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肠红粉一时煎 辣蒜咸盐说美鲜 已腐油腥同腊味 屠门大嚼亦堪怜 -爽!

本帖于 2011-08-05 04:57:56 时间, 由普通用户 毛毛-妈 编辑
灌肠当吃福兴居
      于永昌

     灌肠是最具京味的小吃之一。店主通常将淀粉熬熟、凝结,再切成小碎片上铛炸得表皮鲜亮、外焦里嫩,撒上盐水、蒜汁,时常引得人们驻足品尝。但严格地讲,这种所谓的“炸灌肠”与老北京传统的正宗“灌肠”却不是一码事。
     其实,正宗的老北京灌肠是“关东鹿尾”的变体,关于它的由来,还有着一段渊源:
     当初满人入关前,居于故土狩猎为生,喜吃鹿肉、鹿尾。入关后仍保持着喜食鹿尾的习惯,其中以“炸鹿尾”制作简单、味道鲜美深受满人欢迎。至清代中期以前, 北京满人日常多食油炸真鹿尾。而到了清代后期,炸鹿尾已非炸真的鹿尾,而是在猪的肠皮内灌肉末,用猪油煎炸,由此而产生北京的风味小吃——灌肠。   
     在京城专售灌肠的店中,除在肠内灌肉末外,还加灌猪血,并和以淀粉,在形、色两方面力图模仿真鹿尾。因为真鹿尾实即鲜血一包,经油炸后,鹿血凝成块,可切 片而食,所以用猪肉末加猪血灌入肠皮,油炸后切片,倒也能乱真。后来北京满人生活条件日趋下降,炸猪血肉末灌肠也吃不起了,于是小贩别出心裁,改用淀粉灌 在肠衣内,用油炸而售之。但因食客多为内城旗人,看惯了真鹿尾和猪血肉末灌肠的血红色,一旦改灌淀粉,其色灰白,连看都看不惯,更不用说品尝了。聪明的小 贩为投食客喜好,略施小计在淀粉里稍加红颜料。这招儿真灵,于是庙会上和街头的灌肠摊儿的生意兴隆起来。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对当时这种灌肠的描述:
     猪肠红粉一时煎,
     辣蒜咸盐说美鲜。
     已腐油腥同腊味,
     屠门大嚼亦堪怜。
     后来这种淀粉(加红颜料)的灌肠在北京普遍传开,人们以为灌肠理当如此,早己不知真鹿尾和猪血肉末灌肠的模样了。如今在超市可买到的灌肠,全是淀粉坨 子,外无肠皮,虽称为“灌”,实则不灌。至于颜色,因为早年见过血红色灌肠的人已然不多,所以不加红颜料也谈不到看得惯和看不惯了。
     京城中轴线北端的鼓楼前街道,在清代是京城最早发展起来的商业区之一,在这条老街中座落着京城百姓熟知的火神庙(火德真君庙)。在火神庙的对过儿,紧挨着 万宁桥(俗称后门桥)的桥翅儿北,有一家专门经营灌肠的小吃店,名曰“福兴居灌肠老铺”(今燕京书店处)。当年的掌柜是位姓普的山东大汉,50岁开外,说 起话来声如洪钟,对顾客总是满面春风,相见时笑语和融。每每一铛灌肠煎熟后,普师傅挥动铁铲三敲两剁,用平底兰花的粗瓷小盘往下一扣,铲起一翻个儿,浇上 盐水蒜泥汁儿,吱啦一声响,扎上一根竹签儿,高喊一声:“谁的——搭手!”顾客将灌肠盘接在手中顿觉香味扑鼻,于是乎生意益发兴隆,六街三市的男女老幼咸 集其店中,人人大快朵颐。


