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

来源: YMCK1025 2016-10-23 20:49:4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7530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16-10-23 20:56:06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回答: 拍打急救奇效 引多少医生竟发飙YMCK10252016-10-23 20:41:02

医疗专家猝死启示录---301医院张永刚教授今晨离世

 

这是刚刚收到的网上信息,又一个英年早逝的悲剧!几天前我在医行天下博客中转发“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时,特意在编者按中写到:用拍打拉筋就可以精确检测并治好心血管病,可惜专家、官员们至今还没意识到拍打拉筋的重大意义。今天,借着301医院医疗专家心脏病猝死的悲剧,我要补充说:首先,大多数心脏病在医院检查不出,这不是我的结论,而是西医自己的结论;其次,即使检查出了,医院只能吃药、做手术,眼看病情恶化而无能为力;第三,对于心脏病发作的急救,医院和急救中心的方法跟拍打拉筋更是没法比,效果乃天壤之别!第四,凡这类眼睛发黑,自以为是低血糖的症状,统统都是心脏病,只管拍打拉筋保证有效!张永刚旁边如果有人给他拍打肘窝,一定可以化险为夷!

好吧!说多了都是车轱辘话,就不多说!但我想强调:别提治病救人,哪怕为了拯救这些医生、官员自己,防止这么多英年早逝的悲剧发生,或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也应该学习拍打拉筋吧!谁家没有心脏病人?您没有,家里的长辈、老人没有么?周围的朋友没有么?以下链接是拍打拉筋自愈各种急性、慢性心脏病的海量案例: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73471910_12_1.html

 

 

 

张永刚教授生前图

 

 

  北京301医院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教授,

 

昨晚从上海参加由上海长征医院主办的“2015长征脊柱畸形高峰论坛”返回北京的途中,

 

突发心脏骤停,一直抢救至今晨4点未成功……离开了我们,享年51岁。

 

 

 

 

据了解,张主任上飞机前有一过性黑矇,自己误以为低血糖发作,当天开会熬夜到一点,

 

8月15日21点左右返京飞机刚着陆即胸闷,很快阿斯发作,同行的骨科同事及很快到达的120就地开始按压,

 

心电图始终是直线,后送医院抢救仍旧无效,于今日凌晨四点去逝!  

 

 

 医界网友得知此噩耗后,纷纷表示哀悼,网友“足踝矫形专家”微博留言,

 

 

“医疗界又远走了一位英才!悲恸!”,网友“华笠医生”更称 前两天还听过永刚主任的讲课,

 

“余音犹在,人事已非,一代脊柱矫形大师英年早逝,难以名状的苦楚!”

 

 



  张教授一路走好!也请各位医生劳逸结合保重身体,为了老人孩子,为了自己。

 


  据公开资料,张永刚教授现任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师从我国著名解剖学专家高士濂教授,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解放军总医院暨军医进修学院,

 

师从我国著名骨科大师卢世璧院士,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脊柱外科专业,特别是脊柱畸形的矫形工作。

 

 

主持了国家“863”项目脊柱畸形治疗的研发工作及军队“十一五”等多项科研课题。

 

 

系国际著名脊柱侧凸研究学会委员(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SRS)委员、

 

国际著名组织“脊柱畸形研究小组”(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 SDSG)中国部委员,

 

多次在SRS和IMAST年会上做大会发言。并主译骨科经典著作《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十一版第二卷,

 

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 SCI论文8篇。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40余名。

 

作者:关月 来源:医学界网站

 

 

 

 

 

三名医生心脏病猝死的联想?

 

 

 

根据医学界杂志报导,继元宵前半月四名医生猝死的悲剧后,近日网络公开消息再连曝医生猝死,频率触目惊心:最近三天内,三名中青年医生过劳倒下!

  2015年4月12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大连突发心脏病猝死,年仅48岁;

 

  2015年4月13日,实名认证为“淮北市人民医院住院医师”的一位医生微博爆料,自己所在医院一位医生“早上交班前突发心梗,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0多岁;

 

  2015年4月14日凌晨,福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康强病逝,年仅51岁。他的妻子说,康主任是累死的……

 

  “每3天要值一次24小时的班,每3周才能够休息一天。”康强医生的妻子这样描述丈夫的工作状态。而这样的工作节奏,基本上是中国医生的工作常态。

 

  每一次集中爆发医护猝死事件,《医学界》都会疾呼,呼吁社会关注中国医生过劳现状,无奈人微言轻,每次振臂呐喊,从来没有得到过相关部门的重视,医生们过劳的工作状态,丝毫未见改善。

 

  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患者,当医生自己的健康都无法得到保证,还谈什么患者安全?要知道,医生也是普通人,一个医生倒下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是妻儿父母的无尽心痛。到底还要倒下多少医生,才能让有关部门不再如此冷漠;到底还要呐喊多少次,才能让中国医生们的困境得到改善?

