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飘香的岁月

来源: 乐维 2011-01-25 20:07:50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519 bytes)

糍粑是家乡芷江过年时期的春节特色食品。糍粑是糯米做的,白白圆圆的,十厘米左右的直径,约一厘米厚。讲究的人家,糍粑上面用红米粉染上“春”,“福”,“喜”,“吉祥”等喜庆字,是送人的佳品。

糍粑与春节关系有如月饼与中秋节,粽子与端午节的关系,过年期间不吃糍粑有如中秋不吃月饼,端午不吃粽子一样少点什么似的。但大家喜欢糍粑远远胜过月饼与粽子,所以大家保留糍粑的时间很长,往往到了阳春三月,有些人家仍然还有糍粑吃。

那年月什么都缺,糍粑也稀罕。那时候粮食紧缺,没有多余的粮食用来打糍粑。城里人还没有打糍粑的工具,乡下人虽然有工具,但粮食更紧张,只有条件好一点家庭才打糍粑。当时糍粑也没有卖的,因为没有自由市场,买卖东西是资本主义。城里人吃糍粑就只能是靠亲戚朋友送,或者偷偷地到乡下农民手里买。我们家在当地没有亲戚,所以只能偶尔吃到糍粑。

杨贤志是我邻居,大我一岁,我们都是芷江师范的子弟,总在一起玩。那年我 7 岁,上一年级。他 8 岁,上二年级。贤志的爸爸杨老师是邻县新晃人,家里有农村亲戚,经常给他们带农村的土特产来,当然也有糍粑。

过春节前后,每次我去贤志家,他爸爸一定会说:“贤志,乐维来了,去拿两个糍粑来”。贤志就会拿出两个糍粑,将火钳架在炭火盘上,糍粑放在火钳上慢慢烤。一经火烤,糍粑靠火的一边慢慢变软,烤几分钟翻一下边,直到糍粑两面都烤得表皮焦黄,整个糍粑慢慢膨胀,直到把表皮撑开,这时候满屋香味扑鼻,馋的我们口水直流。

我们一起吃着那热乎乎香喷喷的糍粑,觉得这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美味了。除了糯米糍粑,还有一种小米糍粑,黄灿灿的,烤熟了比糯米糍粑更香。但这种小米糍粑很少,偶然贤志家烤小米糍粑给我吃,会让我高兴好几天。

那是没有电视的时代,当然也没有游戏机,所以小孩都愿意出去玩。我们喜欢去健身房后面的池塘边玩。春天看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变成小青蛙。坐在池塘边的草地上看荷花叶,把水浇到荷叶上,滚成一个个亮晶晶的水珠,很好看。也喜欢拿一个小瓦片,贴近水面平着一甩,瓦片在水面上蹦跳着向前掠过,留下一串圆圈,比谁的瓦片在水面上留下的圈圈多。

有一天我们来到池塘边。贤志突然问我:“乐维,你说三三得几?”。我说:“三三?两个三,应该是六啊”。贤志说:“我们老师说,三三得九。可爸爸说不对,三三应该得六,怎么会得九呢?”。我当时也糊涂了。直到第二年,学了乘法口诀表我才搞清楚了三三为什么得九。想必杨老师问他三三为什么不是六的问题,是在考他是不是搞懂了乘法的含义。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前一年,芷江师范从城里搬到了七里桥的木油坡,就是原来二战美国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的驻地,与原来的芷江二中交换了校园。贤志的家住在靠飞机场的坡上,我家住在靠河边公路的坡下,都是原飞虎队队员的宿舍的房子。虽然我们离得比较远了一点,但不影响我们在一起玩。

贤志的爸爸很能干,菜做得很好,家里都是他炒菜做饭。每当把饭菜做好以后,他便走到屋边的高坎上喊:“贤志,吃饭了!”。很远都听得见,贤志一听就飞快地跑回家去了。

文革来了,很快就把这一切都打乱了。当学校到处是大字报的时候,他们搬走了,连招呼都没有打。我爸爸也被打倒靠边站了。原来有十几个小孩的,陆陆续续都走了,最后就剩我一个了。没有小朋友玩,也没有好东西吃。

1968 年夏天,我跟着大人去芷江体育场参加一场批判“牛鬼蛇神”的大会。会上不断有人被押上台。我突然看见贤志的爸爸在一片“打到漏网富农杨国兴!”的口号声中被押上了台,然后被推倒跪在台前,脖子上挂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漏网富农杨国兴”。红卫兵宣布:遣送漏网富农杨国兴回原籍。

虽然看过很多这种被立即逮捕,立即遣送的事情,但看到贤志爸爸被遣送还是让我惊呆了。多好的人,对贤志好,对我也好,每次都给我糍粑吃。他怎么可能是坏人?为什么要遣送回农村老家?

