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一场不由乌克兰自主的战争

俄乌战争:一场不由乌克兰自主的战争

 

何清涟  (2022年03月04日 00:03:00)

俄罗斯准备打的是一场有限战争,目标明确,要求乌克兰保持中立地位,控制局势之后很可能扶持一个亲俄的乌克兰政府替代现政府。图为遭到轰炸的安托诺夫机场。(美联社)

俄乌战争还在进行,来自前线的战区消息不多且有不少谣言混杂其中。但有件事情可以确定:俄罗斯准备打的是一场有限战争,目标明确,要求乌克兰保持中立地位,控制局势之后很可能扶持一个亲俄的乌克兰政府替代现政府,2月25日乌克兰总统提出以乌克兰保持中立为条件的谈判要求,符合俄罗斯要求;但美欧却一再强调俄罗斯准备全面佔领乌克兰,对俄乌谈判毫无兴趣,除了不直接派军队之外,从多方面给乌克兰支持,希望乌克兰长期抗俄。乌克兰总统也终于发现,儘管本国是战争两造之一,但决定权完全不在自己手中。

俄罗斯一直在为恢复苏联荣光做准备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人在短暂欢呼民主化之后,很快就为苏联荣耀不再而失落,普京早就想俄罗斯要重拾苏联时代的部分影响力以及苏联拥有或实际控制的土地。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这个进程加速推进。

这次俄乌战争的特点是:从发动战争的俄方来说,这是经过各方面测算并选准时机,并宣佈阶段性目标的一场有限战争;从防守一方来看,助阵者多达几十国,舆论准备最长、表态次数最多,但实际准备做得最不充分的一次战争。

普京当政20多年,终于等来了他认为最好的时机:一、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处在国势下降通道之中。欧洲的颓势长达十来年,2015年难民潮对欧洲的打击与长远影响,已经有英国作家和评论家道格拉斯·莫里(DouglasMurray)的《欧洲的离奇死亡——移民、身份和伊斯兰教》一书为证。对美国的现状,普京2021年10月21日出席了俄知名智库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活动发表的讲话——即媒体所称的「瓦尔代讲话」,该讲话对西方「进步主义」和左翼思潮正在摧毁美国社会作了言简意骇的批评。如果说,习近平的「东升西降」是种概括,普京「瓦尔代讲话」显示,他对西方的衰落之瞭解,相当具体入微。

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是普京筹画已久的一次行动。这次军事行动,除了他对乌克兰军力的瞭解之外,还基于一个判断:北约与美国不会军事介入俄乌战争。这除了近几个月来欧盟各国及美国拜登政府的不断表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帮助他判断:《纽约时报》2月25日报导说,据美国官员称,三个多月来,拜登政府高官与中国高官举行六次紧急会议,美国人在会上提供了显示俄罗斯在乌克兰周围集结军队的情报,并恳求中国人告诉俄罗斯不要入侵——不太理解美国这种神操作,以情势而论,就算中国将美国意愿全部转达给普京,也只会加强普京这一判断:美国决不会军事介入。

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是普京筹画已久的一次行动。图为基辅市区阻挡俄罗斯军队前进的路障。(美联社)

至于美国为何要委託俄罗斯的半盟友中国去做传信人,恐怕动机比较複杂,但绝非愚蠢。

西方国家辜负了乌克兰

乌克兰方面当然深切感受到俄罗斯的军事威胁,但是乌克兰在西方是否介入这一点上,正好与普京的判断相反。儘管德法两国在乌克兰加入北约一事上明确拒绝,乌克兰还是充满了希望。

从地缘政治考虑,乌克兰是俄罗斯与欧洲的缓衝地带,在正常情况下,处于这种状态的国家会选择中立姿态,运作得当,将成为平衡两边关係的政治筹码。但因俄乌关係三百馀年间充满了爱恨情仇,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加深了乌克兰对俄罗斯+普京的恨意,因此他们努力靠拢欧盟,希望加入欧盟并成为北约成员国,求得欧盟的保护。从乌克兰民众的角度考虑,由于乌克兰是东欧国家当中最贫穷的国家,加入欧盟之后,乌克兰人可以获得在欧盟各国自由流动就业的红利。与乌克兰人有接触的人都知道,只要对他们谈在俄欧之间应该採取中立,几乎都会遇到情绪激昂的反对。乌克兰政府是民选政府,外交政策当然得遵从民意,否则将会受到亲俄指责而丧失政治威信。

