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千万路上。(zt)

来源: 818nr 2013-02-21 04:54:1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8726 bytes)

现代版“葛朗台”

2003年以前,郭振兴只有两张存折和一些国债券。之所以准备两张存折,是因为“一张活期,方便取用;一张死期,不到最关键的时候,坚决不能动”。

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特小说《人间喜剧》中的主人公。这位世界著名的“吝啬鬼先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半夜里把自己一人关在密室,“爱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在送给为自己工作20年的仆人一块旧手表时,“好象做了一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决定。”

艺术源自生活,古往今来,在我们身边,都不乏带有“葛朗台”特质的人。

郭葛朗台

家住北京市房山区的郭振兴,被家人“亲切地”称呼了20多年“郭葛朗台”。

“叫就叫嘛,还是个洋名。”年轻时,对这个有些挖苦意味的外号,老郭没少和老婆生气斗嘴,但如今,这个外号让老郭十分自得,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这么多年的节俭,我才给儿子在北京城里买上了房子。”

“别看我们夫妻俩一辈子只赚死工资,现在却在房山有3套房、2辆车。除此之外,还能给儿子在城里的房子付首付,靠的是什么?就是省!”

郭振兴是北京市农商行房山支行的一名普通员工,妻子老张在镇政府工作。虽然老郭总对儿子说,“比起还在农村种地的发小、邻居,咱家这日子过得就算可以了。”但他深知,如果走出房山这个圈儿,自己确实没有吹牛的资本。

老郭的儿子郭伟清楚记得,一次回家吃饭,老爸买菜去了一个钟头,外面还下起了毛毛细雨。正当家人为他担心的时候,老郭拎着一大袋子菜回来了。“足足5斤菜,才4块钱,又便宜又新鲜。我跟人老农砍了半天硬杀不下价来,幸亏后来下雨了,哈哈!”

老郭的单位每年都会发工作服,几年下来,夏装、秋装共攒了8套。郭伟的妻子发现,每次见到公公,他都是一水的白衬衫、西服裤子。见儿媳妇不解,老郭的爱人发话了:“别说我不给他买新衣服,你问问,他穿吗?连单位发的白衬衫他都舍不得穿新的,现在柜子里还有6套没拆封的呢。”

两张存折

“算是跟钱打了一辈子交道。”郭振兴坦言,每天面对银行里种类繁多的理财产品,自己却从没动过买基金、股票的心思。

2003年以前,郭振兴只有两张存折和一些国债券,“只有这些是最保险的。”之所以准备两张存折,是因为“一张活期,方便取用;一张死期,不到最关键的时候,坚决不能动”。而老郭大部分的工资都在这张死期存折里。

每个月看着这张死期存折的数字往上涨,似乎是老郭最满足的时候。他不抽烟、不打牌,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每天带着小狗“笨笨”出去溜一圈。

老郭的“关键时刻”在这日复一日的平静生活中来临了。2006年,妻子老张看中了房山区政府附近的一套楼房。“用存折换房子”,老郭心里不愿意。

“当时我单位差不多所有同事都在镇政府附近买了楼,唯独我们家还住在河北省边上。”老张这次没再听郭葛朗台的,她本能地意识到,如果再不出手,将来这房可能就买不起了。经过“激烈的家庭斗争”,老郭最终交出了自己的死期存折。

看着自己辛苦攒下的钱只剩下小数点后两位,老郭的情绪低落了整整一年。一年后,房价开始飙升,老郭的心情也跟着“飙升了”。“那时我突然意识到,把钱放在银行吃利息,不如把钱变成房子来得‘利息’高。”

自此,老郭的人生有了新的“追求”:买房。老郭追求的方式很简单,把工资存进死期存折,攒到一定程度,就用来买房。

借钱买房

在奉行节俭的日子里,老郭逐渐成为同事和朋友羡慕的对象。如今,算上城里给儿子买的那套房,老郭已经是4套房子的主人了。看着原来大吃大喝活得甚是潇洒的同学如今为儿子结婚买房发愁,老郭就总要对儿子、儿媳讲讲自己的生存之道。

