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6分钟的艺术:用音乐伴随通往内心平静的旅程

来源: 苹果谷 2024-01-29 15:04:4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688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苹果谷 ] 在 2024-01-29 19:45:11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在您繁忙的一天中,能不能抽出短短6分钟,冥想来解除压力呢?

现代社会中,几乎人人都有压力产生的焦虑:孩子们面临着升学考试的烦恼,刚毕业的年轻人正在承受着找工作的负担,中年人更是需要应付养家,加班,投资,生意,和失业等各种问题。老年人常会患各种疾病。如果压力不可避免,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化解压力、保持良好情绪就成为了取胜关键。如果压力让您焦虑、紧张和担忧,冥想就是您最好的伙伴。

冥想 (英文 Meditation )是千年来追求宁静与自我认知的基石。源自中外古老的传统,它为我们提供了通往更平和心灵和更健康身体的大门。冥想有多种形式,除各种不同的冥想,如引导式冥想,正念减压法冥想,曼特拉冥想,和超然冥想外,我们熟知的气功,太极,和瑜伽也都是冥想的一种。冥想就是降低知性和理性的大脑皮质兴奋点,而使自律神经和潜在意识呈现活跃状态,从而达到忘我之境

专心倾听轻松的音乐如爵士乐或Bossa Nova (葡萄牙语 新趋势)是最好的冥想开始方式。

 

在这篇指南中,我们将探索如何准备冥想,正确的身体姿势,呼吸技巧,以及如何集中您的思维。此外,我们还将深入了解冥想的历史、其益处、适宜的音乐,以及推荐的每次冥想时长。

1. 冥想准备

  • 寻找安静空间: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不会被打扰。

  • 设定固定时间:一致性有助于培养冥想习惯。早晨或傍晚是理想的时间。

2. 身体姿势

  • 坐姿:在垫子或椅子上盘腿坐下。保持脊柱挺直,手轻轻放在腿上。

  • 放松姿态:确保身体放松但警觉。肩膀放松,颈部与脊柱对齐。

3. 呼吸技巧

  • 用鼻呼吸:闭嘴,舌尖轻抵上颚。下颚内收,使头部、颈部和脊椎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 轻柔呼吸:专注于自然呼吸。轻轻吸气和呼气,感受气息在身体内的流动。

  • 节奏性模式:尝试建立平稳、有节奏的呼吸模式。这有助于平静心灵。

4. 集中注意力

  • 专注于呼吸:专注于呼吸的感觉。这个练习有助于防止思维游荡。

  • 放下思想:当思绪出现时,轻轻地承认它们,并将注意力回归到呼吸。

5. 冥想的益处

  • 减少压力:定期冥想能减少压力和焦虑。

  • 提高集中力:它增强了集中和专注的能力。

  • 更好的健康:冥想与提高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有关。

6. 冥想的历史

  • 一般认为起源于古印度,冥想是包括佛教和印度教在内的许多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传播到世界各地。

7. 冥想与音乐艺术

  • 舒缓的声音:柔和的器乐或自然声音可以增强冥想体验。

  • 寂静至上:对极富有经验的冥想者,静默更佳,因为它允许与内在自我更深的连接。

8. 冥想时长

  • 从小处开始:开始时每天冥想6分钟,逐渐增加。

  • 持续性胜于时长:规律的短时冥想比不常的长时冥想更有益。

让我们现在开始!先试一下您是否能盘腿坐,上身挺直,让肌肉继续工作,并不会对脊柱造成前后压力,感觉整个人有往上延展的感觉,来增强腰部及腿部力量,缓解因久坐而产生的腰背疼痛。

 

 

 

 

 

 

 

 

 

 

 

 

 

 

 

 

以上任何一种盘腿坐姿都可以。当然也可以垂腿坐在椅子上,上身挺直 ,双手轻轻放在膝上。

 

冥想音乐视频让您集中注意力

刚开始学冥想时,最难之处是集中注意力。人的思想心猿意马,思想和心念难以安住一处, 如有烦心事那更是一直纠结在脑中。现在就是冥想音乐视频的用武之地了。这不是普通的轻松音乐视频, 而是专门用于一节冥想课的视频,长度一般是6分钟或是6的倍数如30分钟,音乐中在每一节冥想课刚开始时会出现雨声,鸟鸣声,或壁炉木材燃烧的噼啪声等自然声音,让您轻易掌握一节课的时间。您只要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视频中,自然而然地其他的思绪就没有了。这里介绍几个油管 (YouTube) 冥想音乐视频给您方便使用:

 

雨声每隔6分钟一次

 

鸟鸣声每隔6分钟一次

 

壁炉木材燃烧的噼啪声每隔6分钟一次

 

鸟鸣声每隔30分钟一次

 

冥想是通往自我发现和内心平静的美妙旅程。通过将这些实践纳入您的日常生活,您可以收获冥想所提供的诸多益处。记住,冥想是一项随着练习而提升的技能,所以要有耐心并保持一致性。

Image by irongroup from Pixabay

Image by Piyapong Saydaung from Pixabay

Image by OpenClipart-Vectors from Pixabay

Image by Bianca Van Dijk from Pixabay

Image by Engin Akyurt from Pixabay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