 

  

       以上是转载的报导,以下是我的联想和质问:

 

       医生心脏病猝死的报导越来越多,而且其中许多是心脏病专家。我们对去世的医生深表同情,也对该杂志的呼吁表示理解。可我们有几个不得不问的问题,供大家深思:

       1、这些医生,而且是专家级的高级医生,如果连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么能指望他们给其他人治好病呢?

       2、心脏病专家自己突发心脏病猝死,而且类似情况反复发生,说明专家还没搞懂如何治心脏病,如果是这样的专家给病人提出的专业治疗建议,那该多么危险?

       3、明明现在有了对急性心脏病、慢性心脏病都有超一流疗效的拍打拉筋疗法,为什么医疗专家们却置若罔闻,甚至要口诛笔伐,这结果既不是害人又害己?

       4、拍打拉筋自愈法在国外都有专业医疗机构证明其很好的疗效,为何国内医疗管理部门和庞大的专家队伍却毫不动心呢?连起码的好奇心都没有?

       5、据西方医学杂志报导,现代医学对绝大多数心脏病根本无法诊断出来,甚至连心脏病发作了也不一定诊断得出!我亲自见证了成千上万的心脏病患者,事实的确如此。所以我不得不怀疑,这些去世的专家究竟有几人知道自己有心脏病?

       6、究竟有几个专家了解拍打拉筋自愈法对心脏病即可诊断,又可自愈,还可预防,三者可同时进行,而且效果一流?

        

        因此我们不得不慎重地提出一个问题:究竟要死多少医生、专家,死多少百万患者,才会触动我们的医疗管理部门和医疗专家正视:我们明明自己有这么好的治病方法,为什么却弃之不用?甚至对其百般诬陷、打压?哪怕证明这是骗人的把戏也好啊,然后公布于众,以正视听!

 
 
 
又一个医生心脏病猝死给我们什么启示?
 
 

导读:就在昨天,福建邵武市某医院一名年轻的外科男医生猝死,年仅25岁!

越来越多医生死于心脏病。医生自己有病尚不能自救,如何救人?这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赶紧用拍打拉筋自救。对于医生我们只好呼吁:赶紧拍打拉筋吧!多说无益,我直接列出大量心脏病案例供大家参考: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73471910_12_1.html

 

文:大鹏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5月15日傍晚时分,福建某医院一名外科男医生,下班后在市内某篮球场打篮球,

 

运动后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并出现了心脏骤停的情况,随即被送往医院。

 

 

遗憾的是,全院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了6小时后,依然无法挽回他年轻的生命。

 

 

 

 

 

 

消息传来,《医学界》编辑第一时间联系了该医生所在的医院,院方确认消息属实。

 

据了解,该男子今年25岁,是该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医生,已经在医院工作了两年,

 

刚刚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据他的同事介绍,他今年刚刚结婚,妻子目前已经怀孕3个月。

 

截止到目前,该名医生的死因尚不明确,不过据其同事透露,排除了原来可能的基础病外,

 

可能是由于工作太累压力太大、生活作息不规律所致。

 

 

 

一条年轻的生命,他曾经多么积极努力的工作,任劳任怨、救死扶伤、通宵达旦、不计回报。”跟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在朋友圈表达了自己的伤感,“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忘记,身边离去的同事,留下了他的父母、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

 

 

 

近年来,类似悲剧屡见报端,医生猝死的现象也越来越走向低龄化甚至年轻化,医务人员过劳问题也一次次被推到了社会舆论面前。

 

2015版《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指出,52.72%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32.69%的医师在60小时以上,远远超过劳动法规定的“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在参与调查的三级医院医师中,

 

高达91.81%的医师需要加班工作。

 

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心理压力大等种种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医护人员猝死。拒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发生多例医生猝死事件:

 

 

4月21日下午5点40分,安徽一位名叫杜勇医生在家吃饭时接到单位电话,到医院做急诊手术,

 

过了20分钟后,家里人却收到这位年仅35岁的医生猝死的消息。

 

3月31日,扬州市宝应县西安丰镇卫生院内,一名医生正在询问患者的病情时,

 

突然趴在桌上猝死。

……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人间!

