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鲜明地反对张文宏,抑或清澈透明地支持张文宏!

本帖于 2021-08-11 13:13:25 时间, 由普通用户 YMCK1025 编辑

张文宏又被围攻了

难得君 难得说 Today
文丨难得君
 

去年的9月12号,我写了篇爆文“退的网红张文宏,当时他正遭受来自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攻击。

 
他所有的“”并不源于他专业领域的学术纷争,而源于他喜欢讲真话、讲实话。
 
他经常在微博和公开场合,谈一些基本常识,比如:权利和义务要对等、尊重个体、倡导公平;承认差距,认清现实;弘扬传统文化并不等于抛弃科学......
 
恰恰,问题就出在这里。
 
一方面,最简单不过的实话和常识,却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另一方面,最简单不过的实话和常识,却与粉蛆脑子里固有的观念不一致,所以相当的不正能量。
 
毕竟他是一名医生,主要精力在治病救人、钻研学术,所以他非常明智的选择了闭嘴,退出了微博。
 
但闭嘴并不等于不关心民众,并不等于不发表意见和看法。
 
7月29日,他发了个微博,提醒民众:
 
疫苗并不会将病毒清零,而只是会降低流行程度和病死率。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
 
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未来选择的方式是“回归正常的生活,同时又能保障国民免于对病毒的恐惧”。
 
Image
 
有个叫高强的,这名字取的真好,又高又大又强。
 
Image
 
他不是一般人,看看上面的头衔和前职务,就知道这发声的意义。
 
如果从学术角度来驳斥张文宏,这无可厚非,科学本就是不断被质疑的。
 
但是通篇既没有学术内容,又没有学术观点。
 
其余的都是炒了几十年的剩饭。
 
卧榻之侧,岂容病魔鼾睡?
 
人定胜天!
 
让病毒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Image
 
这种口号式的文章迅速被各大媒体转载,果不其然,话音落地,张文宏就遭到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攻击和谩骂。
 
有人骂他是投降派,崇洋媚外,居然和万恶的西方XX势力一样,公然向病毒投降!
 
有人骂他没有文化自信,不是还有我中华神奇的中医吗?三副药下去,管它什么Delta变异还是拉姆达毒株,统统药到病除。
 
还有极左们直接骂他是汉奸卖国贼,当代汪精卫。
 
......
 
事实上,人类现有的科技能力在病毒攻击面前,真的太弱了。
 
有史以来,人类能够清零的病毒唯有天花。而诸如流感、艾滋病、甲肝乙肝等无数的病毒,都与人类共存着。
 
人类消灭顽固病毒,靠的是全球顶级的专家,天量的资金投入,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时间,不是喊几句人定胜天的郑智口号就搞定了。
 
如果仅仅是民间一些粉蛆文盲,为蹭流量,瞎胡扯也就罢了。
 
高居庙堂,以无知傲慢为荣,这就太恐怖了!
 
张文宏说,人类将在很长时间内不得不与病毒共存。
 
最后我也想说,我们不得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愚昧共存、与野蛮共存、与臭虫共存!
 

作者简介:难得君,一个三观比五官正的温情大叔,985硕士,曾任企业高管,大学教师。为防走散,关注微博@我是难得君。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可以收藏这两个链接:难得君原创精选难得先生原创精选

 

 

=================================================

像他们一样,清澈透明地支持张文宏

张3丰 城市的地得 Yesterday

Image

 

Image

 

 

 

看到两位医生声援张文宏的照片,有一点感动。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发了和张文宏的合影。这不是最近的合影,但是他们珍藏着,在张文宏遭遇批判的时候,勇敢发出这个合影。

 

这两张照片,都代表着中国男性的最好状态。穿着得体,不油腻;中产、高级技术人才的中产绅士派头;大城市居民。

 

这样的人,平常的处事风格往往是低调、自保,更多专注于自己的业务,拿着高薪,照顾家庭,尽量不涉及公共生活,因为在中国那意味着危险。正是因为如此,这两位医生公开、实名支持张文宏,才是了不起的行为——他们突破了自己的阶层文化。

 

对张文宏的批判声音多了起来,领头的是一位退休卫生干部。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旗下的《健康时报》上。上网后,也出现人民日报客户端上。

 

从体制内话语来看,这当然不代表人民日报观点。通常能够代表人民日报的,是“人民时评“,尤其是那些不署名的社论。那时,人民日报就不再是一份报纸,而是一种力量。

 

