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水勺中(2)

来源: 冯墟 2022-10-02 18:36:3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423 bytes)

父亲身为教师,自然重视子女教育,也比一般人有远见。七七年恢复高考之后,父亲果断决定,让已经读到高一、但是没有读过初三的二哥,重新回到初中,插入新办的初三,重新参加中考,进入重点高中。很多人以为,我们能读书,是父亲手把手教我们。我的印象中,他没有,只是指引方向、创造条件,让我们自由发展。

父亲脾气暴躁。但对我们的学业,他没有暴躁过。我小时候笨死了,在升入小学四年级前,一窍不通。父亲偶尔过问,以了解情况为主,略加指点,但并不下死力辅导,从未发急。他对小学各年级的语文、算术课程,都乱熟于心。但是他尊重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循序善诱,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因材施教的结果是,在四年级以前,他很少教我,因为不堪教化;进入四年级以后,我发蒙开窍了,他没教过我,因为不用再教。算术里面,鸡兔同笼是经典难题。他给我讲,我也没听,坚持自学。他给我一部算术书,纸页发黄,足有两寸厚;翻弄这部书,我边学算术,边学繁体字。

我当过好几年老师。轮到自己才知道,面对学生、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在他们表现欠佳的时候,能耐烦、不发急,有多么不容易。何况是对于一个像父亲那样,本身脾气暴躁的人。

我进入县一中后,各方面都不适应。想家,不适应集体生活。作文写不过县城的孩子,尤其令人沮丧。农村的孩子基本没有课外读物,阅读量不够。见识也少,只见过农作物,哪见过城里的花卉和景致。连续几个周末回家不想返校,要求转学到父亲身边就读。父亲问了缘由,没有同意,哭也没用。几个星期后回家,父亲给我一本作文选,他亲自编的,誊写得工工整整,老式纸绳装订,近一寸厚。

偶尔翻一翻父亲编写的作文选,我逐渐适应了一中的学习生活。但是小孩子只认花花绿绿的印刷品,并不格外珍惜父亲的苦心孤诣。这本作文选,是父亲在子女教育上,付出心力较多的一件事。几十年之后,我自己有了孩子,也面临着孩子教育的问题。时光逝去,父亲往生,那本作文选早已不知所踪,我才体会到其中父爱的殷切和宝贵。感激和痛悔,令我不能自已,孩童一般哭泣。为什么,为什么人要到为人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该怎么做个孩子?

 

七三年,大哥刚进高中。父亲因为他在重庆的“历史问题”,被贬到邻村的民办小学。回到家中,他将烈酒掺到开水里,一口一杯。我们寄居在同村姨父家,我才四岁。那酒气味刺鼻,雾气在屋中缭绕,一如人的愁绪。

家境困难、缺少主劳力,父亲饭碗不保,大哥尽管学习出众,还是自行退学,搬着行李回家了。当时没有高考,父亲没有要求他复学。大哥开始挣工分,在田野里,在民办小学。后来远赴襄樊,建设三线铁路。母亲说起来,总是心疼,“才十六岁。”但是从三线回来,父亲还骂了他一通。我太小,不知道原因。

教师不能保障自己子女的教育,这不仅发生在大哥身上,此前大姐二姐先后都失学了。父亲薪水微薄,母亲虽然务农,却不算主劳力,要糊口活命,须要更多的人挣工分。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大哥在家务农的那一年,我们家才不是缺粮户。基本每次年终结算,我们都是缺粮户,母亲被叫去开会,接受没完没了的批判,末了领回一张《一年早知道》,预告我们下一年度,还将是缺粮户。计划经济,真是神机妙算。

批斗地主,那是批斗极少数人。批斗缺粮户,批斗的是村里那些缺少主劳力的人家,倒是有些陪斗的。一次周末父亲回家,母亲又被叫去开会。父亲愤愤然:“什么共产党?连国民党都不如。”他经历过民国,倒是有个比较。母亲也委屈,说你只是周末回家,这样的会我都连开好多天了。说来好笑,母亲是个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认。让她去开会,又有什么用?这样的会,让谁去开都没用,是吧?

