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找工作面试失败的经历(4):有交流障碍?

来源: kylelong 2013-10-23 08:15:2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437 bytes)

有一段时间,我申请加拿大几所大学的职位,发了很多简历,自己也不记得了。


 


有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对方只是问问我的近况,是否喜欢加拿大,是否在找工作。聊了半天,感觉对方对我的个人经历和专业特长比较了解,才推测是某个大学的实验室老板,我可能发过简历的。


 


这位老板直接给我来电话,也没有事先通知,我完全没有准备。事后,也一直没有消息,估计这事儿又黄了。反反复复想了很久,觉得有一件事,很值得推敲和回味。


 


这位老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目前除了找工作、发简历,还做些什么?


 


按说,我老老实实回答这个问题,很实在吧?我当时就是按照移民局的建议,去上那个什么英语班(ESL)。再说,初到加拿大,有谁说自己的英语水平就能够完全听得懂当地人的话?总有一个过程吧?可对方当时听到我的回答,就是一惊:你还在学英语?有交流障碍吗?


 


这就是问题所在!


 


最佳答案:有时候,人不能太老实,不要做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迎合老板的心态。如果你说自己一直在阅读网上最新的英文学术期刊,关注自己专业的前沿进展,老板会怎么想?


 

所有跟帖: 

每一封发出的简历都要留底,和公司的招人启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如果你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到对方电话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2/2013 postreply 20:18:41

就请对方留下公司名字,另约时间再谈。千万不能急着回答对方的问题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2/2013 postreply 20:20:50

真经验老道! -相当冷静- 给 相当冷静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6:06:11

你就不怕误人子弟?公司电话采访就是看是否有面谈的必要,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评民- 给 评民 发送悄悄话 评民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7:00:22

just say; I am sorry, I have a meeting now, can I call you back? -聂耳- 给 聂耳 发送悄悄话 聂耳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7:27:14

要充分准备好.能得到offer的人,不一定是技术最好的,但却是准备得最好的。 -我不信邪- 给 我不信邪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7:47:43

准备:1.是自己的Resume内容,2.是英文.把要说的几句练得流利,发音准确尤其重要。 -我不信邪- 给 我不信邪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7:54:03

随时要留意对方反应,顺其意而谈,对方有兴趣的,多说一点,不对劲的,少说。 -我不信邪- 给 我不信邪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7:57:19

对方在找合适人选,你要投其所好,而不能只是自我介绍.和打仗一样,要灵活一点。 -我不信邪- 给 我不信邪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23/2013 postreply 08:02:34

If I were that guy, I wouldn't consider you. Who will do ESL aft -zhuzhuhamster- 给 zhuzhuhamster 发送悄悄话 zhuzhuhamster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24/2013 postreply 11:20:14

换了我,也不会雇你。毕竟雇人是要做事花钱滴,所以一定要雇到有用之人。你发了简历找工作, -吃素的狼- 给 吃素的狼 发送悄悄话 (432 bytes) () 10/24/2013 postreply 22:58:36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