贤志爸爸妈妈原来就性格不合,经常吵架。妈妈年轻漂亮,外向活跃;爸爸老实忠厚,内向寡言。后来他们离婚了,听说贤志与妹妹跟着妈妈在河西的龙坪公社中学读书,但我们一直没有见过面。

1975 年春天,我作为知青下放到水宽公社,离城三十几里路。从城里去公社茶场知青点,要经过七里桥,就是日本投降纪念坊的地方,只是那个时候纪念坊被砸了,我们不知道。我们要在那里渡过潕水河,到对面的四方园,然后穿过岩桥公社才能到我们的知青点。

有一次回家后返回知青点,在七里桥渡口上渡船,我惊奇地发现摆渡的是贤志。七八年没有见,我们从小孩变成了十八九岁的小伙子,都有点拘谨,加上渡船上人很多,我也不好问他什么。分手时,他执意不收我的过渡费。

后来有一次我过河,又赶上他当班。他告诉我说晚餐他们食堂吃红烧肉,让我等他下班,一起吃晚饭。当时 4 点多钟了,我就坐在河边草地上,看着悠悠的河水等他下班。那年头,半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的,红烧肉一般只能是过年过节才能吃到。

他在厨房买了红烧肉还有小菜,我们去他的房间里吃。吃饭的时候,他告诉我,中学毕业他就来这里了。我听说过他继父是这里的公社书记,摆渡虽然不是什么好工作,但那个时候几乎没有招工,这个渡船班也是吃国家粮的,旱涝保收,比当知青好。他爸爸当时已经落实政策到芷江二中学校教书了,他说他偶然去看看他爸爸。

我继续在公社茶场当我的知青。茶场除了知青还有几个生产队来的农民,有一个我们叫罗婆婆的,心慈面善,常常带些东西给我们吃,还多次邀请知青去她家玩。她家离茶场不远,但我一直没有去过。到了腊月中,我们聊起过年的事。她说她家要打糍粑。我来了兴趣,问糍粑怎么打?她告诉我怎么怎么做,我不懂就老问她。没有实物,她有些地方解释不清楚,就说: “你干脆到我家看我们怎么打糍粑吧,一看就什么都懂了”。我一想,好啊,一直没有机会去她家呢,正好去她家看看,就答应了。我们约好腊月二十四在她家打糍粑。

一般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以后,糍粑打好了放在水里泡着,可以保持糍粑新鲜不坏,吃到来年的三月开春都没有问题。而腊月二十三之前的水里泡糍粑会变坏,所以腊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之前是打糍粑的日子。

我想既然去罗婆婆家看打糍粑,干嘛不自己也打一点糍粑呢?于是和罗婆婆说想自己也顺便打点糍粑。她说好啊,一起打糍粑。后来女知青 H 听说了,想加入,罗婆婆也答应了。

我去二十多里外的生产队领了 80 斤糯谷,打出 60 几斤糯米,挑到茶场。等腊月二十三收了工,我和 H 一起跟着罗婆婆去她家。我挑着我的 60 糯米, H 怕挑不动,只准备打 20 斤。

走了约半小时,我们到了罗婆婆的家。她家的房子是当地很典型的三柱四挂的木头瓦房,前面有一个小坪,中间有一个大堂屋,后面是厨房,两边是厢房卧室。背靠一座小山,四周绿树环抱,梯田顺着山坡往远处延伸。

罗婆婆当年 58 岁,丈夫 60 岁出头,中等个头,健康硬朗,热情好客。大女儿结婚了,但住的不远,她和女婿也来了。一个小女儿还没有出嫁,比我们大一两岁,长得像罗婆婆,圆圆的脸膛,大大的眼睛,结结实实的身体,非常开朗大方。