母亲被迫去开会挨批,家里贴着《一年早知道》的符咒,全家阴云密布,气氛可想而知。大人心情不好、郁闷压抑,小孩动辄得咎、战战兢兢。我虽是得宠的幺子,但也得小心翼翼。缺粮户为什么要挨批斗,当年作为小孩不知道;几十年后回想起来,还是不知道。“共产党让穷人翻身,当家作主!”那是墙上的标语、书上说的,我们家没感受到。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好文,继续! -Undine- 给 Undine 发送悄悄话 Undine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2/2022 postreply 21:50:52

谢谢你! -冯墟- 给 冯墟 发送悄悄话 冯墟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2/2022 postreply 21:57:14

这里也能看到老兄,赞 -jinjiaodw- 给 jinjiaodw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0:11:31

对,目前我还把自己归入中年。 -冯墟- 给 冯墟 发送悄悄话 冯墟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5:01:58

金角大王....那我是奔波儿灞..? -有个用户名- 给 有个用户名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5:02:50

你是古怪刁钻。。 -borisg- 给 borisg 发送悄悄话 borisg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6:41:49

我还十恶不赦。。 -有个用户名- 给 有个用户名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6:44:05

还以为是银角... -jinjiaodw- 给 jinjiaodw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14:50:31

我不敢,万一银角已经有人了呢?况且,我也还在等我的灞波儿奔... -有个用户名- 给 有个用户名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16:23:14

欢迎楼主来中坛玩,好文,继续期待下集。为啥要批斗缺粮户,不可思议。 -未完的歌- 给 未完的歌 发送悄悄话 未完的歌 的博客首页 (105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5:15:17

缺粮户是指的挣得的工分不够实际领取的口粮。理由是什么?就是说你吃多了,贡献少了。我记得,我们那里叫哑米机,第一个字是哪个 -冯墟- 给 冯墟 发送悄悄话 冯墟 的博客首页 (39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7:08:52

我查了一下,70年代前,农村吃的米主要靠石碾碾出来的。70年代以后电动碾米机出来了。 -未完的歌- 给 未完的歌 发送悄悄话 未完的歌 的博客首页 (33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7:18:18

石碾可以将米压出来。但是谷壳要成糠,得磨,或者用机器。我们那里一般用机器。机器坏了、或者排队太长,才有人用人工。糠也有粗 -冯墟- 给 冯墟 发送悄悄话 冯墟 的博客首页 (7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7:27:23

但是很多农村,比如我老家到80年代都还没有通电,所以还都是用石碾,记得老家做糯米糍粑要用村头的石臼捣米 -风过之无痕- 给 风过之无痕 发送悄悄话 风过之无痕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7:29:09

机器用油。 -冯墟- 给 冯墟 发送悄悄话 冯墟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8:14:15

我老家在武汉一个很穷很穷的小村,二十几户人家每家只2亩水田,不过我父亲兄弟姐妹7个除了最小的姑留在了农村,其他6个 -风过之无痕- 给 风过之无痕 发送悄悄话 风过之无痕 的博客首页 (114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7:09:58

社会自由度改善之后,出路才多。以前是没有高考的。 -冯墟- 给 冯墟 发送悄悄话 冯墟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7:28:36

那是肯定的,但是任何社会的发展必然和经济挂钩。非洲人也好亚洲人也好不比欧洲人低等,是贫穷限制了他们,这次欧洲的经济衰退 -风过之无痕- 给 风过之无痕 发送悄悄话 风过之无痕 的博客首页 (99 bytes) () 10/03/2022 postreply 07:46:11

现在过得好就行了,你父亲是很好的父亲,有智慧有骨气,乱世敢于思考,没有妥协被麻痹。 -燕然山- 给 燕然山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0/04/2022 postreply 05:37:1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