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花生糖

来源: IBIB 2010-11-23 19:14:00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33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IBIB ] 在 2010-11-23 19:45:0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成品

又到年底, 在過節前做一些糖果, 自用或送人都很實用. 脆糖不但討好又容易做. 糖加溫到124度C時可以做軟糖, 繼續再加溫就會變成硬糖. 但是這時的硬糖會黏牙, 一定要加溫到150度C以上才不會黏牙.  在煮糖時用溫度計控制溫度比較不會出錯.  我一般會煮高一些到160度C. 做多了也不一定會用溫度計, 靠經驗煮到有些黏稠並且呈現微微的咖啡色即可. 如果再繼續煮到170度以上就會變成深黑的糖色.

花生可以用生的或是熟的, 也可以用其他堅果來做. 但是在加到鍋中混合煮好的糖時, 堅果本身的溫度不能是涼的, 以免把糖的溫度拉太低, 影響後面的操作. 所以, 我喜歡用生的堅果現煮, 並且控制堅果和糖的完成時間接近.

 

1. 材料

 

花生 400g

白芝麻 3 大匙

麥芽糖 200g (如果買的到無色的會更好)

細白糖 150g

鹽 1/4 小匙

水 135g

 

2.  做法

 

A. 花生泡水10分鐘, 稍微瀝乾.

B. 3大匙白芝麻用中小火炒熟. 通常只要炒數十秒, 到芝麻微微變遍黃可以了.

C. 將麥芽糖, 白糖, 鹽, 水放入鍋中, 開中火煮. 這個時候可以同時煮花生.

D. 用微波爐煮花生. 我的微波爐是1100w, 我用3-3-2-1法煮花生(先煮3分鐘, 拿出攪勻, 再煮3分鐘....一共九分鐘).

E. 鍋中的糖融化後糖水會開始起泡, 可以把火再開大一些(為了控制完成時間), 不需要一直攪拌, 只要偶爾看一下煮的程度. 隨著溫度的升高, 糖水的水分會越來越少, 泡泡會變大, 顏色也會變深. 煮到160度C就可以了. 這時糖已經是微微的咖啡色.

F. 把芝麻和花生倒入鍋中拌勻, 關火. 

G. 桌上鋪一張parchment paper, 倒上花生糖, 上面再鋪一張parchment paper. 用橄面棍壓平壓扁.

H. 等溫度降一些, 把parchment paper拿掉, 趁變涼前切塊裝盒.

 

* 鍋具會黏到一些糖, 泡些熱水就很容易清理.

 

 

煮糖

煮糖

 

拌入花生芝麻

拌入花生芝麻

 

切塊

切塊

所有跟帖: 

回复:芝麻花生糖 - 好小吃,看着就想吃 -lavendar~- 给 lavendar~ 发送悄悄话 lavendar~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3/2010 postreply 20:09:23

很棒,给俺一块? -rosejyy2000- 给 rosejyy2000 发送悄悄话 rosejyy200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3/2010 postreply 20:46:04

呵呵,咽口水~我都能感觉到美味了~ -珍藏版咸鱼- 给 珍藏版咸鱼 发送悄悄话 珍藏版咸鱼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3/2010 postreply 21:16:09

花生用水泡过,在微波炉里煮的时候就不用加水了吧? -一香万年- 给 一香万年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4/2010 postreply 06:14:37

回复:花生用水泡过,在微波炉里煮的时候就不用加水了吧? -IBIB- 给 IBIB 发送悄悄话 (270 bytes) () 11/24/2010 postreply 08:22:50

高难度,真挺棒的! -*静品淡香*- 给 *静品淡香* 发送悄悄话 *静品淡香*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4/2010 postreply 12:55:21

只要掌握好溫度, 其實並不難. -IBIB- 给 IBIB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4/2010 postreply 17:42:10

yummy! -babyapricot- 给 babyapricot 发送悄悄话 babyapricot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4/2010 postreply 14:23:01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