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面写言论恐惧-职场插曲,可能因为只是叙事style,并没人读出我想表达什么。我的意思其实是,同情心同理心本是很传统的待人之道,在文明社交环境,一般人都不会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去刺激人伤害人,当然人对他人的敏感度有很大不同,有人大大咧咧,有人心细入微,所以也不现实人人都一个言语标准。
把DEI作为政策甚至行政措施强推,问题就出在这里,本来都已经是些自然而然约定俗成的主流行为观,却被重新包装为用以标榜先进的说词系统,非但如此,还要人整齐划一地重新效忠一遍。
早已接纳多元移民文化,早已融同性恋狂欢节为全民普庆的文化,重新被指导要多元化;早已为基督教平等理念渗透,将merit作为录用考衡的社会,重新被督导要推行平等;早已将同情同理作为理所当然的大众,重新被教导要包容。不但扰乱了民众意识,而且种种身份标签,将本来已经其乐融融的社会重新割裂,反而给极端保守思潮以可乘之机。
另外,这种既劫持又抛弃传统的所谓DEI ,成了干涉公民自由,micro-manage公民言行的工具,越来越细化的DEI守则,让职场和公共言说场合到处都是雷区,言论自由最后将空空如也。就前面职场插曲,特别提一下I(inclusive), 我们说话时要顾及别人的情感不错,但我们日常生活的表达交流多样性是否也要被包容?谈带孩子谈爱好谈特长如果都有违反DEI行为守则的恐惧,这到底是包容还是排斥呢?或许只是一个悖论?
如果DEI作为对传统美德的萃取,作为文明进化的非约束化长期导向,作为个人对理想国的路径识别,我是非常乐意拥有它的,但是最好,将I - Inclusive 置换为T - Tolerance (宽容)。DEI 成为D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