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理财观念中,投资组合里债券的比例应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比如一个简单的规则是股票基金的比例等于120 - 年龄,其余则是债券。按照这个规则,一个60岁的接近退休的夫妻,股票的比例就为60%,而债券的比例应该为40%。这么配置的原因非常简单:老年人需要每年从组合里拿出资金支撑退休生活,因而对抗股市动荡的能力有限;而债券的波动性比较低,同时可以提供不菲的利息收入。
但是,我觉得这种观念过于保守,已经是明日黄花了。
我的计划是:退休账户里永远保持高比例的股票基金,比如标普500指数基金,而只需要10%左右的债券基金。道理也很简单:股票的高增值速度,可以有效对冲高波动性带来的冲击。
我们用一个极为简单的例子,说明我的策略相对于传统策略的优势。
假设一对60岁的夫妻,准备马上退休。他们积累了200万美元的退休金,准备按照4%的取款速度,每年取出8万美元,用于填补社保金的缺口。
按照传统策略,他们需要把120万美元留在股票基金,80万放在债券基金里。这种组合的平均回报率是8%;所以每年取出4%以后,投资组合还能增值4%,可以有效抵御通胀的侵蚀,保证账户里的资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种组合的平均利息率/分红率高达2.9%,因此每年只需要额外卖出1.1%的基金股份就行了。因此,就算股市大跌,他们只需要卖出价格波动不大的债券基金就行了。因此,这种策略是非常稳健的策略。
10年后,他们的组合已经增长到296万美元;这时,可以把更多的股票资产变成债券,进一步提高抗波动能力。
下面看看我准备采取的高股票低债券策略。
标普500指数基金的分红率只有1.6%,加上债券的利息0.5%,每年我大约需要卖掉1.9%的基金股份;在正常年份,我可以选择只卖股票基金,而不动债券基金。如果我运气不好,赶上全年40%的股市大跌, 比如2008年金融海啸,我就可以选择只卖债券基金。10%的债券基金,理论上可以连续支撑五年的股市低迷;这在历史上是非常非常罕见的。一旦股市开始回暖,我就可以卖掉一部分股票基金,填补前期过分卖出债券基金留下的窟窿。
扣除4%的取款后,这个组合的增长率仍然有6%。10年后,组合里有358万,比传统策略高24%。更多的资金,意味着我的债券里的资金更加充沛,可以更加从容地应付股市的大起大落。
20年后,我的策略比传统策略高46%。
30年后,二者的差距扩大到77%。
其实,这个90/10的比例,就是股神巴菲特给他太太的养老金账户里指定的资产分配比例!
就算你比较保守,顶多把债券的比例提高到20%,就是我能接受的上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