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的基本观点有很大不同。孔兄说空中有相和性;相有实在的一面,但受因果,不恒在;性是恒在,无生无灭无相。所以说是平行线,两不相妨。
平兄说的空性我觉得与陶三讲的大道有很多共同性,是万事万法的基础,应该是实在但属于无法用概念和语言明确定义的层次。有了定义就可能带有定义者的狭隘偏见甚至错误,所以只能是可指称而不可直接言说。
孔兄有个很独到的主张或者理解就是性是感知的能力。有情皆可成佛。有情的共性是什么?不仅是感知,而且有感受--如果只有冷认知,就像机器人;有了价值观,就有了感情。但你有了价值观,落边了,着相了,就成了众生。也许这就是孔兄主张性是感知(而不是感受)能力的一个基础。但修行的人,包括佛陀,都是性相共存的个体,虽然这不代表性中有相或相中有性。
可能有一天,两位的观点可以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