但是,有很多人在传播这位退休官员的文章时,前面加上“人民日报”四个字。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的人,都知道这在中国意味着什么。此时,人民日报需要发布一个声明,否认那代表“本报立场”,但是很显然他们不会发布,而是任由大家带上这个前缀传播。

 

这是行为艺术,也是政治。本来没多少人,传得多了,也许就真的成了“人民日报说的”。这当然是虚构,但是虚构也是一种力量。这个模糊地带,或许其魅力就在于它的不透明、不解释,猜测的越多,就越是一种“加持”。

 

这时候,社会需要一种清澈透明的声音,那就是保护、支持张文宏。只有用这种清晰,才可以穿破那种笼罩而来的、模糊的压迫。

 

这样的道理,很容易明白。但是,在日常实践中,像张文宏一样的知识人,往往都是孤军作战。他们是分散的“个体”,而“对手”们则是模糊的、群体作战的大众。很不客气地说,有时候,是一个“博士”或者“教授”,面对成百上千的中学毕业生的攻击。

 

记得孙立平教授发过一条微博。雨后,他在自己北京的小区旁边散步,感叹道,自己比那些小粉红生活得好多了,本来不需要向他们讲那些道理(非原话,大意如此)。这就是现实。你会很气馁,有时觉得不值,有时又会有一种看笑话的心态:我不说了,等着瞧吧。我过自己的日子去。

 

在过去几年,人文社科领域的著名教授们,还有记者和律师,就被这样扫荡一空,慢慢把网络阵地让给了那些“对手们”。作家和记者向读者投降,律师们向违法投降,老师们向学生低头。

 

这两年的亮点是医生群体,张文宏是一个代表。前段时间北京一位揭发癌症治疗乱象的医生,也是一个代表。医生们有先天优势,他们和意识形态无关,守护的是知识的底线;他们治病救人,即便是粉红也会生病。

 

换句话说,医生不仅是大家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整个社会的底线。但是,有良知的医生会发现,当他们开口说话,表达超出自己科室的事情,向公共发言,讲出自己观察到的事实,也同样面临危险。这时候,他们就是标准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所以不难理解,现在对张文宏的批判,其实就是政治批判。

 

有知识、有良知的人们,也需要彼此伸出援手,不要轻易把世界让给那些你看不起的人。一位我很佩服的教授说,他看到这合影,“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我也有同感,就像跑完10公里那样顺畅。或许明天还会灰暗,但是至少今天不是。

 

 

Modified on 2021/08/10

 

 

===========================================================

 

官方开始批张文宏了?但愿这只是一场学术讨论

资讯速递 每日网络看点 2 days ago

关注此号,每天获取两条有价值资讯

Image

看点:我还以为是谁?原来是因非典疫情的高部长您呐,您都站出来批驳张医生不讲政治了。您的前任当年就是因为讲政治差点酿成了全球灾难。幸亏当时中央力度大撤得快。
Image
来源:世相研究所、知乎、福乎

 

 

值此南京疫情迅速传播到多个省份之际,8月7日,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撰文,痛批英美等国将政府防疫失策“甩锅”给病毒变异,并指出我国必须坚持严格防控,“与病毒共存”绝不可行。

 

Image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图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就在前几天,张文宏刚刚提出要学会“与病毒共存”。他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疫情不会短期结束,可能长期也结束不了。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南京疫情让我们再次看到病毒的无时不在。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未来的风险一直会有。世界如何与病毒共存,各个国家都在作出自己的回答。
 
Image
 
高强部长在文章中,先是痛批“英、美等国为显示统治力和影响力,不顾人民健康安危,盲目解除或放松了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追求所谓的’与病毒共存’,导致疫情的再次泛滥。这是英、美等国政治制度缺陷导致的防疫决策失误,也是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必然结果。”接着话锋一转——
 
“令人诧异的是,我们的一些专家也大讲德尔塔毒株的惊人威力,建议国家考虑’与病毒长期共存’的策略,’学会与病毒共存’。专家们的观点,既宣扬德尔塔病毒的严重威胁,又主张’与病毒长期共存’,岂不是矛盾吗?”
 
不难看出,这里面的“专家”,主要指向的就是张文宏医生。因此,有人猜测,这意味着某种风向的转变,官方要开始批张文宏了。
 
 
张文宏是谁?
 
