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三篇

来源: YMCK1025 2016-10-09 05:55:3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6610 bytes)

1)

刘清泉: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刘清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兼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卫生计生委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急诊质控中心组长。长期从事中医急诊一线临床工作,多次参与SARS、甲流、登革热、禽流感等救治与指导工作。

  急症是中医真正的优势

  中医在急诊中的作用不大,救急主要靠西医,中医的优势在慢性病。西医界这么认为,中医界抱有此想法的也大有人在。对此观点,中医急诊出身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说:“这种认识虽比较普遍,但有失偏颇,并且是非常片面和表浅的”,“如果真正深入ICU,真正参与SARS、甲流和登革热等烈性流行病的救治,就会发现,如果没有中医药的介入,那简直不敢想象,将多死多少人,将有多少危重病人一直陷于危重的状态而不能逆转!”

 

  刘清泉说,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休克后胃肠功能不全,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鼻饲中药、中药灌肠、艾灸、针刺等,效果很不错,有些都出乎意料。那些曾认为中医是瞎掺和的西医危重病专家,看到这些中医药介入的效果也都点头称赞。再如危重患者往往涉及多脏器功能不全,如重症感染,可能休克、合并肾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这时不只是抗感染、利尿那么简单,要考虑整体情况、病理生理改变,从而选择对患者最有利的治疗。

 

这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模式,且整体改善危重病人的体质和抗病能力是中医的强项。中医的思路很符合急危重症救治的特点——治疗不是必须把邪气赶走,而是把表里内外、气血阴阳、脏腑经络之间关系协调好,达到“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刘清泉指出,人们之所以觉得中医在急诊中作用不大,是因为上世纪以来西医急救技术比较突出,但中医在这一领域也绝不是或有或无,只是由于多种原因,中医药介入急诊的程度不如以前,从事中医急危重症研究的人减少很多。

 

  “我个人认为,中医治疗急症的效果不亚于慢性病,中医真正的优势不在于慢性病,而在于急症”。中医治慢性病也好,治危急重症也好,都是要辨证精准,而急诊更考验医生的果敢,难度大,但并不能就说效果不大。刘清泉告诉记者,10多年前,曾治疗一个濒临死亡的80岁老太太,她当时心跳已十分微弱,似有似无,用红参急煎,掰开老人的嘴巴将药灌服下去,大概三五分钟的时间,老人的脸色转过来了,眼皮动了一下,脉搏逐渐有力。大剂量的人参、附子,用对了,确有良效。“这件事情众人都感到吃惊,也使我重新认识中医药的力量。”

  

 

中医重大突破都与急危重症密切相关

  历史上,中医学术几次大的飞跃和发展最为繁荣的几个阶段,都与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症密切相关。大家都知道《伤寒论》和六经辨证的重要意义。《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伤寒论》所治疾病多是急危重症,促成了张仲景首次提出六经辨证的思路。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的是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此书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急危重症的用药、处理方法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是非常有效的。

 

金元时期,中医的发展空前繁荣,但最为突出的还是对于危重病的治疗。李东垣和补土学派的产生,也是因为当时爆发了严重的胃肠流行病(土疫)。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飞跃是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兴起。温病当然也属于急危重症的范畴。可以这样认为,从六经辨证的形成到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的发展,再到温病学派中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学说的创立,任何一种对于中医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辨证方法的确立,都是根源于急危重症的治疗。

 

  近百年,尤其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整个中医的发展并不是很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疗效甚至在退化。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的研究对象搞错了,重点放在了慢性病的治疗上,忽略了中医真正的优势——急危重症。

 

  好在近年来,国家很重视中医急诊的发展,在学科建设、组织机构、教材、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有识之士已把研究转移到急危重症上来。

 

  现今中医在急诊领域仍有重要地位

  随着抗生素和急救技术、仪器的出现,使西医急救能快速且立竿见影,这确实是事实,也是大家觉得中医急救落后的原因。事实上,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虽明显下降,但临床出现了大量的耐药菌株,尤其是一些重症感染用抗生素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耐药等情况,西医暂无解决办法,这正是中医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们发现,通过中医药的介入,二重感染和不良反应等问题能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对耐药菌群也有一定影响。中医对于出血类疾病,尤其是中等量出血具有优势,特别是溃疡类、肿瘤晚期的出血,通过中医治疗可很快止血,而西医就缺少卓有成效的方法。

 

  另外,重症哮喘、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慢性呼吸衰喝急性发作,中医也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呼吸衰竭首先考虑上呼吸机,但上机后会出现脱机困难、感染及营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机械通气不能解决的,病人可能因这些问题使机械通气失败而死亡。对此,正确使用中医药,采取补中益气类中药,可减少上机的比例、缩短上机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如通腑泻下治疗急腹症,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的治疗中,中医都有确切的疗效。可见中医在急症治疗的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地位和确切疗效。

 

  中医急诊弱化有多种原因

  现今,中医急诊弱化的现象有多种原因。如历史上分科不细,很多中医都有机会接触急危重症患者,积累了很多经验,过去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比较普遍,很多名医都有起死回生的病例。但现在分科太细,影响中医急诊的发展。