不太清楚欧盟那些主要国家当初究竟向乌克兰承诺了什麽,但乌克兰的期待不会凭空产生。很多批评者认为,西方国家事实上已经放弃了乌克兰,2月2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表视频讲话,表示他已经跟北约27个国家领导人通电话,但是这些领导人都很害怕,都不回答乌克兰是否会加入北约的问题。2月25日,泽连斯基发佈了一张他身著戎装与乌克兰军人在一起的照片:「这也许是你们最后一次见到活著的我们,我们孤立无援,但我们不是懦夫。」对于欧美缓慢的制裁速度与各怀鬼胎,乌克兰外交部长库列巴(DmytroKuleba)发表强硬谴责声明,「对于将俄罗斯逐出SWIFT感到有疑虑的人,手上都沾染了无辜乌克兰人民的鲜血」,强烈要求欧盟各国「将俄罗斯逐出SWIFT」。(BANRUSSIA FROM SWIFT)」。

利益相关者各自的盘算

这次战争牵涉到三方:乌克兰、俄罗斯、欧盟与美国。

俄罗斯的目的非常明确地宣示:要求乌克兰保持中立,并且不接受其他国家驻军,意在阻止北约东扩(已经五次东扩)。其间利害,只要想想当年美国总统甘迺迪为了不让苏联在古巴佈署导弹而不惜一战就可以理解:谁愿意自家视窗被人用大炮对准?

欧洲各国希望自己与俄罗斯之间有道屏障,减轻压力,乌克兰主动放弃中立,欧盟求之不得。欧盟判定:俄罗斯在乌克兰得手之后,必将危及到波罗的海三国的安全。因为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构成北约东部敏感战略侧翼。北约在该地区的军事参与,正是其与俄罗斯争论的主要焦点之一,普京反对北约东扩到与其接壤的国家,要求北约重新考虑其在该地区的部署。从目前情况来看,让普京久陷乌克兰的人民战争汪洋大海,既可引起世界各国对俄罗斯的愤怒,更可削弱俄罗斯国力,因此,在俄乌决定谈判后,网传拜登政府欲将泽连斯基从基辅接走,虽然无法确定消息真假,但有一条消息可做为判断的佐证:2月26早上4点多泽连斯基在推特发佈推文,与他两天前要求与俄罗斯谈判的态度完全不同,声称乌克兰必须成为欧盟的一部分(Ukrainemust become part of the #EU.)——这表明,他与欧盟又有新的谈判。

欧美想将乌克兰变成普京的坟场

本次战争还有一个特别奇特的因素:信息战。特点是:俄罗斯国防部会及时发佈战况资讯,但乌克兰国防部除了发佈简单几条资讯后就保持沉默,这几条资讯当中,那条开战当天被广为传播的乌军击落俄飞机的资讯的画面,被路透社证实为来自一个游戏的画面。现在据说不让乌克兰市民发佈视频,只有BBC驻乌克兰记者在离开战区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发佈资讯,供人粗略瞭解。

圣彼得堡的反战人士遭到警方逮捕。(美联社)

就在泽连斯基通过视频讲话要求与俄罗斯就乌克兰中立地位进行谈判、人们纷纷谴责美国与欧盟连制裁决定都无法迅速做出之时,发生了三件事情:

2月24日,美国宣佈,将向欧洲波罗的海三国部署7000名美军。拜登还还表示,作为北约应对措施的一部分,他已授权向德国派遣「额外的美国部队」,其中包括几周前待命的一些部队。2月25日,北约宣佈,北约反应部队(NATOResponse Force)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启动。据北约盟军最高指挥官陶德?沃尔特斯(TodWolters)将军宣称,启动由盟国陆、空、海和特种作战部队组成的多国部队,可以迅速部署以支持北约成员国——人们认为这是虚张声势,为何不及时派遣部队介入战争以解乌克兰之危?哪怕就是派空军轰炸,也能打击俄罗斯。

2月25日,白宫要求国会批准 64 亿美元的援助,以解决俄罗斯入侵后的乌克兰危机,其中包括 29亿美元的安全和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向国防部提供的 35亿美元——这是希望开启全面战争的节奏。如果俄乌谈判成功,乌承诺中立,俄撤军,美国只需要提供10亿美元就够了。

2月26日,德国授权荷兰向乌克兰运送400 枚RPG,以协助打击俄罗斯军队。

以上三条消息,表明欧美政府希望乌克兰挺住,坚持一段时期,越久越好。

现在做个提纲挈领的概述:

