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大厂的码农圈里有这样有趣的现象:一些有投资知识,理解被动指数投资的朋友,会选择公司RSU一发下来就立即卖掉换成指数基金比如VOO或者QQQM;而另一些完全不懂投资的朋友,索性就不管了,公司RSU发下来就在账户里一直放着。结果过去这几年十几年下来,后者账户的数字远远高于前者!看上去懂投资的还不如彻底不懂躺平的。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还是在于风险。投资既要看投资回报,也要看风险。完全持有公司RSU的,比卖RSU换指数的,确实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取得更高的回报也并不意外。在学术上,衡量投资回报要看所谓risk adjusted return,即在相同风险程度下比较收益。举例来说,假定最差年份,公司RSU会下跌60%,而同期VOO只下跌20%,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公司RSU的风险是VOO的三倍,那相应的,公司RSU的收益就不能仅仅是比VOO高,而是要比VOO的收益高三倍才划算。理论上,作为所谓“market portfolio”的标普500指数基金的risk adjusted return是最高的。大部分公司的RSU的risk adjusted return是无法超过VOO的。
我曾经给我一个好友讲上述观点,聪明的好友立马反驳:我不管啥risk adjusted return,即使持有公司RSU的收益没有超过VOO的三倍,那也是超过VOO了啊,比持有VOO挣得多不就行了。听着好有道理!但其实,risk adjusted return是有现实意义的。如果自己知道公司RSU的风险是VOO的三倍,仍然选择持有公司RSU,那说明有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另一种对照做法就不是简单的卖出RSU换成VOO,而是在换成VOO以后再上三倍的杠杆,把手里VOO的风险放大三倍,放大到跟持有公司RSU风险相同的水平,这样就实现了三倍VOO的收益(假设没有杠杆成本),这才是公司RSU应该对标的benchmark。
当然,实际投资中不提倡杠杆,讲杠杆VOO的事情只是强调持有公司RSU背后的风险。那如果实际中不会上杠杆,risk adjusted return就无法实现,为什么还是应该投资VOO呢?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同样是挣出十万美金,投资一万本金需要翻十倍,而投资一百万本金,只需要挣10%。前者是火中取栗,难如登天;后者就是标普500指数的正常年化收益而已。因此,投资要重仓!本金太少,即使翻十倍,意义也不大。而重仓就需要安全,毕竟大部分身家都投在里面。指数基金的最大意义,就是消除了个股风险,允许普通人持续不断的买入,加大本金投入,累计家庭财富。我个人敢把绝大部分家庭财富放到VOO里,但我肯定不敢重仓个股。网上有文章说英伟达员工普遍身价千万。英伟达股价最近几年翻了十倍,那就是说,身价千万的员工,在翻十倍前,手里的nvda也有百万美金了。能在一支股票上投入百万美金,那大概率还有大笔其他资产,说明在股价翻十倍前就已经是富人了;而如果没有其他大笔资产,就只有百万美金,还都在nvda上,那我只能说,那就该人家富!毕竟人家承担了那么高的concentration risk,有几个正常人能做到。
我上面说的绝大部份家庭财富,不光是指当下这一时刻的家庭财富的大部分,还包括未来预计还能挣到的家庭财富。比如,年轻的刚刚参加工作的码农,入职一年后vest的RSU,即使选择拿着RSU,没有立即卖出换成VOO,也没有问题。因为虽然在vest的当年,这笔RSU确实是家庭财富的绝大部分,但如果对未来有信心,和未来几十年能持续挣到的钱相比,确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拿着就拿着了,万一公司股价能跟英伟达一样呢,梦想还是要有的。
即便真的押注个股且押注对了,股价真的翻十倍了,然后呢?是该继续持有,期待继续新高,还是见好就收,兑现盈利,落袋为安?那落袋为安以后的钱怎么处理,是不是还是要回到投资VOO呢 :) 投资个股总是需要考虑何时退出的问题,因为是公司总会倒闭,到晚而已。对比来说,VOO就可以一直持有(只要美国的国运不衰),这对家庭财富规划和传承有战略意义。一直持有,不卖出,就一直不用交资本利得税,最后子女继承时step up in basis,资本利得直接清零,然后子女继续持有。个股是不敢拿来做这样规划的。
指数定投的最大问题还是致富太“慢”。因为长期平均年化收益率是非常稳定的,因此日后的财富规模是可以测算出来的,真的就是取决于陆陆续续投入的本金和持有的时间。对复利的游戏来说,持有时间最关键,但时间对每个人来说又都是公平的。很多人看不上指数定投,是觉得自己能拿来投入的本金不够多,最后达不到自己想要的财富规模,又或者达到自己想要的财富规模的时间太晚了,只能去挣“快钱”。对此我只能说祝好运!同时善意的提醒,如果忙碌很多年去挣“快钱”,却没见成效,损失的就是被浪费掉的时间,而时间恰恰是复利游戏里最关键的变量。
以上只都是个人感想,肯定不是投资或者税务建议。投资或者税务问题还请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