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故土难离,思乡那些事一多半都和肠胃有关,或许人的记忆最早是从肠胃开始的吧,出国后超市里卖的魔芋偏日系,硬梆梆的口感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炖点儿关东煮啥的或许还行,若想要重温家常魔芋滑溜溜的口感,想在啤酒鸭中找到吸足汤汁的绵软魔芋块,怕还是得自己推(搅)一锅魔芋来解解馋。
我对魔芋的印象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成都菜市场,那时候的菜市场大都在街上,从北到南的张家巷、东城根街、青石桥、大学路,玉林,寒暑假期时穿梭在这些菜市场里积攒的烟火气,塑造了日后的成都记忆。那时的菜市场里总有摊子上扣着三盆脱模的食材,白色的是凉粉,浅黄色的是米凉粉,浅褐色的是魔芋,三种四川话“推”(搅)出来的食材中,我最喜欢的是魔芋。魔芋和凉粉一样,是一种看似不起眼却令人百吃不厌的食材。或许是因为魔芋本身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味道,表里如一地和那如果冻般妖娆的身姿和黏黏的手感一样温和,看似没有个性,却能在下锅后根据菜肴的烹制手法,粗粗浅浅地沾了味料,恰如其分地扮演好配角。
不知什么时候,魔芋因其撑肚子的独特功能成了理想的减肥食材,只可惜日式的魔芋着实粘满聊胜于无的无奈,馋虫闹腾的时候,翻出疫情前回国探亲时屯的魔芋籽来,推一锅魔芋,推完后再脱碱,从妩媚妖娆到柔韧温和,肠胃瞬间被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