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是经典语言,特有的的古字,是中医特定的系统语言,出于伤寒论。只有把它回放于系统才有意义。

来源: 大江川 2014-01-27 16:20:4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548 bytes)
而症,是后来出现的字符,被西医所用,其意涵迥异。
证,是疾病的样子,即病象。
证,用来表达病象,也无非:1病人自己的主观病态感觉,难以观测到,如头痛,如腰痛,如心悸。。。之类。2病人身体可能观测到的客观病态。如鼻出血,如肝脾肿大,如水肿与黄疸。。。
证,作为病象,也是用来与脉象相对而存在的,因此,证,不含脉,证与脉,都可能是病象,但是,证不含脉。
脉象,对中医学系统语言而言,是生命存在的表达,所谓决死生,古时没有心电图。。。以脉判定病人的生死。脉象,也可能是病象的表达,但是,脉象是具有强烈的客观特性,可以被检测,并加以区分,这就是脉诊。
中医学即高度关注病人的主观感觉,即病痛与微细的不良感觉,也高度关注病人的客观病态表现,而脉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在素问,在伤寒论中,高度重视病脉,伤寒论论病,将脉放在证之前,比如,辩太阳病脉证并治。。。
证,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1组多个,比如,腰痛就是1个证,而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有头痛,项强,恶寒。。。多个证。
再说说症。
症,就是病症,或症状,而症状,是西医的术语,即西医学的特定的系统语言。
症状,是病人的主观感觉,难测知。
体征,是观存在的病态,可测知,可观测。
症状与体征,共同被称为临床表现。而所有的现代化检测,都是对体征的观测之延伸。
科学,或所有医学,至今难以将病态的感觉诉诸于量化,诉诸于客观化检测。。。最著名的病态感觉是疼痛。
医学无法对疼痛以工具进行检测,再精确量化之。
这是,中西医学常有争论的某种原因。
当然,争论还原于系统语言被混用。
两种不同的系统语言被混用,必将使思维的逻辑混乱,则最终会摧毁系统,我常常看到此种医师,或此种争执——系统与系统语言的特殊性质。

所有跟帖: 

中医讲求辩证论治,这应当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1.更是中医临床学的精髓,因为,千人千面, -大江川- 给 大江川 发送悄悄话 大江川 的博客首页 (1397 bytes) () 01/27/2014 postreply 17:32:29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