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坛人物】之三十七,红外梅

来源: 2013-11-07 06:04:55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摄坛人物】之三十七,红外梅

Nikon N90 胶片机
   Nikkor 50mm f/1.4
   Nikkor 28-70mm f/3.5
   Nikkor 70-200mm f/3.5

Nkon D800E
   Nikkor 28-300mm f/3.5-5.6
   Nikkor 14-24mm f/2
.8
   Nikkor 24-70mm f/2.8

Fujifilm x100s

 

我的第一张所谓作品,是在大学校园里拍摄的树的倒影(自己动手印的黑白片),当时在复旦校门口的橱窗里展出,但相机却是借来的。直到1992年,我才有了第一个自己的机子,那架老掉牙的Nikon N6006s"学生机",伴随了我很多年。那时我在波士顿一所大学工作,职工可以免费修课,我便从摄影101学起,每学期修一两门,午饭时间几乎都泡在暗房里。

这段半科班经历,我其实难以启齿,因为摄坛的人几乎个个自学成才,有些才拍了三、五年,其作品已相当成功和成熟,而我这么多年顿足不前,直觉无地自容。但能有机会在摄坛对自己的作品作个回顾,我不胜荣幸。尤其当我从散落二十多年的杂乱中终于理出一条线时,那由衷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我崇拜象Sebastiao Salgado这样肩负社会责任的摄影大师,他的作品不仅有一种令人过目不忘的视觉冲击力,且题材深刻,发人深省。在我所欣赏的风格中,《国家地理》的人景交融是我的最爱。刚学摄影时,我曾梦想当一名行万里路的《国家地理》女摄影师,后来忙于两个孩子和工作,不知不觉中这个梦离我愈加遥远,但《国家地理》的人文理念和故事传统对我在摄影上的追求还是深有影响。对于今后, 我希望能够突破瓶颈,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有个性,更富有内涵,讲更多更好的视觉故事。

今年是我的摄影丰收年,但愿这不仅仅是鸟枪换炮后的新鲜感。之前五年里因种种原因我没碰过相机。去年年底我重拾红外,但今春的徽卅之行才让我真正找回自己。我发现这么多年后摄影与我依然有缘,她帮助我走出人生低谷,伴随我人生旅途,让我借助她的视角去继续观察世界,捕捉最佳瞬间。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特地向摄坛所有的女摄影师们致敬!当工作、孩子、老人占据了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时,摄影作为业余爱好往往是件令人望而止步的奢侈品,能够坚持给自己留一份自由的空间,坚持摄影创作,真的很不容易!

 

为生活和感动摄影

红外梅,一个注定为摄影而激情的人!

从我心里冒出这样的话,自己都吃惊。这两个星期从陌生到"认识",到电话和信件的交流,到由衷地欣赏她的作品。她的人和摄影都充满了故事,真实的,对生活充满爱和激情的影像。摄影对于她已不仅仅是技术和爱好,而更多的是一种手段,用来记录她的生活和感动。

抛开华丽的赞美,因为不需要,她站在那儿了,她就是一道风景。我能做的就是把她所说的话节选并串联起来,加上当时的感慨和对话,及后来的评论,也许这是最好的方法,希望能真实地去诠释她的作品,及背后的故事。

-红外梅:"网名红外梅,是今年夏天当地的摄友们引我去文学城选的。 真正让我痴迷上摄影,是从拍红外开始的,那就叫红外梅吧。第一卷出来让我有说不出的兴奋,作品1冬柳就是其一。"

评:哈,够倔的,不仅是这句话,而是整个的选片和交流中,让我想起一个词"傲梅",她待人极为平易,但对摄影,执着中接着地气,这种傲和倔恰恰是艺术创作的最好的佐料和个性。

- 红外梅:"在摄影上我既不是风景专家也不是人文专家,拍的内容和尝试很杂,最多是个杂家,广而不精,没有专长。"

评:广而不精是谦虚了,用她自己的话讲,摄影是半科班出身,技术上非常扎实,从用光到构图构思都有很强的考量。器材用的也非常广,这点让我有些惊讶,很难想象,她纤细的身驱去驾驭Linhof 这样的大机子。也从作品和交流中了解到她用过的不同机型和胶片,让我自愧不如。但她不是器材党,她是在尝试,是在表达。作品4直与曲(Linhof),就是用大面积的黑块来突出中间那三分之一的景,非常大胆。

- 红外梅:"拍了这么多年,我自己都没有一条清晰的线路或专门的兴趣。你能不能也帮我梳理一下?

