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 湿疹泻肚要谨慎。

来源: shamrock100 2015-07-22 07:53:0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260 bytes)
 转自蒙称郎中纯中医博客。

    中医八法里,有一法为攻下法。下法的主要原则是《内经》里的:“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这句话的意思是,病邪在下焦时,可以用泻法引出病邪从而邪止;腹在中焦,腹满的人,要用消导之法,将病邪化解于内。

& d/ _9 A1 ^( `8 `  。“消”法以及“解”法,如果患者病邪在中焦,且体内有湿的话,也会稀溏,甚至成水状,但这不属于下法,之所以大便稀溏,是中满者,泻之于内。

% Z" i8 }- L$ Y8 Y; m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对湿病的治法中,明确了禁下:“湿家之为病……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7 N! l/ U& R3 e4 i! \; x   后世的温病派,在湿热证的禁忌中,也有禁下,就因于张仲景的湿家不可下的理论。
- v- `/ E6 x1 r
8 f7 y/ y! `; |0 B6 d; p   所以在应对临床中的湿病,包括湿温、外感湿热,内伤湿热、湿疹、风湿、痰湿等等,都得慎用攻下之法。其实不光是个“慎”字,而是禁用下法,更为准确点。原因呢,其实就是尤在泾在《金匮心典》里点穿的一句话: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
* C  k+ e/ _5 u; z8 V
; H# I, A5 s7 f: m7 n   就是说,染湿病的人,一定是本身有内湿,然后外界天气有湿,从而染病。而有内湿,就本身是因为脾不健,脾不健者则内有虚寒,妄下则伤中气,自然就危险,故而张仲景禁下。
; T) T" J7 Y, z, @2 h
    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这一句啊,这今年上半年染过湿温的,以及平常有很多老毛病的人,病情加重者,就很有感觉。就跟我昨天在回小妖的帖子说的:“之所以成为了吃货,是因为湿重就导致苔厚,苔厚就使得味蕾敏感程度低,于是老会觉得吃什么都没什么味,甚至口里无味。要吃点什么,喝点什么,不是为了填肚子,不是为了解渴,是为了口里不会这样没什么味。”、“而得了感冒,或处于较重的湿热天时,本身胃气就受创了,还吃难消化、难吸收的东西,就会导致感冒或体内湿热缠绵不去

     我一再地说过,由于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吃不饱、吃不好的境界,所以温补派才能有上千年的理论思想流传于民间被误解误读。

. e. s6 b, g' g7 e   再重申一句:今年上半年,能染上感冒的;有老毛病,病情加重的,都不是因为“少吃了点什么”而得病,而都是因为“吃撑了”、“吃多了”而得病
' [" |. w# n  Q# h. h- u4 _* U
. i% j& `5 {!
9 A$ `9 L% k9 c6 {4 ~   当有湿者,吃撑了而大便难,或是湿滞大肠而大便难,无论是不是有内热,都不能用攻下法,得用消导法。必须要化湿行气,消浊导滞。为什么?因为湿滞而中气虚,中气虚者禁下。

所有跟帖: 

没看内容,只看标题说说个人看法: 由于湿疹的起因多样,泻肚对某些人来说有可能减轻,但对某些人来说,也有可能加重. -lindaaa- 给 lindaaa 发送悄悄话 lindaaa 的博客首页 (102 bytes) () 07/22/2015 postreply 12:37:2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