吃过罗婆婆做得农家晚饭,他们一家人就开始张罗起来。拿出几个大缸,将糯米分别放入,然后用水泡上。他们告诉我们这打糍粑的糯米要泡上一晚才能上蒸,不然蒸不烂很难打。

第二天一大早,罗婆婆家的人就开始将泡了一晚的糯米放上蒸笼蒸。因为我们还要赶回城,他们先打我们的。蒸好了,将热气腾腾的糯米饭用一个大脸盆盛出,倒入一个盆口大的石兌中,两个人用木槌对舂。石兌与木槌都需要先涂上黄油,不然糯米就粘住兌或者槌而没法打。黄油是由菜油与蜂蜡混合熬成的油,看上去黄黄的。

舂兌需要两个人配合默契,因为虽然有黄油,但糯米仍然会粘住木槌,很像牛皮糖,所以一个人的木槌往上拉时,另一个人需要对准木槌底部的糯米,槌下去将木槌与糯米砸开。时机把握不好,早了,舂到木槌上;晚了,糯米团被槌带出了兌。糯米很粘,非常费力,而且要全神贯注,这是男人干的活。腊月天的室外,零下的温度,舂兌的人都会热得只穿单衣。

我也帮着舂兌,刚开始有点生,不过很快就掌握了。大约四五分钟,一盘糯米饭便被舂成糯米泥团。两人合力连木槌与糯米团一起送到一个事先涂好黄油的平放着的门板上,女人们手上抹上黄油,用力将还很烫的糯米团从木槌上拉下来。因为太粘,有时候要借助涂有黄油的细麻绳将木槌底部的糯米团扎住,再使劲勒,将糯米团“切”下来。然后将糯米团按照拳头大小用手掰开,揉成团,放在门板上。等所有的糯米团都揉好了,用另外一块木板(也要涂黄油)从上面压下来,再在上面放大石头。十几分钟后,将上面的门板拿开,原来的糯米团就被压成了一个个圆圆的糍粑。

打糍粑时没有时间做饭,而且锅子被用来蒸糯米饭了,大家饿了就掰一坨糯米团,趁热搅着白糖吃,这在当时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从上午一直打到下午快 3 点钟,我们的糍粑总算打好了。我与 H 挑着自己的糍粑上路回家,罗婆婆一家这才开始打他们自己的糍粑,这让我们很感动。

路过七里桥渡口时,我想送给贤志一些糍粑的,感谢他小时候给我糍粑吃。但他不在,说回他妈妈那里过年去了。

因为糯米在蒸的过程中要吸水,所以 60 几斤糯米打成的糍粑就更重了。打了大半天的糍粑,再挑着重担走三十里路,回到家里里我累得筋疲力尽了。当时天已经黑了,家里人没有想到我竟然打了这么多糍粑回家,非常高兴。过去我们都是靠人家送糍粑吃,后来有卖的了,顶多也就买十几斤糍粑来吃。现在终于吃上了自己的糍粑,而且这么多。

第二天我们给邻居和原来送过我们糍粑的朋友送了些糍粑去,剩下的就放进水缸里用水泡上了。

那是我们家吃糍粑最多的一年。除了烤着吃,还可以在锅里煎糍粑,放油把糍粑煎熟了,粘糖吃。另外就是将糍粑切片,然后用水煮熟,放些油盐,白菜叶,葱做成糍粑汤。或者将糍粑片与糯米甜酒一起煮来吃,这就像甜酒糯米粑了。

那一年我 18 岁,第一次吃上用自己劳动得来的糯米,亲手打的糍粑,觉得味道格外的香。

从上大学以后,我就很少吃到糍粑了。到了美国来以后更是从来没有吃过糍粑。但每到过年,罗婆婆一家的热情,贤志和他爸爸的好客,连同糍粑的香味,组成了一幅我记忆中的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画面。

所有跟帖: 

好文!小时候在奶奶家也经历过打糍粑,难忘的美好回忆。 -joyous- 给 joyou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0:29:43

看来喜欢糍粑的人很多啊 -乐维- 给 乐维 发送悄悄话 乐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1:07:55

正宗老乡,好文!也好喜欢碳火烤糍粑 -昶桦妈- 给 昶桦妈 发送悄悄话 昶桦妈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0:57:23

