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端午,北美這兒都管它叫龍舟節,Dragon Boat Festival。公眾只曉龍舟,對屈原和粽子,一般很無知,最多印象模糊,像有個人物,還有種食品。但我們的經驗相反,屈原和粽子,端午不可少。即使我小時候,偶然家裡有粽子,回學校聽老師講屈原,但那時卻幾乎全沒聽過說還有甚麼龍舟的公開賽事,少的反而是龍舟。要到近十來廿年,這才漸見各地每年有比賽,多也就是熱鬧那麼一天便完事了。倒是粽子,家家吃足了好幾天,屈原故事,常留心間,這些乃為端午的延續,此節永遠的印記。
甚麼叫端午?一是屈原,二是粽子,這是標準答案;龍舟競渡,則可有可無,不是基本的要求。但換過來這邊海外,他們只剩下了個龍舟。美、加的龍舟,雖也算勉強稱是個節,但絕不是大節,情有獨鍾的是龍舟,這玩意兒卻是來真的。路過大小遊艇會,你現在可以發現越來越多設有停泊龍舟的專區,傳統的帆船遊艇之外,龍舟竟然也入流了。平日一年四季,水邊都常見龍舟練習,不打鼓,不安龍頭,一幫幫人忙出忙入,卻認真搬船划船。看他們中間,紅黃褐白,各等人種,有老有少。有的是大中學生,有的是長者,有的該屬同事,服飾一律,印有公司寶號,有的穿的背心顯示是民間社團,如癌病復康,環保組織等等。周日不是約在下班後便是放學後,至少十數人以上,聲勢浩大,非一般流行的一二人便可玩的體育活動可比。臨近溪邊河邊的馬路上,也常見有路人手拿龍舟槳走過。去練撐船,要帶備最就手適合自己的家伙,就像去打高爾夫和網球。龍舟之為物,這裡是一種體育,一種休閒,一種社交,一種生活,無疑端午在外邊像更普及化了。端午如今已不再純粹像過去,只當是月曆表裡一年一度的節日了,而要顯其重要,就非不能離吃,再套上個屈原愛國的大道理才像樣。端午龍舟,一走全年,成為許多公眾的部份生活方式了。
如作歷史還原,端午之俗,早于屈原已存在,並以龍舟為節目,其活動之目的對象,先于屈原者,也另有其人。後所以會由屈原獨留名,皆因詩歌傳世,而記念屈子愛國這些政治意義,更是一再附加上去的。春秋戰國時代,還沒有忠君愛國這大套思想,諸子遊學從政于各國之間,那時尚未存在從一而終的概念。屈原之于楚王的密切關係,大概屬「弄臣」之類,多多少少夾雜著權與慾方面的投契。此種至今仍像是不經的觀點,楚辭專家聞一多先生早在民國時代,便曾予以肯定過了。
如把現今這個令肚子和思想都沉甸甸的端午一節,再行翻新,讓它只剩下個龍舟,會過份了嗎?應該不會吧?蓋端午之為名,端為初,午通五,端午即「初五」。古之曆法,五月又名午月,端午者,五月之初五。是日近夏至,開始天暖氣和,故形成舉家出動,投身于大自然暢遊的佳期。
非必要有粽子要有屈原,那才過得了此節。只要還我自由,回歸自然,健康生活,不亦就「端午」了麼?跡始源,順時流,今人之以龍舟,表徵端午,不亦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