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网上的介绍。。。。。

来源: 澳洲火烧 2012-11-14 22:29:07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0 次 (8799 bytes)
回答: ~~~~~~~高密炉包~~~~~~~~澳洲火烧2012-11-14 22:26:10

高密炉包 - 高密炉包简介

民间传统名吃高密炉包历史悠久,风靡城乡。始于清代年间,在民国时期有着独特意义的形势盛行,用来走亲访友的礼物送给朋友,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位于县城南河湾的林三炉包,更是名冠城乡。其特点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软,内陷饱满,味道鲜美,挂浆讲究,火候独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高密炉包用料讲究,以鲜猪肉、鲜韭菜、鲜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料,精心加工而成。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密炉包已遍及城乡,成为

高密人家的餐桌食品。

高密炉包 - 悠久的传说

高密炉包是以香、焦、酥、脆、菜生、肉熟著名的。据传说,高密炉包是从汉朝名将韩信手下的厨师手中传下来的。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在高密指挥“潍水之战”。在当时的战场上至今还有韩信沟、张鲁祠的所在。那厨师为韩信做过炉包,很得韩信赏识,这手艺被从当地招来帮厨的“偷”学到了手,一辈一辈传了下来。到清朝末年,呼家庄的王家、徐家,夏庄的张家(“公顺”)就开起了炉包铺。民国时期,呼家庄就有了几十户人家打炉包。他们推着小推车,带着篷布、炉、面、菜、柴草等四集遍赶打炉包,一年四季不断。呼家庄的徐家还在高密城的神仙巷安营扎寨打炉包。呼家庄王家、徐家的传承遍及高密的二十几个村庄,远到潍坊、青岛、北京等地。解放后,高密的国营、集体饭店都把炉包作为传统名吃传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如今,在高密城,几乎所有的饭店、酒楼都把炉包作为面食招牌,还根据人们的喜好,分素馅和肉馅两种融为一炉。味道上佳。这也引起了外地人的青睐。一些大城市也有了高密炉包店。十年前,我曾应约在市政府招待所接待过省美食家协会的专家,他们对高密炉包很有好感。不久,高密炉包被评为“山东名吃”,树立起了品牌。

 

 

高密炉包 - 韭菜馅炉包自做方法

高密炉包以鲜猪肉、鲜韭菜和上好的精面粉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种调料为辅料。

包炉包的馅,是把肉切小丁,而不是剁碎。然后用盐、酱油腌一会儿。肉少带点肥肉会更香。

韭菜要一刀刀切碎,而不是剁成碎末,等肉腌的差不多了,就把韭菜放进去,放入打好的鸡蛋,加些盐、味精、姜末、香油,花生油搅拌均匀。同时放入切好的木耳和海米等辅料。

做比平时蒸馒头少软一点的面团,揉成光滑面团放入盆中,盖保鲜膜或湿布或锅盖为的是不让表皮干了,30度发酵60-80分钟,发至2-2.5倍大,手指沾干粉,戳洞不回缩,面团就好了。  发好的面团最好盖湿布放置醒一会。  
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剂子,擀圆皮填馅,做成饺子形状的包子,比饺子大1-2倍,然后再湿布盖上放置发酵一会。就可以蒸了。  
用平底锅,必须是这种锅,用比炒菜多一点的油倒在锅中,包子放入略煎一下(别火大煎过了),然后一碗水加一点面粉调成面水,倒入锅中,差不多没过包子,盖锅盖小火闷至水干起饹馇,就好了。  

这样子炉包又白又大,皮面暄软,内陷饱满。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