普京直接打击目标是乌克兰,针对的是北约东扩,目的是逼迫乌克兰中立,在合适的时机再扶持一个亲俄政府——二战时期东欧各国的共产党政府就是苏联用枪炮送进去的,说不定「乌克兰新政府」班子已经准备好了。因此,普京必须要速战速决,他的顾问说了,原计划是两周拿下乌克兰,否则国内反对力量会趁机闹事,普京处境会变得不妙。

欧盟与美国当然也看到这一点。这几天媒体大量分析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都希望普京陷入乌克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泥足深陷,最后俄罗斯内部将普京拉下马,没有普京的俄罗斯,最多就是一隻拔掉牙齿的老虎。但如果让俄乌现在就谈判,乌克兰被迫选择中立,接下来就是波罗的海三国与波兰这一北约侧翼与俄直接对阵,这是北约特别不愿意看到的情景。欧盟虽然不想直接派军队,但也得用各种方式包括为乌克兰送军事装备与资助,让乌克兰挺住,至于乌克兰的代价就不在其考虑之列了——宣佈准备接收乌克兰难民,让他们有路可逃,就不至于将怨恨引向自身。

泽连斯基如何做出选择,与他个人今后被哪一方控制很有关係。(美联社)

目前,如何选择,就看泽连斯基政府了。

一,与俄罗斯谈判,确立中立原则,结束战争;

二,让乌克兰成为埋葬普京政治生涯的战场,付出巨大牺牲,欧盟、北约的奖励是吸纳乌克兰做为成员国,从此成为对付俄罗斯的欧洲之盾。

如果是平时,可以公投;现在没法公投,只能依靠泽连斯基做出判断了。估计事到如今,他对西方国家的谋略也了然于心。但是,他如何做出选择,与他个人今后被哪一方控制很有关係。控制者能够代替他表达意愿。

 

 

=============================================================

 

如松:俄乌开火,乱世降临

 

随着普京一声令下,俄军全面开进乌克兰,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苏联解体之后的和平年代已经结束,意味着贸易全球化机制的崩解,意味着军备竞赛和战争年代正式开启!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华约解体,随着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来说都属于全球重要国家的俄罗斯、中国、华约内部的数十个国家陆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让本轮贸易全球化进入了高潮。

贸易全球化的过程就是世界各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各自承担自己特定角色的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在全球各国加速推进的过程。我们知道中国等东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主要承担的是制造业这个环节,在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的工业化都得到了快速推进;欧洲、日本、美国主要承担高端制造业环节;美国主要承担的是技术、服务、资本输出环节;欧美日是主要的消费环节;中东主要承担的是能源(石油)输出环节,本身的工业化进程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非洲、南美等主要承担的是大宗原材料输出环节,工业化也加速推进,等等。

在这一进程中,今天正在爆发战争的乌克兰(2008年)、俄罗斯(2012年)先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白俄罗斯也已经完成了入世谈判,它们都已经成为当今全球产业链中重要一环。

这三个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十分突出,从物质层面来说它们居于全球产业链的最前端。

朋友们可能会问,全球产业链的最前端是什么?从无形的层面来说当然是科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当代工业和当代科技;从物质层面来说,最前端的应该是当代工业活动的血液——能源的稳定供给、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石——谷物的稳定供给以及基础材料的供给。没有这些保证,就没有当代经济活动,也没有当代工业,当然也没有贸易全球化。

现在看看这三个国家的关键行业在全球所处的地位:

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在世界上排在第二位,日出口超500万桶,大约占全球石油出口的11.4%;

国际天然气的出口数据比较混乱,但一般认为2021年美国、澳大利亚、卡塔尔和俄罗斯是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俄罗斯占全球出口份额约15-20%、在欧洲占有约35-40%的市场份额;

俄罗斯钯金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量的26%,位居全球第一,而钯金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关键材料,同时,俄罗斯还是铝、镍、铜的重要出口国,分别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2%、7%、6%;

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占全球出口总量的约20%左右。

乌克兰被誉为是欧洲粮仓,它拥有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另外两块分别在美国和中国的东北)。乌克兰占全球小麦出口市场的约12%,占全球玉米出口市场的16%,占到全球大麦出口市场的18%,占到全球油菜籽出口市场的约19%。

