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一位哈佛神经科学博士生谈及科学界的预设立场套数据的现象,他说:就是最高级的专业杂志,80%的文章也不完全符合科学精神,人... - 薛成 - ♂
(78 bytes) (37 reads) 10/01/2014 20:58:32
(2)
我部分赞同老薛引用的这个观点:跟朋友讨论起当今科学界的三甲杂志:NatureCellScience文章时,80-90%的文章日后会被证“伪”,不是说其结果是捏造出来的,而是其解释会被证明是错误,或至少是片面的。
究其原因,我的个人观点是:
1. 鼓励革命性观点的发表。
这些杂志,尤其是NatureScience两家(Cell还好些),追求的是“革命性”的观点。只要idea有影响科学界思维的可能,即使论据不是非常充分严谨,也可能会发出来,其目的是鼓励科学界突破传统的创新思维。而这些ideas越是具有革命性,其最终出错/片面,沦为垃圾的可能性越大。
2. 科学界的竞争压力。
最初探讨科学的多是闲来无事的僧侣富豪,或者国家诸侯御养的食客,所没有生存压力,只是为了爱好而钻研。
但是现在科研是一个“产业”,虽然大多数人是因为对其热爱而走上这条不归路,但是当科研“业绩”与生存挂钩后,必然导致人们的急功近利。虽然这并不一定导致科学上的弄虚作假(我觉得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属少数),但是确实存在为了抢先发表文章,在一定程度上选择数据,“曲解”数据的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并不罕见。
3. 人类对于知识认知的局限性。
举个例子:就好像益生菌童鞋提到的现代科学界对于脂肪类食物认识的转变。
最初确实发现血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并发现饮食结构中的脂肪成分与血胆固醇水平的相关性。
但现在随着新的研究证据逐渐浮出水面,科学界对饮食脂肪做出了新的评估:脂肪不再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凶,而是若干帮凶之一。至于这个观点是否还会改变,还需拭目以待。
侃侃美国“上流”杂志论文的垃圾性。
所有跟帖:
•
真正伪造数据的可能不多,但选择数据,报喜不报忧不是个别现象。
-viewfinder-
♀
(725 bytes)
()
10/02/2014 postreply
18:38:48
•
都说中国人弄虚作假的多。其实印度MD比老中MD的造假数据多。而且混得比老中好。
-御用文人-
♀
(0 bytes)
()
10/03/2014 postreply
08:3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