某种程度上,他是中国目前声望最高的医生,火得一塌糊涂。他的走红,除了他的专业精神外,还在于他敢讲真话,让人看到了一种少有的质朴之心。比如他说——
 
“党员的口号你平时喊喊可以,但这个时候,我不管你有什么想法,对不起,现在你马上给我上去,不管你同意或不同意,都得上去。没有讨价还价,必须得上去。”
 
“我一路被人欺负过来,所以更要牢记善待他人。”
……
但就是这样一位你几乎找不到缺点的医生,也难免不时受到各种无厘头的恶毒攻击。比如,去年4月份,他在出席一个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讲座时表示:“你家里的孩子不管长得胖,长得瘦,喜欢不喜欢吃东西,这段时间他的饮食结构,你要超级重视。”“绝不要给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营养、高蛋白的东西,每天早上准备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鸡蛋,吃了再去上学,早上不许吃粥。”
 
就这么一个营养建议,也被人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孔不入,有时想一想甚至令人心生绝望。
 
但这一次,我相信是张文宏遇到的压力最大的一次。毕竟,不点名批评他的,是中国卫生经济学会总顾问、原卫生部部长。
 
但我还是愿意将这看成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探讨。
 
高强部长说,人类与病毒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关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与病毒拼死相争的历史,不是人类消灭病毒,就是人类被病毒吞噬,从来没有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
 
这一点,容我这个普通非专业人士反驳一下,流感病毒不就是与人类长期共存的现成例子吗?国家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也说过,新冠病毒很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样和人类共存。我再上网查了一下,有报道说,近九成科学家持此观点。
 
 
我也上网搜索了一下高强部长的简历:“高强,男,汉族,1944年8月生, 河北盐山人,曾就读于天津市第一中学,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大学学历,1967年参加工作,197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经济师。曾任卫生部部长。”
 
高强同志就是2003年非典事件中被问责的首席官员,高强毕竟是个政治官员,学的是经济专业,而非医学专业;张文宏虽然只是小小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但从他的履历来看,他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等重大攻关课题,担任《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 杂志副主编、《肝脏》杂志副主编,美国《肝脏病学》(中文版)《中华传染病杂志》《微生物与感染》常务编委,《中国病毒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Translational Respiratory Medicine》《Intractable& Rare Diseases Research》编委……至少可以说,他是一位专业人士吧?
 
显然,在对付病毒这件事上,比的不应是官职的高低,而是专业的精深与否。
 
希望高强部长你只是在表达个人的观点,希望这只是一场学术上的讨论。关于2003年那场疫情的问题的反思,这18年过去了,你思考出了什么没有?你是不是更该写一写自己当年如何的抗疫,或者,你的工作究竟是自己主导的还是被人主导的?这些可以多谈谈。
 

除此之外,最近还有人一句一句地找,辛苦地翻出了张文宏医生在众多的访谈中说过的一个观点,以此作为他否定传统文化的罪证,就跟他们从莫言、赵&婷等的言论中所破获的那样。

 

张文宏嘴真大!竟然说5000年文明都是瞎扯
 
 
 
 

为什么会有人带节奏骂张文宏?

(本文来源:知乎,2020年3月文章)
张文宏的价值观与当今推崇的相悖。
 
当今推崇牺牲精神,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多数人。比如国外出现医护罢工,国内网上就冷嘲热讽。
 
而张文宏则明确表示:医护人员在无法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参与救援,要“不舍己地为人”。医生护士也是人,也有家庭,不能对他们进行道德绑架。
 
并且他在公众媒体面前明确地指出“不能让听话的人受委屈”,“党员先上”等,而且几次采访的回答与钟南山有所相反。
 
如此,一方面民间一些极端情绪的人对他产生不满,另一方面当今官方内部也有人想给他“上一课”,这就导致了必定会有人别有用心出来带节奏。
 
走着瞧吧。
 

 

============================================================

 

“与病毒共存”,张文宏错了不要紧,问题是万一他说对了呢?

萧武 合赞历史 2 days ago

Image

 

自从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初火起来之后,张文宏就始终处在争议之中。虽然在欧美国家疫情爆发后,张文宏的许多评论曾经有助于人们分析和认识此次疫情对全球产生的影响,但他还是从全民张爸变成了许多人不齿的张网红。最近,因为他的一句与病毒共存,再次成了众矢之的。

面对任何病毒,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在疫情发生之后,迅速采取果断措施,让病毒从此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但更多的情况其实是,因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流动性极高的世界,所以病毒也会在全世界传播。这也就导致病毒能否彻底消失,实际上并不取决于少数国家如何应对,而是取决于发展水平最低的国家如何应对。

