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大屠杀研究宣传长期停滞 (ZT)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战后日本政府在美国的操纵下,与所谓的台湾当局非法签订“和平条约”,执行对新中国敌视政策。进入50年代后,南京大屠杀进入了历史教科书。如1950年出版的党史教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1957年出版的“人教版”中学教材《中国历史》第4册中,都有关于大屠杀的内容。此后各高校编写的《中国现代史》教材中,也有南京大屠杀的篇幅。
但由于新中国百废待新,不久又爆发了朝鲜战争;故未重启南京大屠杀的调查和求证。基本延用了国民政府时期的调查结论。
但进入60年代,在冷战,中苏“交恶”和“文革”前后局势下,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宣传完全被政治左右。在“反对美国扶植和武装日本”等口号声中,“南京大屠杀”竟常常与“美帝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竟出现“南京大屠杀是美蒋抹黑日军军纪差”。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将曾救助难民的欧美友人,却被指责为“美国鬼子点名,日本鬼子执行”,如金陵大学教授贝德士,被诬蔑为“参与了当时南京的大屠杀。他一面在金大向同学们传布亲日思想,一面和日寇串通,在‘招人做工’的名义下,把大批的中国难民移交给日寇,让日寇集体屠杀了”(《金陵大学对美帝的控诉》,《人民日报》1951年1月31日);而事实上贝德士先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了南京国际安全区保护中国难民的行动。并是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后担任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成员与主席;在南京保护无数国人。1946年,他站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指出日军在南京城犯下的累累罪行。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关于南京大屠杀审判最重要的证人之一。他于1938年撰写出版的《南京地区战争灾祸》,也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进入70年代初,中国出于对日对美建交抗苏的政治考量。放弃了对日索赔,并刻意淡化南京大屠杀等日军侵华暴行的宣传。这使得大屠杀的研究,调查一度陷入停滞。如梅汝璈撰写的《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一文,曾被指责为煽动“民族仇恨”、“鼓吹战争报复”。
再加上历次运动的冲击,大量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及南京保卫战烈士遗址,墓地遭到彻底破坏;大屠杀幸存者及南京保卫战老兵受到迫害。这给南京大屠杀研究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可以说,南京大屠杀在国内很长时间是段被遗忘或刻意抹去的历史!
就这种严峻的情况下,1962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日本史小组的4名教师,组织7名学生,由高兴祖先生的带领下,对南京大屠杀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许多难得的照片和资料”,编著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正是这次调查,使得南京大屠杀大量珍贵史料和证据得以幸存。该书的内容,先后在1963年和1978年南京大学校庆科学报告会上报告,于1979年3月仅作为内部刊物印刷交流。此时已距离南京大屠杀过去整整42年。
前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在1970年代末进入南京大学历史系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是“文革”后最早的一批研究生。据他回忆:“可以说我一直在南京求学,但我们的老师从来不讲南京大屠杀,教科书也不提,任何中国近现代史的书籍都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