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原因,详情见下

首先,作为理工男的我有严重的精密手工艺的情结。在80年代初,父亲给我了一支德国制造的Staedtler自动铅笔,从此种下对德国工艺的敬佩。我用过的第一台相机也是80年代初,理光Auto Half 72张。那个相机有弹簧的自动卷片器,还没上小学的我拿到拿到相机什么都不知道,用力过猛,立马把弹簧给拉断了。我的收藏更多是对精工制造的一种敬意吧。话又说回来,收藏镜头的保值相对比数码机身高很多。在徕卡放弃SLR R系列后又一直没有数码替代品是,我入了一套R系列的镜头,虽然不算便宜,但是还算容易找到。谁知没有几年,数码相机推出了很多高端摄像的功能,早年的手动徕卡和蔡司镜头都变成了热门抢手货。

说起喜欢40/50mm镜头的原因,烧友的观点大多在焦段和视角。这些当然是原因,可是每个人对各个焦段的喜好和掌控能力不一,我觉得还是因人而异。很多人觉得拍风景就要超广角,也都去买了14mm或者更广的,采风的时候就把机位放很低,找个前景,最后拍出的照片也大至雷同。我喜欢40mm的确和我拍摄的题材有关。

从技术层面上讲,40/50mm可能是最容易设计出不错光学素质的镜头。也就是因为这个相对的容易,它却引出了相对的困难--把40/50mm做到极致却是一件不易的是(大家都做的不错)。就光学设计来说,广角多用反转设计(retro-focus/Zeiss Distagon),中长焦段则是Zeiss Sonnar设计,而40/50mm焦段则是百花齐放。一般来说,大多数厂家在设计40/50mm焦段多数使用双高斯设计(double-gauss/Zeiss Planar)。 这也就是所谓的相对容易吧。有些厂家为了更好的提高某些方面的素质,有的采用了反转设计(Zeiss Otus APO-Distagon 55mm f/1.4和Sigma 40mm f/1.4 DG),有的采用了Sonnar的设计(Sony Zeiss FE 55mm f/1.8)。为了更好的控制色差和像差,有的厂家又加了APO的设计。Sigma 40mm f/1.4 DG虽然没有在推广材料上写APO或者反转设计,但是你要是看它的结构图就会发现它的前三片超大的负镜片就是典型的APO设计,每一片镜片分别矫正RGB(红绿蓝)的光谱焦平面。你要再看它的整体设计,明显就是头重脚轻,左右是非常不对称的,这就是反转镜头设计,通常用在广角镜头。这个设计会明显提高镜头的解析度和对比度,但是它的焦外光晕可能没有Sonnar的设计理想。如果你拿Sigma 40mm f/1.4 DG的设计和Zeiss Otus APO-Distagon 55mm f/1.4比较,其实他们是非常相像的。

从使用性来讲,40/50mm镜头可能是可以在有限的体积和重量下设计出素质最好通光量最大的镜头。镜头的大小和便携性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这也是我钟情40mm镜头的原因。目前,我最中意的40/50mm是Voightlander APO-Lanthar 50mm f/2和Zeiss Batis 40mm f/2 CF。最近入手了Sony FE 40mm f/2.5G,估计可以替代Zeiss Batis。下一个目标就是Zeiss Otus ML 50mm f/1.4。

所有跟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