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有文化最近写了三篇谈 equity 的帖子, 我特别喜欢他的视角.
篇一用经济学方法,先区分社会服务提供方 supply 和接受需求方 demand.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有两类角色:一个是服务的创造方 和一个是服务的消费方。。。"接着提出, 因服务供方的安全,质量,人命关天,不能随随便便推行平等政策 :"在消费方,还可以讲Equity. 在创造方讲 Equity, 非蠢即坏。" 本人孤陋寡闻,第一次看到用 supply/demand 方法和概念谈论 equity, 提出在供给端 equity 万万不可行。
篇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探讨 倡导支持 equity 的原因。"左派晒道德,右派晒原则,中间派晒冷静。美女晒颜值,富人晒财富,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有那么一个方面,有哪怕一点点的过人之处。。。你把这个诉求想成‘存在感’也行. " 按照马斯洛心理学, 存在感也算人的天性,人内心 关注 社会、希望自我被社会认可,以及希望被社会需要. "存在感" 恰如其份地解释了 DEI 站在“道德制高点” 及由此带来众人仰视, 被社会需要, 道德优越感。
篇三 用法律人, 政治学人的视角和概念, 看 equity 引出的权力制约问题. 这一篇, 让我想起了一句冠冕堂皇, 却让人毛骨耸然的话 : "以革命的名义". 原文 : " 即便社会/政府为了结果平等把美女分给我,你有什么资格强求刘亦菲会愿意跟我?" 个体追求平等结果时,稀缺品比如刘小姐为什么必须接受 equity 的摆布,服从社会和政府公权力的支配, 做 equity 的牺牲品 ? 这里所质疑的, 是推行 equity 过程中, 社会/政府权力边界在哪里, 是对大政府, 恶政府的及时警觉和严肃发问.
通过这三篇, 木有文化展示了如何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概念, 对同一个 equity 课题进行分析讨论. 很有意思。
木有文化说 篇三是 equity 最后篇, 以后不再谈 equity 。这太可惜. 希望木有文化继续研究,继续分享高见。DEI 的幽灵还在游荡,木有文化仍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