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古蜀国的侨民没有患甲亢(原创)

来源: 科普闲谈 2019-12-21 08:13:5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0141 bytes)

三星堆古蜀国的侨民没有患甲亢(原创)

科普闲谈

2019年11月10日

摘要

三星堆古蜀国出土的青铜头像以及其它器物藏有密码特征的隐型信息,这篇科普短文介绍作者破译的一部分结果。

综述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那些青铜头像,神情沉稳,仪表非凡(图1-4),据考证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1]。人们既可感到他们自信威严的气势,又似乎能体会到他们有一种孤寂的心理诉求。有媒体[2] 把这种难言的心态描述为“青铜头像凝重的表情,是在遥望自己的故乡”。他们的问世是考古史上辉煌的一页。这种全新而又直接的异化型文明冲击,远远超出了考古学所界定的范围,对其研究的模式也不应该拘束于一地一方。

在众多的头像中,有三副头像因其炫奇造型而脱颖而出,他们就是众所周知的青铜纵目头像(图2- 3),双眼上有突出的空心柱体,柱体上有一箍环。两具小体量头像的大小和形状彼此相似,眼眉间鼻梁上装有一件既显优雅挺拔又含戈戟横云的佩器,神情似乎十分专注,图3中展示的头像是其中之一。大纵目头像的表情深邃坦然,有一种王者的气度(图2)。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上没有人类可直接读懂的文字记载,他们突出的双目被认为是因当地缺碘而患严重甲亢病所致[3-7];由于有一些近乎合理的考证依据,这是目前中国考古学界最流行和认可的一种学说。民间有些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认为他们是外星人,有的人认为他们是神化加艺术夸张的结果,还有的人认为他们是古罗马军队的一支残部[8],但都没有形成学术研究的前沿方向;原因很简单,不管直观的感受有多么震撼,要有充分而又可查验的证据才能进行理性判断。

 

 

 

 

 

                       图1:青铜头像 I                                                           图2:青铜大纵目头像(复制品)

 

 

 

 

 

 

 

 

                     图3:青铜小纵目头像                                                                     图4:青铜头像II

图源说明:作者在中国大陆的亲戚专程到三星堆博物馆为本文拍摄的照片,特此致谢。

基于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作者发现这些青铜器头像以及其它物件藏有隐形信息,与密码之类的通讯方式相似。通过努力,个人认为破译了核心内容的一大部份,先就几个要点与大家分享。

他们不是外星人。这个推断主要来自除太阳之外,他们对地球和月亮等行星的深刻了解和痴迷推崇,以及至今尚无明确的证据说明他们对宇宙中的一些重要现象有任何认知,比如说恒星兴衰、黑洞、宇宙膨胀等。换句话说,目前破译的结果显示,他们对宇宙的认识局限于太阳系之内的星体。

他们也不完全与人类同种属。除了在行星科学领域的高深造诣,他们在掌握某些知识及运用它们的能力方面高于人类现在的最高水平。比如说,他们把拓扑学的精髓应用得随心所欲,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目前似乎无人可以比肩。他们的许多设计包含着完美和优化的奇思妙想,是将来教科书内容一个新来源。此外,一些结果表明,他们具备微积分和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知识。简言之,他们是一个天赋禀异、智力很高的族群。在古埃及、两河和玛雅文明中展现出的天文和数学方面的辉煌成就,属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在同一维度的层次上。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以及出土的大量文物推测,他们是史前文明幸存下来的一个群体。虽然智慧超凡,但他们有类似人的五官和体态,有象牙、海贝壳和虎、蛇、蛙、鸟、鸡、鱼等动物器具及图案相伴,有做工精细的服饰和发型,讲究等级观念,如此等等。此外,他们对“七月半”和“八月十五”这两个日子似乎颇为惦记,只有在地球上生活了很久的群族才会这样。与商朝风行的时尚截然不同,三星堆遗址没有发现任何用活人和牲畜祭奠神明的迹象,也没有可用于征战的兵器[2],这是人类梦想中的一种高等文明的生活环境。还有 ,即便他们被当作诸神来供奉,也是人神合一的形象,这在三千年前是一种很超前的理念。顺便说一下,在学术界,史前文明是否存在仍然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9-11]。