半导体是当代工业的心脏,是数字石油。半导体行业离不开特殊气体(称为电子特气),电子特气种类超过100种,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根据SEMI数据,2019年全球晶圆制造材料市场规模约328亿美元,其中电子特气规模约43亿美元,占比13%,是仅次于硅片的第二大耗材。乌克兰是全球电子特气供应大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市场调研机构Techcet在2月1日所发布的报告显示,乌克兰氖气(Ne)的全球供应份额达70%,而氪气(Kr)和氙气(Xe)的全球供应份额则分别达到40%和30%。

白俄罗斯最优势的产业是钾肥,白俄罗斯钾肥公司是世界最大矿物肥料供应商之一,占全球钾肥出口量近20%。

首先,俄乌战争已经打响,战争会对上述所有行业的生产造成巨大的破坏。被战火直接波及的乌克兰农业活动等都会遭到严重的打击,让全球小麦、玉米、植物油供给出现短缺,电子特气供给面临危机。即便没有被战火波及的俄罗斯,也会因为货币高速贬值带来的通胀以及国际供应链断裂对其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

俄乌战争最终会破坏全球的能源、农产品、基础材料供给体系,不仅破坏全球的工业活动,还直接因能源、农产品短缺推动通胀暴涨,让无数人回归贫困。

其次,欧美已经启动一系列的经济制裁,包括将俄罗斯移除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即SWIFT),这会直接导致以下结局:

——俄罗斯无法进行对外贸易结算,让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价格跳涨,供给短缺。

能源是工业的血液,这会让全球工业活动会立即陷入萎缩状态。这一点可以参考去年的煤炭与天然气危机中,欧亚电荒爆发,化肥、陶瓷、金属冶炼等众多高能耗行业被迫停产,进而破坏了全球的工业活动。一旦因油气供给短缺将导致全面的能源危机,工业活动就会迅速陷入萎缩,这会直接刺破全球的债务体系并引爆债务危机。

——全球能源短缺引爆全球的粮食危机,让饥荒在全球迅速蔓延。

在2月18日的文章《大饥荒,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中已经论述到,二战以前的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根本区别就是,在现代农业中,化石能源以化肥、农业、电力、燃油的方式大量投入到农业活动中,让现代农业实现了高产与稳产。现在的全球谷物总产量中,因化石能源的投入带来的产量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化石能源的投入,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将立即饿肚子。能源价格高涨甚至短缺将导致全球谷物产量大幅下跌,引爆全球的食品危机和人道主义灾难。

——全球能源与食品危机爆发,无论欧美社会还是其他国家家庭部门以能源和食品为代表的基本支出高速膨胀,加上工业活动收缩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居民失业上升,国家、企业、家庭的资产负债表被破坏,资产价格泡沫会迅速破裂。

等等。

苏联解体标志着本轮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俄罗斯、乌克兰等加入全球贸易体系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极,这是建设与丰富全球产业链的过程;而战争带来的直接破坏作用、欧美对俄罗斯白俄罗斯启动制裁都意味着全球产业链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剧烈的逆全球化过程。逆全球化意味着全球供给体系被破坏,物资逐渐开始短缺,社会开始集中返贫。

从下面几张图可以看到,全球能源与谷物价格开始加速上涨,物资短缺时代已经开始,就标志着全球债务体系、资产价格泡沫在破裂的进程中,贫困正在快速回归。

 

 

 

另外一个因素将更深入地破坏全球化。

二战之后建立起来的全球稳定机制是基于美苏在全球的地位而建立的,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一家独大,这种稳定机制依旧在发挥作用,让世界维持基本稳定。随着美国从全球霸权地位的顶峰开始滑落,二战之后所建立起来的全球稳定体系就难以继续发挥作用(或对全球稳定所发挥的作用逐渐下降),而新的体系尚未形成,因此未来的世界明显已经是多个强国(不少于五六个)不断争夺地区主导权的过程,这非常类似于上一次经济全球化的解体阶段——一战战前的形势。

如此也就可以理解,二战之后德国一直坚持绝不向冲突地区输送武器,军费开支仅仅占GDP的1%左右,但最近几天德国已经迅速推翻了自己坚守了半个多世纪的国防政策,不仅开始向乌克兰输出武器,将军费支出提升至GDP的2%。

日本开始要求与美国核武共享。

因此,俄乌战争的爆发意味着新的军事争霸年代已经开启!

