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把大家的讨论看完。其实我当初说要建仓的时候,并没有仔细研究,只是看了晓炎的分析就跟风了。现在看来,这种做法确实有些草率。后来又看了薄帅的分析,觉得他的一些观点有道理。不过他把整个 CAPEX 都当作当期费用处理(一次性 expense 掉),我不太认同。通常这种资本开支主要影响现金流,而不是直接计入成本;它应该在 3–5 年内折旧摊销,而不是一次性冲掉。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微软那份 19 亿美元的合约所带来的大规模 build-out,确实会使折旧显著增加。我刚查了财报,单看 EBITDA 其实并不全面。折旧应该纳入分析,因为这部分会对实际利润产生较大影响;此外,财务成本(finance cost)也需要考虑进去 (虽然目前不大,只是万一要再发债),不能只盯着 EBITDA。再加上股票薪酬(stock-based compensation)正在快速上升——估计未来几个季度仍会维持高位,因为公司在转型期需要通过激励措施留住人才——这些都会压低净利润。
另外,那笔 665 million 美元的 unrealized gain on financial instruments 属于非经营性收益,不应算入 operating income;因此本季度的净利润其实是被虚高了的,而经营利润(operating income)仍为负。至于管理层提到的另一笔 15 亿美元潜在收入,我觉得他们有些过于乐观,因为合同尚未签署,这部分在 2026 年的收入预测中不宜计入。
总体而言,管理层预期未来的 EBITDA margin 约为 85% 看起来不错 (薄帅没有考虑这个,他还是用的现在财报的92mllion/quarter EBITDA,而且market cap应该是17 billion),而这种高毛利主要得益于他们不需要自行建设电力和土地基础设施,这确实是相较竞争者的优势。不过,从财务角度更合理的衡量方式应是 non-GAAP net income:除了折旧这一大项,还要计入财务费用,并剔除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这些因素会拉低会计利润率,但相对于 19 亿美元的收入规模而言,影响仍可控。因此,整体来看,IREN 的盈利能力依然可观,只是不能单纯依赖 EBITDA 去判断。
目前股票价格合理(并不便宜),这家公司后续可能还会签下更多类似的合约,在 AI 基础设施快速扩张的大环境下,如果有后续合约继续大规模签署,股票会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