评:看了红外梅所有发表和即将发表的作品,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作品有一条线,贯穿了二十多年,那就是人文关怀和情感。"作品2是我女儿,二十年再回看,她是那么天真可爱,太珍贵了!"母爱溢于言表;"作品5翘首,一定要留着,她是我好友的女儿,我经常带她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出去玩, 这张成了十几年后的记忆!"朋友之爱也那么专注和长久,;"有时人是faceless 的,你无需知道他\她是谁,长什么样?表情如何?开心与否?他\她就是你身边的过客,或者我就是这世界微不足到的一个路人···我把相机放在悬梯的扶手上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地盲拍,最后选了作品3的效果···",这种敏感和创作思路让我回味许久;"土耳奇民族本来是热情奔放的,可在2002年的足球世界杯进入四强时,面对同时进入二强的德国队,身居如此严谨和相对排外的德国,土耳奇人的喜悦不能张扬,庆祝和微笑都变得那么的含蓄,我拍到了作品10",我不能不拍案叫绝,佩服摄影师的敏锐和细腻!原来这么一张"不算精品"的微机片子,却隐藏了这么多的情绪细节;"作品14是在巴西乡村,农民站在窗口,直直看着我和相机,这种特别的眼神太难见到了,只有在远离都市和现代文明地方才能捕捉到",这幅作品人物的眼神确实摄魂摄心,一下子抓住了我;"作品16,我和癌症患者及其参与者在明媚的晨光下一起走完全程,感觉生命真好!···"听到这里,唯有感动!

- 红外梅:"我摄影一般不是随意的,是有特定的project···回上海是想拍她的变化,已经改变的,正在变化的,和那些永远不变的···作品6是拍我的邻居,楼房弄堂,窗对着窗,多少年了,早晨起床,开窗浇花,带着永远不变的微笑,那天我让他等着,要给你拍个照,他就这样笑着答应了"。

评:这幅画面让我想起自己的父亲,那些不变的亲情、亲切的乡邻,和那些平凡的,带着微笑的生活!

- 红外梅:"作品18发表后,很多人给了我非常中肯的意见,我也知道片子可能有些缺点,但我非常喜欢当时的那份宁静,人景交触的情绪,我真心希望我就是那位幸福的女孩Alex!···"

评:摄影作为瞬间的艺术会是一种缺憾的美,尤其在人文拍摄,红外梅就是那么真实,她的片子有些不算精美和华丽,也能找到一些技术上的缺憾,可以这样拍,可以那样处理等等,但每个人的审美和选材都有不同。不过对于我们这些非职业的摄影师,完美是摄影的追求,但不是唯一。摄影的目的又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作品比先打动自己,让自己难忘更重要的吗?看了那么多可以取悦于观众的"大片",自已也经常拍些自认为有情调的糖水片,我该问自己,我在里面吗?我的感触又在哪里?

-红外梅:"那天挂完电话后我思如泉涌,当即开始写那篇构思已久却迟迟尚未落笔的<天石的故事>。因为这组作品时间跨度整整十五年,可以说是我的代表作,所以我必须让你了解,也许她能让你对我创作上的认真有所理解"。

评:本来对作品7,我表示疑问,为什么选它?为什么把父子两人分得这么开来拍?和你一样,相信多数人看了这集,都非常感动,被故事感染,也被红外梅的有心、真诚、执着所折服,这就是好的人文摄影的魅力!那天她在让我看天石一集的email 中写道:"我破天荒地这么快就向一个陌生人抖落内心深处的东西和想法。这样也好,不然象天石这一集我不知会拖到哪年哪月。"如此有责任的、感性的摄影人!谢谢你和大家分享经历!

总结评语:

红外梅:"开始选你(作评论)全凭直觉,想在摄坛找个似乎懂我、有人文情怀的陌生人来写,我这下是找对人了."之前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那个能理解她作品的人?能不能写出真实的她,写完我释然了,其实真的不在乎我或者别人去评说些什么,摄影是由作品来说话的。无需我总结,相信各位摄友和读者会对红外梅会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附- 当初从婺源的照片中认识了这位刚进摄坛的"新手",后来她一发不可收,每集都让我惊喜,真正地喜欢上她的作品。感谢红外梅对我的信任,让我在交流和写评时一次次地被作品和人所打动!望你坚持自己的摄影理念,给这个跌宕起伏而又平平淡淡的世界带来更多有内容的好片!

 

  人来茶香,2013年11月

 

 

摄影作品

(1) 冬柳 Winter Willow (Infrared, Boston Garden 1993)

初次拍红外,自此结良缘。

 

 

(2) 天真烂漫 My Daughter (Boston 1992)

这是我初学摄影时的早期作品,女儿是我那些年最好的毛豆。对我来说,家人及亲朋好友是近水楼台。

 

 

(3) 面目不清 Faceless Down the Escalator (Boston 1993)

找不出Faceless的恰当中文。现代商场作为购物天堂,聚焦在物,因而人在那里便隐去了自己的真面目。

 

 

(4) 直与曲 City Scape from a Garage (4x5 Tmax on Linhof, Boston 1994)

波士顿的6年里,我每天上下班经过这里。在胶片年代,只有这种大幅view camera才能将建筑物拍得如此笔直。

 

 

(5) 翘首 Ellie at Antelope Island (Salt Lake 1997)

好友的女儿那时才2岁,我很喜欢她, 看着她长大。

 

 