现在,欧洲众多国家开始向乌克兰输出武器并以个人的名义输出兵员(即准许雇佣兵以个人名义到乌克兰参战),俄乌战争已经在事实上衍化成一场欧洲战争,如果未来参战范围继续扩大逐渐衍化成世界大战也不让人奇怪,终归一战的爆发也就是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

与一战前类似,今天的世界强国也主要集中在欧亚地区,加上欧亚地区的地缘矛盾数不胜数,所以未来的欧亚地区将彻底成为冒险家的乐园,成为强人进行军事投机的舞台。

此时世界必然会重新划分阵营,欧美很可能是一个阵营,与俄罗斯保持友好甚至结盟的国家有可能是另外一个阵营,不同阵营之间的经贸联系会逐渐萎缩、切断,终归彼此都不会将自己的产业环节置于对方内部,同时,战线将迅速切断全球产业链,对贸易全球化造成更深度的破坏,导致更剧烈的逆全球化过程。

一战前夕欧洲大陆的结盟局势和频繁的战争就是结束上一次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贸易全球化的罪魁祸首(见下图)。

总结来说,俄乌战争本身以及制裁与反制裁导致的能源危机和谷物危机,会导致全球产业链剧烈断裂,这是逆全球化的过程;而各国地缘争霸时代的到来会进一步切断产业链,加剧全球化的倒退。在这样的时期,各国的出口与进口都会受阻,内部供给就会出现瓶颈,所以未来能源、食品、重要商品的短缺将在很多国家成为常态,高通胀高利率也成为必然,让贫困蔓延。

在各国争霸的年代动荡与混乱无法避免,供给不足也会形成乱世,很多国家会回归战时体制——这是管理这类社会的基本手段。

全球化时期全球产业链不断丰富、供给不断膨胀,这是需求为王的时代;逆全球化时期是全球产业链不断断裂的时代,是供给为王的时代!

我们正在迈入新时期。

 

===========================================================

 

如松:黄金的春天有多远?

 

日本政府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国家中债务率最高的政府,俄乌战争爆发之前日本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最高已经上升到0.226%,是2016年以来的新高水平。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基于避险效应推动让日债收益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调。

几乎所有人都清楚,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对抗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常备军数量必须大规模扩张,预计各国军队规模至少需要扩大一倍以上(这是保守预计),而战争与军备竞赛都是无法避免的,俄乌战争只不过是最新的演练而已。无论常备军规模的扩大、战争还是军备竞赛都要求政府快速扩大财政支出。

俄乌战争正在进行时,二战之后德国军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在1%左右、甚至多数时间还低于1%,但俄乌战争爆发之后,德国已经切身感受到了国家安全所遭到的威胁。总理朔尔茨立即宣布释放1000亿欧元的资金用于对其装备不足的军队进行更新换代,同时将军费占GDP之比提升至2%。美国国会要求美国政府至少将军费增长率提升至弥补通胀率之后的5%,即保持军费的实际购买力年增长5%(去年的通胀年率是5.7%,意味着今年的军费增长率就需要达到10.7%)。

这是划时代的转变,说明主要国家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

同时,经济全球化之后世界主要国家(欧美日)热衷于将产业基地外置,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各国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关键物资短缺,国家安全已经遭到威胁。同时,一旦战争爆发而自身的产业链尚处于对方国家内部,这就是自己找死的节奏。从疫情爆发之后美日已经开始推动产业链回迁,俄乌战争爆发后,各国政府必须以非常规手段加大力度推动产业回迁、重建自己的产业链。

常备军规模的扩大、军备竞赛与战争、产业回迁与重建都涉及到国家安全,是政府必须面对的人物,这就让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空前加大。

另外一方面,由于欧美央行长期执行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推动各国政府的债务率上升到极高的位置(事实上企业和家庭的债务水平也被央行的零利率政策推动到了极端高位),这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色。这导致除德国之外其他各主要国家的政府债务率基本都已经达到100%以上,而日本更已经高达约240%,这是高危水平。

当通胀不断升温、央行被迫上调利率时,政府的债务利息支出就会飞速膨胀,此时就要求政府严厉地紧缩财政支出以避免主权债券直接违约。如果欧美日政府直接进行进行主权债违约,政府就无法在市场上筹资,财政就会立即枯竭,政府就只能停摆,这是难以承受的。

