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坛人物】之二十三,栗子湾

来源: 2013-06-27 07:00:10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摄坛人物】之二十三,栗子湾

Canon EOS 5D II
Canon EF 24-70mm f/2.8
Canon EF 50mm f/1.4
Sony A550
sony 16-105mm f/3.5-5.6
Minolta 50mm f/1.7
Minolta 70-210mm f/4
Olympus 510E 及套头

 

这几年,我拍的片子多数是些扫街人物片。之所以喜欢拍扫街片或人物片是因为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医院做着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我不是医生,但总是在和各种各样的人密切相处,包括健康人,身心有病的人,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各种文化生活背景的人,其中也包括昨天还活着今天就不在的人。在我的心目中,对人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有着更多一分的理解,对人有着更多一分的情感,对生活中的色彩有着更多一分的欣赏,对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有着更多一分的珍惜,对拍摄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着更多一分的渴望。因此,我在拍场景或抓拍人物时尽量使片子有些故事,有些趣味,有些色彩。

有些朋友问我扫街时是否紧张,拍人物是否对人家不够尊重等等。说实话,刚开始扫街拍人物时非常紧张,几张片子拍下来两腿肌肉酸痛,但仍然对拍人物的兴趣未减。为了克服恐惧心理,自己经常对自己说:紧张也是拍,沉着也是拍,紧张瞄好几下都拍不好,时机全部错过,不如豁出去沉着地按下快门。使我战胜紧张感的第一张人物抓拍照是在多伦多的Eaton Centre购物中心的一个大厅,一位老先生穿着非常正式,棕色西服礼帽,坐在长凳上一动不动,若有所思地望着前方,他在想什么呢?是追忆还是思念?我端详了一会儿,举起手里的傻瓜相机,P档,沉着冷静地拍下这张JPEG。老人似乎察觉我在为他拍照,而且用不同角度拍了三张。之后老人看看我,我微笑着向他招招手,互相点点头,各自走开。

此,我的紧张感消除了一大半。随后扫街片越拍越多,有时被拍对象发现我拍照后,我会大大方方地向人家招招手,走上去道声谢,人家也会会心一笑,紧张感就这样慢慢淡去了。淘汰傻瓜换上单反时感觉人们的目光都在看我的大相机,拍了几张后发现被拍对象并没有敏感的反应,于是坚定了继续拍下去的信心。去年七月,我放下Olympus和Sony,举着5DII,24-70mm的镜头,继续扫街拍人物,非常有意思的是居然还有不少人主动来上镜做模特,碰上街头有活动时,有些人还很愿意在路边被我摆姿势拍照,然后还留下邮编。呵呵,这几年拍人物的过程越来越使我感到世界真是奇妙。

至于对被拍摄对象是否尊重,我的看法是我之所以拍这些人物,是因为这些人物和场景配合起来有故事,有气氛,有趣味,或者人物本身有这些因素,我才拍,完全是为了留下那有意义的瞬间。我决不会拿人家的肖像开低级趣味的玩笑,这是原则。是否有拒绝被拍照的呢?也有过几次,那就不拍好了。尊重人家是根本。 自从开始拍扫街片后落下两个毛病: 一是基本相机不离身,走到哪背到哪,上班也天天背着它。也许有时背了好几天也没拍一张片,但相机一定要带上,它成了我心爱的伙伴。二是只要出门上街眼睛就四处张望,几角旮旯也不放过,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瞬间及场面立即脑眼手配合迅速拿下,当然也经常有虽然拿下却没拿好的时候。

总之,摄影的道路很漫长,艺术是个无止境的东西。自己要学习要改进的东西太多,还要不断向老师们学习,努力向前走吧。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我一直钟情于风光片,近来关注人文片是受咱坛子里扫街高手片子的影响。栗子湾是其一。

读栗子湾的扫街摄影作品,令我想到古人论诗的两句评语:平中见奇,俗中见雅。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街头景物和不起眼的常人,在她的镜头中熠熠生辉。譬如下面的#16 (各有所思),那两位小人物,我碰上了肯定只瞥一眼,不会觉得有拍摄价值,而栗子湾竟然抓出如此生动的眼神和姿态。事实上不仅仅是生动而已,右边站立的吸烟者之视线投向左边蹲坐者,而后者却在斜视摄影者(或现在的观赏者),当你欣赏此图时,你的视线会沿着画面内外这个由视线构成的三角关系循回,令人叫绝。再如#13 (温馨时刻), 台子上站一位街头艺人,这种街景都觉得挺俗吧,如果一般地以此艺人的搔首弄姿为主题,怎么拍都很难脱俗。而此片抓住了艺人停下活儿,而弯腰与小观众交流的瞬间,脱尽做作露真情,一个温馨优雅的"故事片"便诞生了。

敏锐毫无疑为是扫街的基本素质,而另一同样重要的素质是--耐心!扫街摄影的一个常用基本功是,善于发现一个好的街景作背景或框架,并在那里守株待兔,耐心地等待有趣的主体出现。栗子湾将这种技巧应用得炉火纯青。作品#5 (时间里的故事) 的钟表本可以是一幅常见的建筑小品,但当你耐心等到一个有趣人物映现其上时,便化为一幅绝妙的人文片。

栗子湾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抓拍主题的人文内蕴和敏锐眼力,令我佩服的是一个"扫大街"的却比一些"雕风光"的更追求构图的完美。她的构图感估计是天生得好,其作品大都构图严谨。通常,很多构图严谨的作品多有后期"二次构图"的裁减。但"完美"就产生于一丝不苟。那种只得意于前期抢拍,没有"二次构图"概念便原片端出来的态度,不足为训。栗子湾的作品 #5 (时间里的故事)、#8 (弦上) 及#19的(童趣),我以为是"二次构图"的打磨,完美得无可挑剔,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当我得知那都是一次搞定的杰作,只有拍案叫绝:大师之才莫过于此!

 

  野性,2013年5月

 

 

摄影作品

(1) 若有所思

 

 

(2) 倾心交流

 

 

(3) 抗议残杀行径

 

 

(4) 人影绰绰

 

 

(5) 时间里的故事

 

 

(6) 民工

 

 

(7) 等车

 

 

(8) 弦上

 

 

(9) 夏日的蒙特利尔

 

 

(10) 古巴小酷妹

 

 

(11) 哈瓦那帅兄

 

 

(12) 古巴老酷哥

 

 

(13) 温馨时刻

 

 

(14) 盼

 

 

(15) 一缕芳香

 

 

(16) 各有所思

 

 

(17) 大步流星过闹市

 

 

(18) 丽人行

 

 

(19) 童趣

 

 

(20) 多元化的城市如此这般

 

附:    
【摄坛人物】之一
【摄坛人物】之二
【摄坛人物】之三
【摄坛人物】之四
【摄坛人物】之五
【摄坛人物】之六
【摄坛人物】之七
【摄坛人物】之八
【摄坛人物】之九
【摄坛人物】之十
【摄坛人物】之十一
【摄坛人物】之十二
【摄坛人物】之十三
【摄坛人物】之十四
【摄坛人物】之十五
【摄坛人物】之十六
【摄坛人物】之十七
【摄坛人物】之十八
【摄坛人物】之十九
【摄坛人物】之二十
【摄坛人物】之二十一
【摄坛人物】之二十二
【摄坛人物】之二十三
栗子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