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几乎都买在临海城市,一向比较关注飓风。有命名飓风时,通常会在坦里写点什么,提醒一下,对悲剧哀叹一下,对保险担忧一下。唯有一次字间慌恐,发生在2022年。在发现飓风线路改变,我有房会被飓风直穿的前一夜,给房客发的短信是:快跑,什么也别管。第二天午时左右,5级飓风LAN横扫而过。
我不会通灵也不会用指掐算,更没有招风起浪的本领。谜底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了几个指标,知道它们的关联会产生什么后果,正值月圆时(潮汐海浪最大),9月南部大西洋/墨西哥湾及白天登录的海水温度(温度越高越易集聚飓风水势),及夜间尚有二级飓风的风力(飓风一路走来势力越来越大,成无可阻挡之势)。
还有一事,我一直不愿多说。疫情后的事,相信大多人还没遗忘,那是地主们艰难的时期。记得我在每月初会写一贴,讲一下自己的收租情况,共度时艰。最后一次的贴,发在月前,那贴写了心理,表达了可能由此而生动乱的隐忧,记得最后写的是:地主们兀自保护好自己。贴发在上午,傍晚时从电视上看到明尼阿浦利斯发生了警察与示威者的武装冲突。那天后,冲突在全美几大城市蔓延开来。看电视时,我挺害怕,决定再也不写。(因为担心有人认为我预言了此事,参与了谋划。哈哈。)
当然没有,我喜静深居简出,别说谋划,在美国连认识的人也屈指可数。谜底也很简单:纯属巧合。在疫情发生后我看了《鼠疫》,虽是小说,却写得极好,作者认真参考了史事,让我了解到瘟疫发生后各个阶段民众的心态,我也正好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对心理有所了解,感觉到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不知道具体会发生什么,只感觉那不是我等能够掌控的洪浪,唯有在大浪中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好书之所以称得上好,确实能帮助读者了解和判断事物,包括之后人们报复性消费(当然,书里没写却可推知此后又将如何,国家不可能有如此财力一直养着大批人,大笔消费,终将无以为继,产生新困境。),也都出现了。
历史事件,都有“导火索”,但导火索本身并不是炸弹。对人们津津乐道的导火索,并由此争得面红耳赤,我总是不解。
这大概是我不怎么喜欢争论,也不喜欢听带有武断结论的原因。我喜欢事实和数据,喜欢看之后的每一个变化,变化可能改变结果,有些会改变方向,有些不能。一个复杂的事件,一种力量可能只够影响结果,而非彻底改变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