可即便如此,老郭也没敢奢求在北京城三环以内买房子,“不敢想,我再从牙缝里省钱,也不可能省出200万块钱来。”

在老郭那一代人眼里,借钱买房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从村里和老爷子分家那一天起,我就没管人张口要过一分钱。我这代人都有这个思想,即便买房,也最好不拉饥荒,而且还要剩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即便在银行工作的他帮很多人办理过贷款业务,但“借钱”这两个字也从未出现在老郭的人生字典中。

2012年末,老郭的这一守财“规矩”再一次被打破。“儿子在四环边上看中了一套二手房,总价180万,这回我是真没钱了。本想着给儿子操办完婚事,我们老两口拿着50万存款游山玩水,可看着辛苦攒钱的儿子和飞涨的房价,我觉得不能再等了,贷款就贷款吧。”

于是,老郭再次清空了自己的死期存折,“50万,又变成了小数点的后两位。”在经历了最初的失落之后,拿到房屋钥匙的一刹那,老郭终于释然了,“和当年买第一套房子的感觉一样。”

如今,再也没有后顾之忧的郭振兴开始了新一轮攒钱计划,“最终目标(给儿子买婚房)完成了,动力小了不少,但还是得攒点钱,万一生病怎么办,总不能给儿女增加负担。”

然而,深谋远虑的郭振兴还是“小小挥霍”了一笔,“我前天给老婆买了一件衣服。”正说着,一直在旁边忙东忙西的老张把话接了过来,“嗯,15块钱呢。”

“不在贵贱,质量好就行呗。”郭振兴赶紧反驳道。(本刊记者 邓凌原 张子琦)

“酷抠族”的低调生活

所谓“酷抠”,也就是“酷酷地抠”,把钱花到该花之处,花出质量和效益,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资源。

Cool carl,酷抠族,是悄然崛起于当今“族”语境下的一群时尚达人。人如其名,他们身上既有“酷”(cool)的超逸,也有“凡人”(carl)的简约。

较高的学历、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优雅的生活、时尚地节俭、理性地消费、精神高于物质……这些打在“酷抠族”身上的烙印充分说明,在高房价、高物价时代,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个性、新潮、自由的生活方式。

从“抠抠族”到“酷抠族”

“抠族”的诞生,几乎与房地产的升温、物价的上涨处于同时。2007年,从事出版工作的网友ligi,在豆瓣网上创立了第一个“抠抠族小组”,小组成员大多是和她志同道合、提倡节俭有道的同事和朋友。他们以“抠出美丽、抠出品位、抠出幸福”为目标,倡导一种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理念。

一年后,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26岁女硕士王跃(化名)申请加入“抠抠族小组”,开始在各大论坛频繁发帖,“晒”自己的省钱经历,从一名曾经的“月光族”一跃转变为时尚的“抠抠族”。

转变的原因是“毕业季的到来”。2008年,王跃在南京鼓楼区一家图书公司寻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3个月的实习期间,每月3000元的基本工资,让王跃瞬间感到入不敷出的窘迫,她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精打细算过日子”。

作为网络达人的她,很快从网页中搜罗到各种“省钱秘笈”。她曾经连续一个月在网络上“晒”出自己每天的消费明细,创下了2000元玩转云南一周的记录,引得无数网友赞叹、惊奇,被封为论坛里的“抠抠达人”。

“我们不是守财奴”,王跃在QQ对话框中飞快地打出以上几个字。如今,月入8000元的她已由“抠抠族”升级为“酷抠族”。

她告诉记者,所谓“酷抠”,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极端小气、极端吝啬”,但“相比‘抠抠族’,我们的省钱方式更加时尚,生活更为低调和超逸。也就是‘酷酷地抠’,把钱花到该花之处,花出质量和效益,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资源。这是一种成熟、理性的消费方式,是一种简单、真实、自由的生活方式,或许生活本该如此”。