这其实也就是以前经济学家常说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高的木板有多高,而取决于最低的木板有多高。但在今天这个发展极度不均衡的世界上,显然除了美国、欧洲和中国、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数国家都是不具备独立应对病毒威胁的,更不可能彻底让病毒消失。

Image

 

尤其是在欧美等国目前的防疫策略之下,新冠病毒肆虐世界已经超过一年半,要让这个病毒突然从世界上消失,显然已经在短期内看不到希望。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病毒将长期与人类共存于这个世界,几乎是没有多大悬念的事。接下来的防疫策略也需要立足于这个前提上来进行调整。

当然,中国仍然可以坚持目前的防疫策略,也就是动态清零的政策,保持高强度的常态化防疫政策,所有人都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出现,就立刻就地封锁,通过全民核酸检测,把病例找出来,隔离起来治疗,保护安全人群。而且,有了之前一年多积累起来的经验,这看起来似乎是不难做到的。

但本轮从南京爆发的疫情迅速影响波及全国多个城市,说明变异之后的病毒的传播能力已经得到了加强和升级,如果我们仍然保持之前的防空目标,那么相应的办法也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防控措施进一步升级。这也就是钟南山此前已经提示过的,现在的密切接触者概念已经比之前加强了。

Image

 

本轮疫情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本轮病毒的传播,突破了疫苗的保护进行了传播。而且,其中一些患者还成为了重症。这也就意味着,在病毒变异和升级之后,疫苗也同样需要升级,否则未必能够抵挡病毒入侵。但张文宏在这一点上的判断是,目前的防护措施和疫苗,对升级之后的病毒仍然有效,只是保护能力有所下降。

从我们之前的防控策略来看,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在尽可能多地接种疫苗的前提下,在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之后,再重新恢复完全对外开放。在此之前,要尽可能的减少国内外人流、物流。至少在本轮德尔塔病毒爆发之前,这个目标看上去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甚至有消息称,自八月份之后,中美之间的航班数量将会增加。

但本轮疫情的爆发让中国逐步有序开放的步骤暂停了,因为我们需要重新评估提高开放程度带来的危险和影响。比如,如果按照目前的防疫政策要求,所有入境航班的乘客和机组人员必须全员隔离十四天,那么一个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过不了多长时间,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都被隔离了,航空公司无法正常运转。

Image

 

如果原定的逐步开放的计划被暂停,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国承受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的压力极限在什么地方?在今天这样一个人流和物流高度流动的世界上,闭关锁国的损失是可以预见的。比如因为本轮疫情,全国各地的暑期旅游基本上全部泡汤,而国内的旅游行业原本就是五一才刚恢复,这下又全部泡汤了。

另一个难以避免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由此出现衰退,那么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出口市场也同样会萎缩,损失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一些行业也难以避免地会受到影响,由此带来的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应该怎么解决?虽然从目前的局面来看,中国的损失尚在可控范围内,但如果疫情形势持续恶化下去,中国仍然保持目前的防控政策,拒绝开放,终究会到达一个临界点。

欧美国家在疫情爆发之初也采取了封锁和隔离措施,但结果是没过多久,就因为大量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不得不放弃防控,改为动态防控策略,当新增病例,尤其是重症比例过高,冲击到医疗资源的正常运转的时候,再重新封城。一旦新增病例下降到安全范围,就会放开。虽然从中国的角度看,这很愚蠢,但从他们的国情来说,也是不得不然。要么是饿死,要么是病死,最终还是为了避免让自己饿死,而让一些脆弱的人病死。

Image

所以,今天需要考虑的也许就是这个问题,如果病毒无法彻底从这个世界消失,那么我们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恢复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开放国门。这不仅需要每个人都做到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打疫苗能够做到的,而且需要一个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东京奥运会结束之后,摆在中国面前的问题就是,北京冬奥会是否要延期?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的防控政策,要正常举行是比较难的,但如果不延期,又如何保证国内安全?此前的世预赛四十强赛上,国足已经因此而放弃了主场,冬奥会怎么办?

退一万步说,张文宏说错了其实无所谓,最大无非是彻底封杀他,让他闭嘴,不再评论疫情走向。但危险的地方在于,如果他说对了呢?毕竟,奔着料敌从宽的原则,把困难考虑多一些,这是应该的。

所有跟帖: 

江苏的张家港与江阴之间交通隔断!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33 bytes) () 08/11/2021 postreply 13:26:05

张一旦被打倒,二次文革就不远矣. -寻梦千里- 给 寻梦千里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8/11/2021 postreply 16:00:2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