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豆腐就是家常菜,再平常不过的食物。菜场里随时可以买,妈妈随时都会做。家里不常吃小葱拌豆腐,妈妈觉得它太简单,不像一道“菜”—— 只有在她疲惫的时候,才会随意拌上一碗。我从来不挑,只要是妈妈做的,都喜欢。
出国后才发现,豆腐来之不易。住的学生公寓,离华人店比较远,我很少去,难得吃上豆腐。
系里有个白人女孩,脸色苍白,皮肤很嫩。一天在Cafeteria里,同住学生公寓的一个台湾男生忽然感叹道:“I wanna eat tofu!” 白女建议他去中国店看看。那男生却喃喃道“I haven’t had tofu for so long..….” 白女愣愣地望着他,眼里满是怜悯,像在看一个生无可恋的人。
后来,豆腐竟然自己送上门来了。有台湾校友上门推销自家做的豆腐,他是本校的博士,毕业后做起了食品生意,每周到学生公寓送货。只要一次买三大块豆腐,就能免运费。接着还有个香港来的生物学博士,卖北极甜虾,两磅起送货。
当时我和两位中国同学合租一套公寓,正好凑单。于是,博士们执着的身影每周按时出现在走廊里,豆腐和甜虾成了我们的家常菜。
刚开始我不会做菜,索性把虾跟豆腐一锅炖,能吃,但味道总不大对。后来在一位访问学者的点拨下,终于吃上了小葱拌豆腐。新鲜的豆腐,都不用焯水,加点盐,生抽,麻油,……撒上一把葱花拌几下,一种久违的味道就回来了——果然是985的博导,啥都能导。
工作后,周末闲着没事,我竟动了自己做豆腐的念头。黄豆先浸泡一晚,第二天手忙脚乱地打浆,过滤,煮浆,点卤,压模……足足折腾了半天,才得了一小块半老不老的豆腐。味道确实比店里买来的鲜,却只够做两顿小葱拌豆腐的。那时才明白,当年博士卖的豆腐,真便宜。——我宁可买块豆腐去撞头,也不想再试第二次了。
后来尝过各种风味的豆腐,不时的,也会做一下小葱拌豆腐。简单,明白。
一青连二白,至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