 

 

 

 

又一位精英突然辞世,死因是什么!

 

本文转自“带刺的玫瑰”。新闻和原理来自原文,“如何处理”来自医行天下。

 

原文标题是:又一位不差钱的突然辞世,死因居然是:颈椎病!

 

但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是因为颈椎病么?其实还是心脏病!

 

但大部分心脏病在医院查不出,因为医生都是用仪器检测,而非用拍打拉筋!

 

银监会非银部主任李建华23日早上心梗发作辞世,年仅49岁,令人扼腕叹息。

 

李建华的离世又是一出悲剧,据银监会给大家的提示:李主任表面看是心梗,而实际上是颈椎病所致。原因有两点:首先李主任本身颈椎就不好,当晚又加班至凌晨,而且一个姿势很久导致颈部僵硬;其次当他入睡后依然维持了一个错误姿势:侧睡加头低,导致颈部肌肉收紧,刺激了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冠状动脉平滑肌痉挛,心肌缺血,心梗而死。奉劝颈椎不好的朋友千万要当心,不要耽误自己。

 

在这里提醒你,一定要关注自身的颈椎健康。颈椎摸上去很硬、很凉,而且一转就会嘎巴嘎巴响,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身体的气血供应不上,骨头在干磨!

 

脖子为什么一转就响?

 

大家注意一个现象,小孩子身体是软软的,绝对不会出现脖子响的问题。而现在,很多人一活动身体,就会出现关节响的情况,包括肩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等,就是我们身体的气血供应不上,导致我们身体在变硬,关节在处于缺血状态下的干磨。

 

椎间盘的主要作用是缓冲

 

我们脊椎的骨头和骨头之间,都有椎间盘。椎间盘里面80%都是水,越是年轻里面的水份含量就越高。等人老了,水分丢失了,椎间盘就收缩了,所以,人老了,身体就抽抽了,就是这个道理。而这里说的水份,也就是血液。

 

比如我们跳起来打球落下的时候,地会对人体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如果没有这个椎间盘,就成了骨头之间冲撞了,硬碰硬会出现什么情况大家可想而知。另外,我们身体在弯曲的时候,椎间盘的作用也是保护我们的骨头在运动的时候不会受损。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难理解脖子为什么一转,里面的骨头就会嘎巴响了。气血双亏的身体相当于车轴里没了油,很多人骑过自行车,知道如果车轴里缺油了,会感觉怎样?一定是骑着费劲,一定会感觉里面的滚珠转动不灵活且有响动,有点类似我们的脖子响。只不过,自行车轴转动靠的是油,而我们骨头之间的转动靠的是血液罢了。当我们血气双亏的时候,我们的骨关节之间的椎间盘,没有充足的气血供应,会形成干磨的情况,响动也就自然产生了。

 

 

 

从厦门到台北的空中自救

 

 

这是刚刚收到的一个心脏病自救案例。如果飞机起飞就心慌,甚至不得不吃救心丸(自带救心丸说明早知道自己有心脏病),说明心脏病很严重,随时会出危险!问题是如何治好?谁听说过吃救心丸治好心脏病吗?当然不可能!作者拍了内关、手背,化险为夷!手背拍出血功不可没!但是这显然还不彻底。有心脏病的人说明五脏都有病,因此一定要拍通用部位,这样五脏六腑经络都在打通,然后拍整个四肢。比如她还可拍肘窝、腋窝。当然冬天不方便,但回家后应立刻开始,一定要用拉筋凳拉筋,再地毯式轰炸全身!

 
       萧老师,您好。是来说声谢谢!6号从厦门去台湾的飞机上,起飞时感觉心慌厉害,顺手第一次含了二颗救心丸,但是还是心慌,我缓过神来,拍打内关,就这样坚持拍到台北。在台北几天里一直坚持拍打手关节,手背,拍打到出血,手背肿的像馒头。原本想改变交通方式,但春节期间无法改变,心里一直纠结飞回去心慌怎么办,无奈10号从台北飞厦门,我从上飞机前就一直拍打内关,越疼的地方越用力拍打,在飞机上平稳过渡,没有出现心慌。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拍不停,到达目的地时发现手关节部位肿着,到现在还红肿的,但是人还是没有什么不适。

   你的拍打拉筋法让我从飞机上过身体关,那种感觉只有自己内心才能感受到。想想还是要告诉你,我一定会坚持拍打拉筋的。

   大非猫 2016-2-1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