这就形成了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一方面因军事、产业链重建的压力让政府必须快速扩大财政支出,这是刚性的任务,一方面在通胀不断发展之后由于高债务压力又要求政府必须紧缩财政支出,政府如何解决这对矛盾?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政府拥有最高的债务率,须首先面对上述矛盾。所以日本央行根据其曲线控制政策要求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波动区间为-0.25%至0.25%。当达到上限时日本央行就要进场压低政府债务收益率,日本央行将这种行为定义为计划外购债。

日本央行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政策当然源于必须控制政府的债务利息支出,只有如此才能让政府有财力推动涉及军事、产业链重建、外交等国安工作。

一般来说10年国债收益率反应的是通胀预期,当央行不得不控制收益率的时候,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就与通胀脱节。

…………

以前说过下述类似的话题,这世界上有几种黄金?又到底有多少黄金?

您可能会说,这是个混蛋问题,世界上只有一种黄金,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确实也是如此,一般人的生活中确实只有一种黄金,就是黄金金属。

依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黄金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是千百年来黄金恒久不变,可以长期保持自己的信用,从不会违约。第二是抵御通胀,这从英国执行金本位的200多年中通胀约为零可以得到证实,这意味着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可以保持购买力稳定不变。

但从当代财经的眼光来看,世界上却有两种黄金,一种是金属黄金,一种是“软黄金”,也可以称呼为“类黄金”,它就是美国的长期国债(或许也包括欧日的部分长期国债)。

我们一般认定美国国债不会违约,源于它是美国的主权债,这具备了(但不完全)黄金的第一个特点;同时,美国长期国债又反应了通胀预期,从长期的眼光来看,债券本息的购买力可以保持基本稳定,这满足了黄金的第二个特点。所以,美国国债就成了“软黄金”或“类黄金”。

但虽然美国国债违约的概率接近于零,但却永远不是零,这是相对金属黄金的劣势;但美国国债这个软黄金与金属黄金相比又具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不需要储存费用,购买起来十分方便,还不用担心买到“假货”,也不受购买多少的限制(美国国债的市场足够大,无论个人或机构购买多少都可以得到满足),这就完美地吻合了个人尤其是金融机构的避险需求,这是软黄金相对金属黄金的优势。

就基于软黄金有自己的优势,数量也越来越庞大,所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很多人将金属黄金看成是商品而不是货币,缘于金属黄金被软黄金稀释了,导致稀缺性下降,而稀缺性又是货币必须具备的属性。此时黄金就无法体现出稀缺性溢价,就让人们认为是商品。

但软黄金却永远不是黄金,源于持有任何国家国债的风险都不是零。根据资料,在世界债务史上,西班牙(14次);委内瑞拉(12次);厄瓜多尔(11次);巴西(10次);阿根廷,法国,墨西哥,秘鲁,智利和巴拉圭(各9次);德国和萨尔瓦多(各8次);哥伦比亚,乌拉圭,葡萄牙(各7次);美国,玻利维亚,土耳其,希腊和俄罗斯(各6次);尼日利亚(5次),等等都曾经多次违约。

上述违约事件中以外债违约事件居多,比如阿根廷的主权货币是比索,但阿根廷的主权债(美元债)在2020年刚刚进行了一次违约。

以本国货币发行的主权债也一样会违约,最典型的是一战之后的德国,德国马克失去了购买力,所有马克债券价值归零,就是标准的违约方式。还有一种隐形违约方式就是本国央行直接控制国债收益率,让国债收益率与通胀脱钩(国债本息加在一起的真实购买力不断下降),这就是今天要说的焦点话题。

让国债收益率与通胀直接脱钩时,这些债券就失去了软黄金的职能,就会让市场中的广义黄金(包含金属黄金和软黄金)的数量急剧减少。美国国债目前已经超过30万亿美元,再加其他部分国家的长期国债,这是天文数字,当他们反应出软黄金的特征时,这就让黄金的稀缺性下降,让金属黄金丧失稀缺性定价;当主权债券收益率在央行的控制下开始与通胀脱钩时,意味着主权债开始隐形违约,国债就不再具有黄金的属性,也就不再具有避险功能,金属黄金的稀缺性定价就会回归。

这或许就是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开始逼近0.25%这个日本央行规定的上限目标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当欧美主要央行开始不得不控制本国国债收益率、让国债收益率与通胀脱钩时,黄金的春天也就到了。

(以上是个人观察与思考,不作为交易依据)

所有跟帖: 

俄乌战争----她早已精确预言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642 bytes) () 03/04/2022 postreply 07:50:4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