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依然是供需与可负担性,这与房屋买卖市场是同理,以前的篇章里解释过,这里不赘述了。
今天说流动性。整体上,目前的流动性缓慢。
人口流动,要么买房要么租房。人口不流动,自然就不用买房也不用租房。
疫情期间,人们觉得不安全,往安全地逃离,当时远程工作接受度高,任何地方都去得,那一波人口流动浪潮史上少有,特别是有吸引力的阳光地带,一个出租房十个八个人抢。逃离地则出现与之相反的情况,彼时房屋出租困难。东海岸我比较熟悉, 东北往东南跑,最明显是纽约市,一查数据即知。
现在,人口在反向流动,人们要回去工作,或转了一圈,发现依然喜欢四季分明的气候,工作机会多适合养家等等原因。东北土地少,建房慢(气候等原因),不受投资者追捧,疫情期间更甚,新建房不多,整体上房屋短缺,所以,现在市场在房主方。
而现在的流出地,或新房超建的地区,则出现相反情况。
另外,就业市场也会影响流动性,就业市场又受整体经济影响,蝴蝶效应。经济不好,招工减少,人们倾向于保守,跳槽的意愿也弱,人口流动性随之减少。
其实,这些因素都有一定的可预见性。聪明的大型房屋管理机构或房东预见到市场转冷,也会尽量留住房客,要搬家的房客也就减少,让流动性更慢。
所以,很多租房市场都冷却下来。我个人感觉比次贷危机时的租房市场更差,那时可寄望两个月内租出,虽然租客质量不很好(弃房者普遍信用分差),现今在冷清的地区出现三四个月空置也不鲜见。
在这样的市场里,我也没有能很快出租的本事。应对的办法我写过数次了:1,给出更好的价格和改善房屋观感。2,更有耐心。3,有充足的紧急备用金,不至让自己心慌,承受不起压力。4,灵活些,把风险提高些(适当放宽选房客的条件),当然,不同的人抗风险能力不同,选择风险的同时也要清楚地知道风险和风险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