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着装是摆第一位,但不是唯一
不管承认不承认,在求职之前、之中,很多人都紧张于如何制作简历、如何去面对用人单位,包括具体怎样着装、怎样化妆、怎样言谈、怎样坐、怎样站……
衣着更得体、化妆更自然,都只是一个人的外在。求职面试,所看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外在。面试时的包装,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却难以做到雪中送炭。有不少用人单位招聘官明确表示,公司之所以设计多种形式的多次面试,就是希望通过面试,还原"真实”:
(1).第一次面试,可以是HR,看你是否具备成为公司员工的基本素质
(2).第二次面试,可以是Hiring Manager,看你是否具备在这一部门工作的业务素质
(3).第三次面试,可以是Director/VP/CEO,看你是否有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等等
二.知道面试官是如何看你的吗?且来看看HR对应聘者留下的一些“坏”印象:
(1).过度准备:准备的太好,一字不差地背诵准备好的答案,听起来很不自然,事实上,HR面试的目的并不是想让候选者提供完美答案,因为许多问题都没有所谓正确答案。那么,怎么回答才是合体的呢?首先要组织得当:不要东拉西扯,为面试者提供一个可跟上你的线路图,让面试者知道你回答进行到哪里了。
(2).要直接:不要试图回避所问的问题,谈论其他东西。此外,还要真诚、诚实,不要编造经历等。
(3).准备的不好:一些候选者甚至不清楚应聘公司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他们既然不愿意花些时间来了解企业,企业又何必费时间了解他们呢?
(4).基本礼仪前缺:着装得体和举止得当:不要盯着面试官看,但要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至少停留几秒钟,然后再移开;友好微笑,让人觉得你平易近人,并对此工作很感兴趣;握手要有力;不要坐立不安或懒洋洋的;注意口气,鼻毛,头皮屑等等.
三.招聘者想了解什么:问题背后的潜台词,在招聘过程中,招聘者常常要求职者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背后,都潜藏着企业希望了解的真正内容。
(1).你了解公司吗?———希望了解你对公司和行业是否进行过足够多的研究?是否了解公司今后大的定位和方向?
(2).你了解这一工作吗?———希望你能对想要应聘的工作和即将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总的了解。回答的好坏关系着你对此工作是否真的感兴趣;是否具备相关技能或迫切希望开发这些技能。
(3).你能够做好这一工作吗?——需要了解你以往的具体经验,看看你过去如何解决问题。
(4).你具备这些品质吗?——想要衡量你所拥有的无形品质,如创造性、精力、诚实性,而这些东西是从你的简历上了解不到的。以此来了解你是否适合公司,是否适合共事。
(5).你会与我的团队好好合作吗?——许多工作需要团队来实现目标,通过这一问题来确定你是不是一个好的团队合作者,这一点对于面试官很重要。
四.招聘者想发现什么:不同面试方式的玄机.一般来说,企业面试主要分为行为面试、案例面试、压力面试三种,考察着求职者不同方面的能力。
(a).行为面试:希望展示你在过去处理某些事情时的经验和行为。因为一些企业相信:过去的行为可以说明你在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时会如何反应;根据你可能的反应来决定你是否合适这项工作。
(b).案例面试:看你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找到“正确”的答案。
(c).压力面试:这个人在压力下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和完成工作吗?招聘者会通过各种的技巧以此来考量候选者面临不利情况的承受和应对能力。
五.怎样才能成为面试官心中的“NO.1”
(1).低调一点才成功
学校虽然有优劣之分,但名校毕业并不意味着能力就强。如果你是名校毕业,也不要随便拿出来和别人比,面试官自然会权衡。像可可这样,刚好撞到“南墙”的话,十分可惜。讲专业知识时可以口若悬河,其他地方要低调点,免得别人觉得你过于张扬。还有别干那种损害别人抬高自己的事情,否则会让面试官觉得你的人品有问题。
(2).忍一时风平浪
面对咄咄逼人的面试官,最重要原则就是不要被激怒,更不要因为对方提出的问题过于尖锐,而觉得对方欺人太甚。不论对方个性原本不友好,或是想先给求职者一个下马威,都切忌不要发火,否则就算你其它条件再好,你也输了这场面试。老实说,有些企业认为专业能力胜于一切,员工个性修养如何,并不是很在意;但也有不少企业认为团队合作比什么都重要,如果员工个性不好,栽培了半天还是枉费心机,所以“激将法”常被面试官当成淘汰大部分应聘者的惯用手法。
(3).守得云开见日出
面试官有时会在求职者面前“作秀”,目的就是给你施加压力,看你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有些工作就是“高压作业”,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抗压能力。因此,遇到难以搞定的面试官,才是体现求职者应变能力的时候,如果回答问题发挥得好,往往易被用人单位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