  再如责任的问题,一个心衰的患者单用西医抢救没有成功,大家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单用中药,没有采用西医的方法,病人死了,恐怕要担很大的责任,尤其是现在这样的医患关系背景下。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中药的使用,还有中药药效的观察研究。还有一些急救中成药如丹参注射液等,被一些西医医生使用,当然是没有辨证使用,疗效自然就很难保证,有人就会认为是这个药不好,实际上是没有用对,没有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用药而已。还有个别中医大夫看到肺炎就加清热中药,看到冠心病就加活血化瘀中药……这种现象根本问题还是没有真正掌握中医思辨能力,只是低层次的模仿而已。

  此外,就是中医急诊确实很考验医生的功力,生死有时候就一瞬间,用药对与不对,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急诊中医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要掌握西医的急救技术,还有中医的基本功,无论多么危急,无论多么复杂,都要坚守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及辨证体系,这是中医的灵魂,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

 

刘清泉说,相继邀请一些名老中医参与中医急诊的会诊、定期查房、指导等,就是要加强急诊治疗中的纯正中医成分。中医自己要增强自信,如果用中医思维诊治患者时有畏惧心理,不敢大胆用中医药,这样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中医诊治能力提升缓慢。而要改善这种局面不仅需年轻中医不断的自身学习,还需中医教育、继续教育的改革。相信中医在急危重症的优势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2016-08-15 中国中医药报

 

 

2)

砖缝”关系看中西医未来发展

 

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刘红宁

 

人体像一堵墙,现代医学认识这堵墙是从认识砖开始:砖的形状、性质、数量、功能、材料。认识砖的方法是将砖拆离墙体研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医学将砖越拆越小。

 

当人体发生疾病,现代医学从砖开始寻找病因:是哪块砖坏了?是怎么坏的?再根据病因确定治疗方案;杀灭、补充、修复(激活、抑制)、拆除、替换。

中医认识这堵墙有两个阶段:东汉之前,中医不仅认识到墙是由砖组成,代表人物是华佗,还认识到墙上有缝,代表人物张仲景。这个阶段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砖缝并进。砖可从墙上拆下,拆成一块一块研究认识,缝却无法拆成一段一段研究认识,更不可能拆离墙体研究,缝一离开墙,就不存在了。相对于砖的稳定,缝经常处在变化之中。这就是中医重复性差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医整体性的认识基础。

 

东汉之后,曹操杀华佗,不仅是杀了一个名医,更关键的是扼杀了中医认识人体很重要的途径——解剖。从此,中医对砖的认识渐淡,没有新进展。注意力都转到认识缝的方面,使得中医形成了与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对“缝”的认识逐渐深入,包括对阴阳关系、五行关系、气血津液关系、脏腑关系、经络关系、人与时间、空间关系等的研究。人体发生疾病,可能是砖出了问题,也可能是缝出了问题,还可能是砖缝都出问题。砖出问题一般现代医学的效果较好,缝出问题一般中医效果较好,砖缝都出问题中西医结合效果好或中医效果好。而且人体疾病往往是从缝出问题开始。

学科进步是从学科分类开始的,中医的分类由于加了病机,

对疾病的认识就多了一个角度。西医治病直指靶点,中医治病系统调节。

在中西医与现代科技关系上,西医站在现代科技的肩膀上,

现代科技的进步给医学不断提供新的诊断设备,发展新的治疗手段。

中医还保持自己独特的核心理论,现代科技的进步没有融入到中医之中,影响了中医发展步伐。

未来医学是还原、分析医学与整体医学的融合医学,是静态医学与动态医学的融合医学,

也是科技实证医学与逻辑判断医学的融合医学。

 
 
3)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建言反思“无效的医疗”
 

很多药不是该吃的,却在吃;很多治疗是不需要的,却在做;很多手术会使病人更痛苦,却也在做。

———黄洁夫

  

  昨天,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联组讨论,会议召集人、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总结陈述的开始,拿出一本德国作者尤格·布莱克的畅销书《无效的医疗》,希望在座的委员都能好好看看这本书,反思目前在我国公立医院中同样存在的“无效的医疗”。

  如今仍定期出诊做手术

  “这是现在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黄洁夫说,在美国,40%的医疗是无效的;

在我国,这种现象也已经非常突出,

“很多药不是该吃的,却在吃;很多治疗是不需要的,却在做;很多手术会使病人更痛苦,却也在做”。

  比起卫生部副部长这个称呼,64岁的黄洁夫,更愿意说自己是一名肝胆外科医生,

他至今仍坚持在自己的另外一个工作地点———协和医院定期看病人,做手术。

在两会中,谈起医改,他总是要用自己在医院里实际看到的事情举例子。

  临床医生应合理诊疗
 

 


  “我是肝胆外科的,在临床上,很多小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上的血管瘤对人是无害的,

70%的胆囊结石是无症状的,医学上称为‘安静的石头’,并不影响健康,

但是现在只要进了医院,一般都要你去做手术”。

  黄洁夫直言,现在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把医改看成经济问题,希望政府多投入,但是,国家投再多钱,如果临床医生那里没有合理的诊疗行为,还是解决不了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问题。
 

  黄洁夫用这样一句话结束了关于“无效医疗”的反思,
“医改要怎么改?要靠(我们)真抓实干,不能靠忽悠”。 (本文来源:新京报 

所有跟帖: 

北大医院院长演讲震撼全场:医疗如何回归本原? -YMCK1025- 给 YMCK1025 发送悄悄话 (20616 bytes) () 10/09/2016 postreply 05:56:52

感觉这个讲得好 -dudaan- 给 dudaan 发送悄悄话 dudaa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0/09/2016 postreply 06:17:27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