谢谢老乡! -乐维- 给 乐维 发送悄悄话 乐维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1:07:08

碳火烤糍粑也是我记忆中绝美的味道。 -joyous- 给 joyou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1:59:18

回复:糍粑飘香的岁月 -- 写得真好。 -Dora2- 给 Dora2 发送悄悄话 Dora2 的博客首页 (174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1:32:24

没有吃过上海的年糕,但肯定不是湖南的年糕。 -乐维- 给 乐维 发送悄悄话 乐维 的博客首页 (31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1:43:36

上海的年糕是大米做的 -Dora2- 给 Dora2 发送悄悄话 Dora2 的博客首页 (157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00:18:23

回复:糍粑飘香的岁月 -hapbryce- 给 hapbryce 发送悄悄话 (3943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1:46:02

很像我们家乡的糍粑,不过更讲究一些。用和面机打糯米倒是一大发明,什么时候我也试试看 -乐维- 给 乐维 发送悄悄话 乐维 的博客首页 (13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1:59:37

回复:很像我们家乡的糍粑,不过更讲究一些。用和面机打糯米倒是一大发明,什么时候我也试试看 -hapbryce- 给 hapbryce 发送悄悄话 (89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0:16:12

和面机是bread machine吗?能打几杯糯米的量?谢谢! -joyous- 给 joyou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08:40:31

回复:和面机是bread machine吗?能打几杯糯米的量?谢谢! -hapbryce- 给 hapbryce 发送悄悄话 (87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0:18:10

谢谢,没有kichenaid,好象很有用,以后考虑买一个! -joyous- 给 joyous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0:44:35

Thank you and 川妹子, I'll try. Haven't had 糍粑 for a long long time -anonymous4- 给 anonymous4 发送悄悄话 anonymous4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1:06:17

你让格格也想起在赣南乡间,打米果的岁月。那美味和柴草味,至今在梦中…… -Beargogo- 给 Beargogo 发送悄悄话 Beargogo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1:51:20

米果,米果,童年的美味,太怀念了 -MiHuPig- 给 MiHuPig 发送悄悄话 (43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2:26:26

我也想起了赣南老家的黄年米果,黄黄的,一股特殊的柴草和碱水的香味。 -*紫藤花开*- 给 *紫藤花开*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20:54:51

最喜欢奶奶给做的油煎糍粑,粘上白糖吃。 谢谢楼主的好文,仿佛闻到了家乡的味道~ -粉红豹~LUCIA- 给 粉红豹~LUCIA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5/2011 postreply 22:43:15

打糍粑很好吃,我觉得自己做应该不是很麻烦。 -熊猫媳妇- 给 熊猫媳妇 发送悄悄话 熊猫媳妇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1:21:42

糍粑飘香的岁月,勾起了记忆中的美味。文笔很美! -兰卉- 给 兰卉 发送悄悄话 兰卉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2:02:10

小时候听说朝鲜人民把金日成叫“慈爸”,俺好长时间都想不通, -LastWaltz- 给 LastWaltz 发送悄悄话 LastWaltz 的博客首页 (126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2:24:44

哈哈,你老土了。我插队时也碰到过一回。 -乐维- 给 乐维 发送悄悄话 乐维 的博客首页 (283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5:09:47

谢谢老乡,又想起架着火钳烤糍粑的幸福时光,热气腾腾的,鼓鼓的糍粑。。。 -一闲娘- 给 一闲娘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3:46:26

糍粑听说过挺好吃,没吃过。 -rosejyy2000- 给 rosejyy2000 发送悄悄话 rosejyy2000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3:59:41

糍粑还可以蒸了吃。 -agoodday- 给 agoodday 发送悄悄话 agoodday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9:43:25

难忘糍粑飘香的岁月,真挚的乡情 -babyboy1- 给 babyboy1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6/2011 postreply 19:57:44

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外公是湖南人,小时候吃过糍粑。 -议一议- 给 议一议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01/27/2011 postreply 10:20:32

回复:糍粑飘香的岁月 -riversidearlwen- 给 riversidearlwen 发送悄悄话 (120 bytes) () 01/28/2011 postreply 10:06:02

谢谢老乡! -乐维- 给 乐维 发送悄悄话 乐维 的博客首页 (57 bytes) () 01/28/2011 postreply 11:26:0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