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凭什么当CEO?
北美360行职业群李群主
(特别声明:文中所有的材料均从网上搜索,没有核实过真伪;部分语句也系网上抄袭,非本人原创。至于文中所说的是否符实,读者自己判断。)
3天前,桑德•皮查伊(Sundar Pichai)(俗称“劈柴”)被任命为重组后的谷歌首席执行官。一石击起千层浪,印裔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北美360行职业就此话题,激烈地讨论了好几天。本群主有些好事,就在网上查了一下。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现在把我收集到的信息,给大家分享一下。
原来,印度出口CEO这件事情,早就引起了媒体的注意,包括哈佛商业评论、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布隆格评论(Bloomberg Review)、新华社等各国主流媒体,自从2000年以来,都纷纷报道,并加以详实的分析。一个基本印象是,媒体机构都对这一现象,充满好奇、惊愕、猜测。《时代周刊》2011年也煞有介事地当了一回“标题党”,刊发了一篇题为:《印度的主要出口物:CEOs》(India's Leading Export: CEOs)。文章称,在美国500强公司里,CEO们除了美国人,最多的就是印度裔了。
此外,多家严肃的学术机构也专门对印度CEO的异军崛起,进行了认真地比较研究。比如,早在200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就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发现: 52.4%的硅谷科技公司中有一位来自国外的高管,印度裔占到了25.8%,而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33.2%。在美国硅谷的总人口中,印度裔仅占6%,但是创办的公司占到了硅谷所有公司的15%。论技术,印度人并不比中国人强,但在中高层管理领域,却把中国人远远抛在后面。在硅谷,数万家科技公司中的印度裔中高管比比皆是,而同为移民的华裔高管非常罕见,中管也寥寥无几。新罕不什尔大学研究人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收入分析,认为,印度经理人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印度经理人的“参与式”的管理方式、风格让他们在公司里容易得到认同和晋升。
大致的清点了一下,印裔近年来连续“攻陷”多家跨国巨头,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名单如下
- 桑德·皮查伊(Sundar Pichai)-- 谷歌新任首席执行官;
- 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 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
- 拉吉夫·苏里(Rajeev Suri)-- 诺基亚首席执行官;
- 尼科什·阿罗拉(Nikesh Arora)-- 软银集团媒体事业公司首席执行官;
- 桑杰·梅赫罗特拉(Sanjay Mehrotra) -- SanDisk公司首席执行官
- 桑杰· 贾(Sanjay Jha) -- Globalfoundries公司首席执行官
- 山塔努·纳拉岩(Shantanu Narayen) -- Adobe系统公司首席执行官
媒体大致地总结了这些印裔CEO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
- 他们背景不一,来自印度东西南北,出身各个阶层,大学所学的专业不尽相同。
- 年龄介于45~55岁之间,正是干事的最好时光;他们通常在印度完成大学本科学业,然后赴英美深造,并在当地定居融入。
- 他们中大多数人很有毅力,从公司基层干起,多岗轮换,逐步晋升。
- 他们不是公司创立者,但是作为经理人,他们受到上级信赖,下级尊敬。
相比印度出口CEO,中国非常汗颜。华尔街日报认真地作了研究,发布的世界CEO进出口情况。下图1显示,印度出口的CEO占财富500强企业外国籍CEO的30%,中国、日本、俄罗斯等三个国家居然都是零蛋!足以说明印裔在这个职位上的优势之强大。
图1:CEO进出口国别分布
华裔对印裔的突然崛起,充满不解、惊讶、不服,甚至妒忌、惊慌,担心有朝一日,印裔将全面超过、打压华裔。尤其在IT界,印度人已经接近只手遮天了,留给华裔的空间非常有限。其实,仔细对比华裔、印裔的经济状况,就知道,印度裔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华裔。2014年公布的美国人口调查中显示,美国的印度裔是所有种族中收入最高的!其家庭收入中位数达到了91,195美元,远超白人的50,740美元,华裔的84,300美元。另据2013年8月美国联邦劳工部公布的《全美亚太裔在萧条复苏后的经济地位》中的数据,亚太裔的薪资、教育水平和就业率都比白人及其他少数族裔表现佳,其中印度裔移民表现最为突出:25岁以上印度裔就业人口中76.1%有大学学位,华裔是56.8%;16岁以上劳动人口的平均周薪印度裔也最高为 1,291美元,华裔是1,093美元,而白人、非裔、西语裔分别是865、692、641美元。
由此可见,印裔经理人崛起,不是什么天上突然掉馅饼,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但是,为什么是印度如此大量的出产CEO以及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而华裔却屡屡面对职场“玻璃天花板”,难以突破呢?对此,美中媒体和研究机构给出的多个解释,大致有以下十余条。不分先后,大致介绍如下:
1、语言优势: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所以他们在西方交流没有语言障碍。虽然印度人说英语有很重的口音,但是他们的英语十分流利和地道,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精准地将意见表达,相比之下,中式英语囿于中译英的思维,在沟通和表达效率上的确逊色不少。语言优势增强了他们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使之在管理层中相比其他亚裔更容易脱颖而出。
