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很多进士进翰林院,一辈子修订经典、史书么。进士及第,就是进了国家高级人才库。即使外放也是小官,还且得考查呢。比如张籍那个太常寺太祝,我也搞不清是什么官,都说很小。后来又是被韩愈推荐进了翰林。
我觉得呢,考试就总得有个标准。就像现在领导干部要求学历,以大学文凭为标准,不也有人质疑当领导和英语好有什么关系。隋唐科举新开,还不知道八股文章呢,诗就成为很重要的一项标准,叫试帖诗。大概唐人认为诗这东西最体现才华。历史唯物主义么,要求那时候就考物理化学也是不合适的。试帖诗也严格着呢,祖咏那个“终南阴岭秀”的故事就是说这事的,当然是批评的说。
至于行卷,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要是卷里加带了银子才叫行贿。其实最有名的行卷诗还不是朱庆馀的,而是白居易的。白居易行卷于顾况,就是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开始看见他的名字,嘲笑说:长安米贵啊,白居怕是不易。等看完了诗,说:哦是这样啊,那白居倒也易了。白居易后来即当过翰林开展过新乐府运动,又当过地方官修过白堤,确实是挺人才的吧。
呵呵不用古代,现代我也已经考取了功名。中考高考,考托考G,当年也曾七品干部,虽然现在一介布衣。要说这些都不是功名,那显得我也太不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