将无法接受和面对失败的命运。乌东逐鹿,狭路相逢,鹿死谁手,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乌军东部防御态势

 

 

乌军在乌东地区的防御态势:

 

1,呈扇型展开状的弧形防御体系。

-正面北起卢甘斯克的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南至顿涅茨克的马里乌波尔,整个防御正面约280公里。

-纵深东起格尔洛夫卡西至第聂伯罗,防御纵深达250公里。

-整个乌东地区乌军构成了宽正面、大纵深、多梯次、多维度的立体防御体系。

 

2,第一线环形防御带

-沿着P66-M03-E50-H20公路,由北向南,从哈尔科夫-伊久姆-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戈尔斯科纳-科穆娜尔斯克-德巴尔切夫-格尔洛夫卡-马林卡-沃尔诺瓦哈-马里乌波尔-别尔江斯克,组成环形防御带。

-以沿线城镇为依托,以公路交通节点为重点,以地下化、永久性钢筋水泥支撑点为核心的筑垒地域

 

3,第二线防御圈

-斯拉杨夫斯克-克拉玛托尔斯克防御圈;

-红军村-卡玛妮安卡-乌达奇涅防御圈;

-波克罗夫斯克-普罗西亚纳防御圈。

-此防御圈也是预备队主要集结地域。

 

4,第三线防御要点

-依托奥列利河构筑的佩列西匹诺和基利琴河为屏障的古比尼哈北部防御带。

-依托萨马拉河天然屏障构筑的巴甫洛格勒东部防御要点

-依托莫克拉莫斯科夫卡河、第聂伯河流域水系为屏障的扎波罗热城市南部防御筑垒地域。

 

5,核心防御地域

依托萨马拉河、第聂伯河水系为天然屏障,背靠第聂伯河右岸亚历山德里亚-卡夫巴斯腹地支撑,形成第聂伯罗乌东防御核心地域。

 

三,乌军兵力部署

 

 

乌军现有总兵力:

乌军在战争前(1月)及战争期间新编了许多部队,战争期间部队重组和调动频繁,所以有必要对乌军地面部队重新进行一次统计:

 

(一)乌军地面作战部队序列:

 

1,乌克兰陆军29个现役作战旅

-第1、17坦克旅。

-第10、128山地旅。

-第14、24、28、30、53、54、72、92、93机步旅。

-第56、57、58、59摩步旅。

-第61猎兵旅。

-第25空降旅。

-第45、46、79、80、81、95空突旅。

-第35、36、37、40海军陆战旅。

 

2,乌克兰陆军12个一类预备役旅

-第3、4、5、14坦克旅。

-第11、15、33、60、62、63、66、73机步旅。

(以上部分部队已经投入乌东战区)。

 

3,乌克兰陆军25个二类预备役旅(国土防卫旅):

第100至124步兵旅。

(目前正在整训,预计部分部队在近期可投入使用)。

 

4, 国民警卫部队,编制与数量基本同战前。

 

(二),乌军在东、南部地区兵力部署:

 

1,东北方向,哈尔科夫-伊久姆至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斯拉夫扬斯克-克拉玛托尔斯克核心防御圈。

第81空突旅、第11、24、66、92机步旅、第79空突旅、第57摩步旅、国民警卫第3行动旅、第8独立警卫团、第26炮兵旅等。

 

2,东部方向,戈尔洛夫卡-红军村-马林卡-马里乌波尔。

第30、54机步旅、第95空突旅、第25空降旅、第59摩步旅、第36海军陆战旅、第3、12国民警卫旅、第40、55炮兵旅等。

 

3,南部方向,扎波罗热-赫尔松-尼古拉耶夫-敖德萨。

第28、53机步旅、第80空突旅、第37、40海军陆战旅、第56摩步旅、第110国土防卫旅。

 

4,乌东地区预备队,沿着E105-E50公路,部署了第17坦克旅、第58、57摩步旅、第45空突旅。

 

在第聂伯河右岸(第聂伯罗市西侧)部署有北部军区各部队和总参预备队6个机动旅(3坦3机)以及其它预备役部队,可随时投入战斗。

(由于战争期间,部队调动频繁,以上内容仅作参考)

 

总计地面部队可投入10-15万以上兵力。

 

三,乌东地区乌军防御特点

 

 

乌军防御阵地的特点:

 

1,以支撑点为核心的防御要点

-以城(村)镇为依托,以公路枢纽为节点的独立防御支撑点

-以钢筋水泥地下工事为核心、以战壕相连接、以河流水系为天然屏障、以防步/坦雷场、铁丝网和轨条柴为前沿障碍区的永久性坚固防御工事体系。

 

2,火力体系。

-以中远程炮火拦阻,阵地内配置坦克和单兵反坦克导弹构成的反装甲拦截体系。

-以近侧翼交叉火力构成的防御圈内绵密火力打击体系

 