(6) 隔窗相望 My Old Neighbor Mr. Li (Shanghai 1998)

这位便是为我徽州系列题字的李家庠老师,今年86岁。我从小到大就这样每天和他隔窗相望。

 

 

(7) 篆刻名家蔡天石和他的父亲 Seal Artist and His Dad (Shanghai 1998)

天石从十三岁起用父亲给他的刻刀和石章学习篆刻。而他出生只有一条左臂和一小截右上臂,双腿皆无。三岁那年父亲被迫去劳改农场,十几年中只能以书信传递父爱。拍摄时,我试图以两人的距离和中间的牌匾,来体现这对父子之间的特殊关系。
选自《天石的故事》

 

 

(8) 一切就续 Before the Winter Olympics Closing Ceremony (Kodak film, Salt Lake City 2002)

2002年的冬奥会在盐湖城举行,我有幸与所在单位犹他大学签了兼职合同,为学校摄影两周,晚上还在主体育场做义工。

 

 

(9) 乌云顿开 Prague After Storm(Fuji Velvia, Prague 2002)

抵达布拉格那天阴沉沉,雨茫茫。 傍晚时分在查尔斯大桥漫步时, 突然乌云顿开,夕阳满地。

 

 

(10) 慕尼黑: 按奈不住的喜悦 Turkish Team Made Top 4 of World Cup (Olympus C4040, Germany 2002)

德国的土耳其人终于有了扬眉吐气的一天, 但这里毕竟还是德国(摄自我第一架数字微机)。

 

 

(11) 温謦一幕 A Deer/Dear Moment (my son in Nara, Japan 2005)

奈良的鹿与人和平共处,亲密无间。你若喂它,它还会向你鞠躬。儿子想去摸她,她优雅地抬起头来对话。

 

 

(12) 一线希望 Antelope Canyon (Arizona, 2006)

当时非常暗,我用了整整15分钟的曝光,将肉眼几乎看不清的细细一线光捕捉下来。

 

 

(13) 纳西阿妈 Naxi Woman in 独客宗 (Shangri-La 2007)

独客宗是当年茶马故道一大绎站,那里民风极为纯朴。选自《香格里拉: 人间天堂的男女老少》

 

 

(14) 小店窗口 Store Owner in Rural Sao Pedro (Brazil 2008)

尽管巴西农村人很热情,我和他们终因言语不通而无法交流,只能靠眼神和手势, 这张是意会的一个典型例子。

 

 

(15) 月亮弯晨曦 Morning Fog in Moon Bay (Wuyuan 2013)

月亮弯是婺源的一大景点,虽因大雾没拍到日出,我终于在等待了一小时后拍到她披着薄纱的朦胧美。
选自《婺源春意》

 

 

(16) 生命的步伐 Sprint for Life Fund Raising for Ovarian Cancer (Houston 2013)

为支持好友抗癌三年,那天一大早我陪她去参加年度幕捐,在温暖的逆光下抓拍到这感人一幕。选自《跨步人生》

 

 

(17) 勒头带-吊眉 Peking Opera Make-up (Houston 2013)

我因外出而无法观看和拍摄好友首演《霸王别姬》,便在她试妆那天用室内自然光拍了一组《京剧化妆》

 

 

(18) 幸运的工作 Ranger at Lake Crecent (Olympic National Park 2013)

羡慕Alex有一份每天和大自然对话的工作。我把这张寄给她后,她告诉我很是喜欢,已放上她Facebook封面。
选自《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19) 凝重 Wailea Beach After Sunset (Maui 2013)

初试14-24mm F2.8。我较少带脚架拍纯风景,因今年之前都是举家旅游。选自《日出日落夏威夷》

 

 

(20) 青春舞姿 Dance Showcase (photo montage, Houston 2013)

最近尝试拍舞蹈,用快门去捕捉肢体在律动中的情感。选自《台上台下》

 

 

附:    
【摄坛人物】之一
【摄坛人物】之二
【摄坛人物】之三
【摄坛人物】之四
【摄坛人物】之五
【摄坛人物】之六
【摄坛人物】之七
【摄坛人物】之八
【摄坛人物】之九
【摄坛人物】之十
【摄坛人物】之十一
【摄坛人物】之十二
【摄坛人物】之十三
【摄坛人物】之十四
【摄坛人物】之十五
【摄坛人物】之十六
【摄坛人物】之十七
【摄坛人物】之十八
【摄坛人物】之十九
【摄坛人物】之二十
【摄坛人物】之二十一
【摄坛人物】之二十二
【摄坛人物】之二十三
【摄坛人物】之二十四
【摄坛人物】之二十五
【摄坛人物】之二十六
【摄坛人物】之二十七
【摄坛人物】之二十八
【摄坛人物】之二十九
【摄坛人物】之三十
【摄坛人物】之三十一
【摄坛人物】之三十二
【摄坛人物】之三十三
【摄坛人物】之三十四
【摄坛人物】之三十五
【摄坛人物】之三十六
【摄坛人物】之三十七
红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