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要不持坚”并非古代典籍中的原句,而是后人根据军事思想概括或化用的一种表述。结合晁错《言兵事疏》及相关兵家理论,其含义可解析如下:
字面与核心含义
-
“险要”:
指地理上的险峻关隘、易守难攻之地(如函谷关、剑门关等),古代军事中常视为防守优势。 -
“不持坚”:
“持”即依赖,“坚”指坚固的防御工事或地形。全句意为:不可仅凭险要地势的坚固而高枕无忧。
深层军事思想
这一表述的核心逻辑与以下经典理论一致:
-
晁错《言兵事疏》:
-
强调地形需与“士卒训练、武器精良、将领才能”结合,否则“险要”毫无意义。
-
例如:“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士兵不善战,险要如同虚设。
-
-
《孟子·公孙丑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指出国家稳固靠民心而非地理险阻。 -
《孙子兵法·九地》: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即使占据险地,也需主动谋略,而非被动死守。
反面例证(历史教训)
-
蜀汉灭亡:
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邓艾偷渡阴平,蜀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说明仅凭险要无济于事。 -
马奇诺防线:
二战中法国依赖坚固防线,却被德军绕道攻破,堪称“持坚”而败的现代案例。
现代应用
-
商业竞争:
企业不可仅依赖技术专利(“险要”),还需持续创新、团队协作(“不持坚”)。 -
个人发展:
学历或资历(“险要”)不如能力与适应力(“动态优势”)。
总结
“险要不持坚”是对传统军事智慧的凝练,警示人们:
优势条件(如地理、资源、先天禀赋)必须与动态能力(如策略、人力、应变)结合,否则终将被颠覆。
若需引用典籍,晁错、孟子、孙子的相关论述均可作为思想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