在三星堆古蜀国,他们是侨民。与现在的情形相比,三千多年前的社会管理应该很松散,侨民们从何处来到哪里去,不说也无妨。他们患甲亢这种地方病一说,考古学家们的史据及其推断本身可能没有太大问题,关键是患病者不是青铜头像所代表的群体。撇开种属的起源不说,青铜头像的五官、面部、颈部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和相互关系都与众不同,既使万一“纵目”真与甲亢病的症状之一有点联系,要下诊断的结论应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侨民从哪里来,在哪些地方留居过,现在是否还有后裔,是将来探索的几个重要方向。

从破译的结果看,大纵目头像所代表的人兼有国防安全的职责,是国家的第三或第二号人物;另外两个小纵目头像代表的人是他的助手,是沙场博弈的前锋将领;有诸多证据暗示二者可能是父子关系。目前的推断是,大纵目头像的“纵目”是一种常规光学望远镜,小纵目头像的“纵目”是一种有水下探视功能的望远镜。

最令人着迷的现象之一是这些青铜头像所代表的群族看上去很健康,精气神似乎都很饱满充足。以他们的智力水平,有可能参透了多种疾病的起源及其治疗的方法;至少他们对生命可以存在的环境了解得很透澈。若能找到一些可循的规律,对改进我们的生活质量来说,是一件好事。目前有一些零散不定的线索,有待进一步证实。可以说,这是一个新的领域,百花齐放有助于推陈出新。

破译的例子

知晓一些密码知识的读者知道,破译这类工作,就象捅破一层窗户纸,挑明后就很简单,没啥了不起。当然,某些基本知识的准备还是必不可少的,以后有机会再详细介绍。概念清楚后,又有兴趣,一个外行成为内行的难度应该不太大。在作者的破译工作中,无论选则的对象是何种器具或遗址,用的都是同一码源。所有的破译结果在整体上必须协调一致,具体内容精准可靠。除了三星堆的文物,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也是用同一码源破译的。比如说,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和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是两件同源精品,创作蓝图出自同一人或同一团队。

在给出破译结果之前,我们来看一个简单明了的设计。在出土的青铜人像中,有三大件颇俱盛名,即

青铜大立人像 - 重180多公斤[12]   

青铜大头像 - 重100公斤[13]  

青铜大纵目头像 - 重80多公斤[12, 14]

大家一眼就可看出,上面的三个重量之间有一个加法关系

大立人像的重量 =大头像的重量 +大纵目头像的重量                                        (1)

大立人像被认为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代表性权威人物[2],与破译的结果基本相符。那位青铜大头像所代表的人,应该是打理国政的最高官员,排位第二或第三。看来“重量极人物”和“位高权重”的说法在数千年前的等级社会里就付诸于实践。这是一种巧合吗?如果仅有这么一种联系存在,那公式(1)肯定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当更深层次的研究发现难以计数的巧合后,它就成了一种提示。相对简单的暗示还有一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究一下所有的出土器物,或许会有收获。

三星堆出土的绝大多数重要文物是在靠近三星堆城墙附近的一、二号祭祀坑里发现的[15]。因此,三星堆城墙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标,有三个破译的结果列在表1中。大立人像,大头像和大纵目头像是三件非常令人注目的国宝级文物,它们的实测重量和破译的结果也列在表1中。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几何量的破译,重量的破译有相对更多的变数。比如说,大纵目头像的重量至少有两个参考值,80.175公斤和81.018公斤;如果一件小纵目头像或两件的平均值或任何一件头像的重量是36.047公斤,那大纵目头像的重量肯定是81.018公斤,表中用的是这个破译值。在公开的资料中查不到36.047公斤这个数,因此这是一个预测值,研究三星堆的专家们应该很容易就知道这个谜底。