“抠”出智慧

“能坐公交就不开车,能步行就不坐车;一张餐巾纸撕成两半用;剩菜一般不放在微波炉加热,而是放进电饭煲里,趁煮饭时‘蹭’点热;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多用飞信、电子邮件,少打手机……”王跃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这是入门级“抠抠族”的必背口诀,而要成长为一个资深“酷抠族”,道路还很长。

2010年秋天,王跃在南京朝天宫书市认识了张路加(化名),一番交谈之后,王跃对这个穿着打扮“像极了富二代”的“酷抠男”充满了好感。

张路加学工科出身,从学校毕业后,一直奉行“低碳、环保、新节俭主义”。用王跃的话说,尽管月入过万,他依然坚持住集体宿舍;每年春节回家,他宁可与农民工兄弟挤在硬座车厢里,也舍不得买一张飞机票;他最大的兴趣是看书,但光顾的永远都是图书馆和常年打折的旧书市场……

日常生活中,张路加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将消费支出的点点滴滴记录在手机的理财软件里,一个月统计一次。

“抠”来“抠”去,张路加的钱包鼓了起来。他没有在朋友的鼓动下买车买房,而是于2012年9月从原单位辞职,自己在鼓楼地区开了一家销售公司。

“开业之前我算了笔账,发现自己这笔钱根本不够。”一番踌躇之后,张路加发挥了他资深“酷抠族”的长处,从赶集网和58同城上淘来二手电脑和办公桌椅,自己埋头组装了几个下午,并叫来几个做设计的朋友帮忙布置了一番,一间简约而富有情趣的办公室就这样诞生了。

“那天忙完后,他没有叫我们去酒店大聚一场,而是自己下厨做了几个小菜犒劳我们,甚至连喝完啤酒的易拉罐都收集起来,说是要变废为宝,将节俭、低碳进行到底。”如今,已成为张路加妻子的王跃告诉记者,丈夫的公司春节后将正式营业,尽管资金的缺口依然很大,但对于这对资深的“酷抠族”夫妻来说,他们依然充满了信心。

“抠”出时尚

作为个性独立的80后,网友“衣袂飘飘”并不在乎别人对“酷抠族”称呼的误解。“守财奴又如何,严监生不也有善良的一面么?”她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质量会不会因节俭而随之下降。

打开“衣袂飘飘”的微博,在标签信息一栏中,“读书、旅游、咖啡、戏剧、电影、淘宝、美食”等几个词汇立刻映入眼帘。成为“酷抠族”后,这些小资情调颇浓的兴趣爱好并没有被抛弃,反而成为她时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免费、爱积分、爱团购、网购、优惠券、秒杀……这些传统“抠抠族”常用的省钱秘笈,对于 “衣袂飘飘”来说都是小儿科,她崇尚的是更为知性、前卫的省钱方式。

“衣袂飘飘”是个话剧迷,濮存昕、孟京辉、赖声川、田沁鑫……一提起这些话剧界知名人士她就滔滔不绝。一路看涨的演出票将不少观众拒之于千里之外,但对于“酷抠族”来说并不是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衣袂飘飘”认识了大麦戏剧的管理员“我本善良”,管理员告诉他,只要在微博上@大麦戏剧,并参与每期活动,就有机会获得免费赠送的话剧票,但观剧后必须在大麦戏剧官网上发表原创性的剧评。如果剧评写得出色,又可以获得另外的免费票。

写剧评对于文学硕士出身的“衣袂飘飘”当然不是问题,她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大麦戏剧的活动,并及时提交了自己精心写就的剧评,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大麦戏剧”的长期观剧团成员之一。“几年下来,不仅省了大笔开销,我的文笔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小资生活也没有改变。”

2013年,“衣袂飘飘”打算写一本关于“酷抠族”的小说。她说,在小说里,她要展现的不只是“酷抠族”的省钱理念,而是他们将节俭的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