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Figma 的讨论度又上来了。一方面,股价从 IPO 后高点回落超过 50%,另一方面“木头姐”Cathie Wood 趁大跌加仓,引发不少人关注。更有意思的是,市场对 Figma 的定位似乎也在转变:从“可能被 AI 取代的软件”到“用 AI 取代程序员的工具”。
一、股价波动与市场定价
Figma 2025 年 IPO 时热度极高,首日就翻倍,一度突破 140 美元。但财报披露增速放缓、利润未达预期,股价回落到 50–60 美元区间。很多人看到暴跌就恐慌,其实这是成长股典型的估值修正:从情绪驱动回到基本面。
在我看来,50 美元已经是非常坚实的支撑,甚至可以说是“战略建仓区”。考虑到公司增速依然高企、用户粘性强、AI 功能刚刚起步,我并不认为股价会跌破 50 : 如果真的给到 50 以下,我反而会把它看成市场情绪过度杀跌的黄金买点。
二、护城河:云协作 + 设计系统
Figma 的强大不在于某个单独功能,而是它把设计、原型、协作、交付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设计系统、组件库、多人实时协作,让企业的切换成本极高。一旦团队把整个工作流搬到 Figma,就很难迁移。
这意味着它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企业设计协作的“操作系统”。AI 只是加速器,让用户更快上瘾、粘性更强。
三、AI 赋能:前端半自动化的起点
Figma 的 AI 已经开始渗透到产品流程:
根据需求文案直接生成线框图
自动布局、自动对齐、批量生成组件变体
把设计稿直接转成前端代码雏形
这些功能减少了设计师的重复劳动,也让前端程序员少写了很多基础代码。它不是完全取代程序员,而是把程序员从“切图 + 拼页面”的低价值工作解放出来,让他们专注于复杂逻辑、性能和架构。
未来场景甚至可以想象成:
产品经理在 Figma 里写需求 → AI 生成初稿
设计师调整 → 自动生成高保真设计稿
Figma 一键输出 React/Vue 组件 → 推到 Git 分支
CI/CD 自动部署 → 直接上线测试
如果这个闭环成熟,Figma 的定位将不只是设计工具,而是产品研发工作流的入口,甚至是“无代码前端开发平台”。
四、风险与挑战
风险依然存在:
增速一旦掉队,市场会压估值
Adobe、Canva 等巨头会快速跟进 AI
盈利能力仍处于建设期,短期利润波动大
但这些更像是波动的来源,而不是颠覆性风险。
五、股价合理区间与预期
我认为 50–60 美元就是底部区间,再往下的空间非常有限。只要营收继续维持 30–40% 的增速,合理的交易区间应该在 70–90 美元。如果 AI 功能真正放量、渗透到更多团队,未来重回 100+ 甚至挑战前高都有可能。
在这种判断下,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长期核心持仓,耐心等待市场情绪修复。短期波动反而是分批建仓的机会,而不是恐慌砍仓的理由。
六、结论
Figma 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设计软件”,它正在变成未来产品研发的协作中枢和前端自动化平台。股价的暴跌反而给了长期投资者更好的切入点。只要它继续扩大护城河、让 AI 变成生产力,而不是噱头,它不仅不会被 AI 取代,还可能成为推动程序员生产力革命的核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