考虑到这些文物在野外或土中达几千年之久,理论与实际之间的高度一致性仍然不变,实属万幸。要知道,用有千百年历史的出土文物来验证理论规律,误差能控制在5%以内算是很好了。借此机会,作者对付出辛勤劳动的一线考古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他们长年累月的默默付出,才会有宝贵的原始资料供研究参考。

必须指出的是,不同的论文或书籍给出的实测数据并不完全统一。同一文物,几何尺寸的实测值可大可小,重量的实测值可高可低,给研究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好在各种偏差尚未达到失控的程度,没有对文物展现出的规律性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有些关键性的诠释需要精度高的数据作为基础,否则推理判断会有大的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数名                   破译值                实测值                 误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星堆城墙的宽度(米)        41.768               42 [15, 16]            -0.56%

                                  三星堆城墙的长度(米)      260.565             260 [15, 16]            -0.22%

                     三星堆城墙与东西方向的锐角(度)    35.451               35 [16]                   1.27%

                           青铜大立人像的重量(公斤)      182.101             180+ [12]                 1.15%

                                青铜大头像的重量(公斤)      99.365             100 [13]                    0.64%

                            青铜大纵目头像的重量(公斤)    81.018             80+ [12, 14]          -1.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1:六个参数的破译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小结

除了表1中的六个例子,大量的破译结果和它们的诠释常常令人惊叹不已。当然,这个群体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他们当时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与他们高度发达的知识境界很不匹配。

考古学长期以来归属于社会科学类别,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体系在许多方面交集不深,尤其是在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精准性方面差距很大。即使是国宝级的文物,其重量和尺寸也会含糊不清。比如说,大纵目头像的重量是“80余斤”或“80多斤”,其尺寸大小也会因作者或工作单位的不同而有差异,常常让破译工作难以适从。文物的残缺、破损、腐蚀、变质、脱形及其修复都可能是引起数据不一的原因。两大学科的这种错位也许是考古学本身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目前需要的是制定一个文物量化标准草案,经一段时间的试行和修改后再形成正式文件。

 

本文属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

[1] Sanxingdui Museum, "The faces of Sanxingdui: Mysterious Masks of Ancient Shu Kingdom-Sanxingdui Bronze Sculpture and Figures", Google Arts & Culture.  Citation date: November, 2019.

[2]“如果国宝会说话 第一季 第四集”, 央视网,2018-01-15。《时代》,2018-01-04。

[3]“通天使者-三星堆突目铜面具”,国家博物馆,2018-06-12。来源:中国考古网。责编:韩翰。

[4]  刘兴诗,“三星堆文明与古地理环境”,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一期。

[5] 钱玉趾,“三星堆纵目与参目头像新考”,《文史杂志》2011年第2期,2011。 

[6] 以古为荐,“鸿泰文化:三星堆青铜人像之谜”,《文化》,2018-10-17。

[7] 王正刚,“三星堆突目面具成因之我见”,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史论空间,2014。

[8] 巴山蜀水,“三星堆文明其实是亚历山大帝东征印度,一部分叛军东逃遗存”(博文),美国中文网,2016-09-07。

[9] Steven Ashley, "Could an Industrial Prehuman Civilization Have Existed on Earth before Ours", Scientific American, August 23, 2018.

[10] Michael Shermer, "No, there wasn't an Advanced Civilization 12,000 Years Ago",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1, 2017. 

[11] Gavin A. Schmidt and Adam Frank, "The Silurian hypothesis: would it be possible to detect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in the geological recor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 2018.

[12]卜保怡,“走进古滇国”,云南教育出版社,2017。

[13]“世界最大青铜面具在三星堆历经1年修复完成”,新华网,2005年04月14日。

[14] “回望三星堆金沙古蜀国文明诸多未解之谜”,三星堆博物馆>最新动态,引用日期:2019年11月。

[15] “三星堆遗址重要遗迹”,三星堆博物馆>发掘发现,引用日期:2019年11月。

[16] 王仁湘,“四正与四维:考古所见中国早期两大方位系统”,四川文物,2011(5)。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