后门桥翅儿北——福兴居灌肠老铺

     早年福兴居制作的灌肠,选料精细,工序繁琐,制作讲究,卫生严格。它沿袭的便是传统的老北京正宗灌肠,将淀粉、红曲、桂花、蔻仁、花椒面、葱末、姜末、味 精等各种香料调成糊状,灌进猪大肠蒸熟,待凉切成一边薄一边厚的片,放在饼铛上,用油煎至一面焦脆一面软嫩后盛一碟中,浇上蒜泥、盐水汁食用。  灌肠煎得皮亮酥脆,其香味儿甚浓,可飘出一二里地。所浇的盐水蒜泥,既提味儿又解油腻,令人百食不厌。尤其有趣的是,食用灌肠时无论小吃还是佐酒,一律不 用筷子,而是用根一次性的一端削尖的竹签扎着吃。
     当时的福兴居灌肠老铺深受京城食客欢迎,各色人等络绎不绝。每天上午十一点开始营业,三教九流的顾客中,斯文者里边坐着吃;爱热闹者外边站着吃;也有人 手把一壶烧酒,蹲着吃;至于赶大车的,则每每是一斤大饼两盘灌肠一卷,边走边嚼。平时四面八方的顾客,经常把福兴居的六间门脸儿里里外外挤得水泄不通,可 见当时福兴居灌肠生意之兴旺。
     相传,食不厌精的慈禧太后,也曾是福兴居灌肠老铺的主顾。这位皇太后有一年到火神庙去降香,老远闻见馨香馥郁之味而不知是何物,垂询随行太监总管李莲英, 方知是灌肠,遂面谕降香后品尝。灌肠铺掌柜得知老佛爷要驾临的消息,深感意外,不禁惊慌失措。幸亏李莲英速派小太监协助操办,教其迎接圣驾的礼仪,并命人 立即到鼓楼前乾泰隆绸缎店撕了九尺黄缎子,铺在座位上,并在庙门与店门中间,急用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忙碌了半个时辰后,庙中小道士前来传告:“送到庙里 去”。掌柜这才松了一口气,急忙将二十多盘精心煎好的灌肠装进提盒,在太监的监视下颤巍巍地送至庙中。
     慈禧品尝了灌肠后颇为惬意,当即赏了银子。起驾回宫时,掌柜带领伙计跪送慈禧回宫。其后,慈禧常派太监购买灌肠,并给福兴居颁发了“龙照”(永久性的特许 营业证,可世代相传,具有垄断性),福兴居因此名声大噪。到了民国时期,福兴居有几位烙灌肠的老师傅远近闻名,其中一姓宫的和姓赵的手艺为最好,他们做的 灌肠,作料配得好,煮得不软不硬,烙得火候合适,不老不皮,外焦里嫩,越吃越香。直至上世纪40年代末,福兴居的传统老北京灌肠才告衰落。
     早年间,除了去福兴居吃灌肠,逢护国寺、白塔寺、白云观有庙会,灌肠也是棚摊上最常见到的小吃。在护国寺庙会的后院,各种小吃摊排列两厢。因这里的灌肠味 美可口,此院还被称为“灌肠院”。卖灌肠除了摊店,还有在街巷肩挑叫卖的。常见到卖灌肠的小贩在胡同里把一对圆笼并排放在地上,一个圆笼里放着小火炉,上 面坐个大铛;另一个圆笼里放着生灌肠等物。扁担穿上两个木墩就是板凳。卖主煎炸便当,买主品食随意。《北平旅行指南》有竹枝词记云:
     粉灌腊肠要炸焦,
     铲铛筷碟一肩挑。
     特殊风味儿童买,
     穿过斜阳巷几条。


原帖见这里:http://210.73.80.58/onews.asp?id=1043

所有跟帖: 

好帖子!福兴居那张照片里有俩条阴影,那是7路电车的“辫子”。 ---1234567-- 给 --1234567- 发送悄悄话 --1234567-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04/2011 postreply 20:15:23

哈哈,不得了!您太老北京料! -greenlawn- 给 greenlawn 发送悄悄话 greenlaw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8/04/2011 postreply 20:27:1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