2、多元文化:印度本国的文化非常多元,多地区文化相互融合,包括语言、宗教、舞蹈、音乐、建筑、饮食等等,涉及到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习俗因地区不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印度人从小耳污目染,所以善于在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从小就有多元文化的熏陶,让印度人更优于其它族裔。
3、制度优势:在印度民主制度下受教育成长,容易融入西方的体制、文化、生活和工作环境。民主制度下竞选、辩论,使得印度人平时就喜欢侃大山和辩论,也训练了他们,很多人巧舌如簧,口若悬河,这些“软实力”有助力于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更加融入公司和团队。
4、聚会文化:印度人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他们能歌善舞,从小生活在大家庭里,容易养成外向和热情的性格;有事无事,都愿意约朋友和客户喝喝茶,或者是一起去酒吧聊天。乐观的印度人十分幽默,一些看似挖苦和讽刺的自嘲,往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在社交上游刃有余。
5、抱团文化:印以相互往来多,抱团合作,若是一人提升,通常都会推荐本国同胞。印裔精英阶层,很注意帮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培训上都会刻意提携本族裔的人,形成各种团队。良性循环,造就了一批批印度CEO。华人精英不少,但处于单枪匹马状态,少有提携本族裔人士。中国人戒心重,嫉妒心重,见同族人就互相争斗,这些扭曲的性格或源于国内严酷的争斗环境,造就内耗弊病。
6、市场锻炼:一个成熟的市场,无法提供像印度这样复杂环境下的磨炼机会:。比如,在印度,开发商在开发一个小区之前,要准备172份文件,得到来自40个不同部门的57项批准,共需要花3-4年的时间。其中的环境审批程序,就需要1-2年的时间。印度的这些官僚主义和繁杂的程序,造就了印度人的耐心,他们愿意去了解规则,适应规则。换句话说,官僚机构锻炼了印度人的能力(这个我不确定,很多印度人大学毕业就赴美国,也没有多少机会去和他们国内的机构打交道吧,但连《时代周刊》这种严肃的刊物都这么认为)。
7、国内因素:印度国内的环境差,待遇低,留不住人才。有说法是,“一流专业人才纷纷落户欧美,二流人才在本国经商,三流人才从政”。印度将本国最好的人才“无私”地贡献给了跨国公司。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情况不一样。华尔街在其一篇报道表示,中国经理人在国内有高薪、提职也快,所以人才不愿意去外国工作。该报道引用图表(图2)表示,中国经理人国内的收入远高于印度人,所以大都不愿意挪窝;而印度人国内收入低,愿意去国外工作。
图2:印度出口CEO超过中国
8、教育国际化:虽然印度整体教育水平不高(特别是基础教育),但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融入国际市场的经济管理人才教育方面拥有较长历史,始终与国际保持了畅通的交往。印度理工学院(IIT)等知名学府向欧美输送大量技术人员;印度商学院教育很早就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开始担任欧美知名商学院的院长(2010年,哈佛商学院任命印度裔的尼廷·罗利亚为该学院第10任院长,为这座著名学府102年历史上的首位外裔院长;芝加哥商学院也选定印度人苏什·库马尔 担任新一任院长;在欧洲,迪帕克·詹恩2011年出任INSEAD商学院院长一职等等。)而中国第一位来自大陆,在知名的商学院担任院长的,是2014年才上任的新泽西Rutgers 大学商学院院长雷蕾教授。
9、职业规划长远:印裔不满足现状,即使经济条件不错,宁愿自己合租拥挤的公寓楼,也要花钱去上MBA,不断“折腾”,甚至很多高级经理人辞去工作,自己创立公司,而不是考虑买车买房。新罕不什尔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印度人特别有前瞻性,注意力放在长远战略上”(“Indians to be particularly future-oriented, focused on long-term strategies.”)
10、情商高:在民主环境下,印度籍管理人员养成了高情商。他们既有判别他人学识的能力、体会他人的苦衷的同情感,又有 “得理让人”的胸襟。新罕布什尔南方大学的一项跨文化研究发现,就领导素质而言,更多的印度管理人获得了最高的排位和得分。印度经理人非常谦和(humble) ,具有面向未来的特质,“能够将真诚的个人谦逊态度与强大的职业意志品质融为一体...还非常低调地打造了自己很优秀的组织”。
11、国际环境:各分析中,基本上没有谈到国家之间的关系、母国政治制度异同是CEO任命的一个影响因子。但毫无疑问,母国的政治运作可以影响人才的成长和思维习惯。而且,正如哈佛大学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谈到,公司雇佣外国CEO的倾向性与它们所在国家的贸易、资本、信息以及劳动力流动的开放性可能相关;而正在崛起的印度,尤其是IT方面的巨大优势,为印裔在跨国公司的突起加分不少。
总之,印度是一个大国,有10多亿人口,庞大的人才库、竞争激烈的精英教育、外向的文化和熟悉的英语等等,都是印度出产CEO和硅谷精英的重要原因。但不可忽视的是,印度民族的开放性格、抱团特征等,使得印裔有凝聚力,其精英人员愿意提携后辈,整个群体具备了强大的 “结合性社会资本” (Bonding Social Capital)。生活在该圈内的成员,有着良性的互动和信任,他们或提拔圈里的成员,或借力圈里的成员,与外界发生联系,获得有用的机会和信息,进而影响职业的成长。正如一句英谚所说:“有本事不重要,认识对的人最重要”。(It is not WHAT you know, it is WHO you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