3,防空体系。

-以S-300+山毛榉-M1防空导弹为核心的中-远程面防空体系(个别区域)。

-以单兵防空导弹组成的低空点防空体系(遍布各节点)。

-构成了有限时(时段)/空(空域)的战区防空体系

(有关乌军防空体系另文详述)

 

4,情报和指挥体系。

-依托数据链的分布式节点指挥链系统。

-以北约提供的天基/空监/网络为基础组成的情报和通信系统。

 

5,预备队。

乌军在乌东地区防御采取的是以前沿各防御要点为依托,在纵深配置大量预备队,保证了每个支撑点能够获得火力和兵力支援。这次伊久姆争夺战,俄军始终没能突破克列梅茨山谷防御圈,就充分体现出乌军在二线保留大量预备队的作用。

 

四,乌军东部防御态势评估

 

 

乌东地区乌军防御优势

 

1,乌军经历2014年顿巴斯战争失败后,开始进行全面北约化的军改,尤其是在指挥体系、编制体制、战术思想方面彻底摒弃了原华约的苏军体系,因此乌军更加能够适应由新科技支撑的,空天网、小巧灵,甚至非接触式的现代化立体战争。

 

2,乌军经过7年的苦心经营,在乌东构成了坚固的永久性防御体系

 

3,随着北部战区战事的落幕,乌军可用于东部和南部的军事力量和资源增加了,尤其是乌军总参谋部可动用的预备队比战争初期增加了近30%。

 

4,随着西方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乌军的装备和后勤保障更加充分了。

 

5,随着春天汛期的到来,乌东地区大片土地变得更加泥泞,这将会对俄军装甲兵团机动造成一定的阻滞作用。

 

6,乌军拥有超距夜视优势,因此乌军适合利用夜暗条件实施渗透和特种作战,从而形成白昼固守,夜间出击的作战形态。

 

乌军防御弱点

 

1,乌东地区属于大片平原和高程差少于50米的次中等起伏地,不便于组织实施防御作战。

 

2,乌东地区属于农业和矿区,缺少大型城镇作为防御依托。

 

3,乌东地区不同于北部(基辅)水网沼泽地形,没有大面积河流水系可作为防御屏障

 

4,乌东地区缺少乌克兰北部的森林遮障,不利于小股渗透式作战模式

 

5,乌军在即将到来的乌东决战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没有制空权,现代战争,没有制空权,就没有主动权,也就没有战场机动能力,就只能被动挨打,一旦乌军失去了城镇和筑垒地域掩蔽体的保护,在野战条件下的乌军只剩下挨打和被围歼的命运。

 

五、乌东决战乌军战略决策预判

 

 

乌军作为防御一方,可采取以静制动、以逸待劳的策略,等待俄军集结完毕,再进行兵力调整,待俄军主力粘滞在乌军防御地带后,再伺机发动反击。具体策略本人预判如下:

 

1,俄军作战计划是乌东北部采取攻势,南部采取守势

根据俄军兵力调动和配置,可以判定俄军下一步作战计划:集中第1坦克集团军、第20、6、35集团军和空降集群部队,进攻方向在顿巴斯北部,即伊久姆-斯拉夫杨斯克、北顿涅茨克以南、巴甫洛格勒以东卢甘斯克地区乌军部队。

 

2,待马里乌波尔战事结束后,集中南部军区兵力向扎波罗热方向机动,对顿涅茨克乌军实施包围。

 

3,俄军在围歼卢甘斯克乌军战役目标达成后,挥师南下,会同顿巴斯南翼俄军围歼顿涅茨克乌军。

 

乌军可采取的策略应当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受顿巴斯战事影响:

 

1,在南部采取积极攻势(南部俄军兵力较弱),在北部实施坚守防御

 

2,顿巴斯北部乌军,利用筑垒地域坚固工事实施坚守防御,拖住俄军主力,以侧翼部队对俄军后勤补给线以及炮兵部队实施攻击,消耗俄军进攻能力。

 

3,以优势兵力,攻克赫尔松,可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控制第聂伯河通往克里米亚的水源;二是从侧翼屏障尼古拉耶夫和敖德萨;三是进逼克里米亚,迫使俄军第58集团军甚至第8集团军回撤南部,得以减轻北部顿巴斯的压力。

 

4,等待俄军主力部队(含预备队)全部投入顿巴斯地区后,再伺机反包围,争取通过不接触作战方式,逐段逐点的消耗俄军

 

5,马里乌波尔保卫战,守军尽可能的延长战役时间,将能牵制俄军主力,减轻顿巴斯北部战事压力起到重大作用,甚至有可能出现21世纪的伏尔加格勒(1943年的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奇迹。

 

6,派出适当部队对马里乌波尔俄军实施攻击,造成为马里乌波尔解围的态势,吸引俄军回撤,只有让整体战线出现犬牙交错的状态,才能最大发挥乌军实施小群多路、分布式节点作战模式的作用。

 

(下一篇介绍俄军在乌东地区的进攻态势评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