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坛人物】之三十一,暗香透过了时光

来源: 2013-08-29 06:09:22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摄坛人物】之三十一,暗香透过了时光

Nikon D700
Nikkor 24-70mm f/2.8
Nikkor 70-200mm f/2.8
Nokton 58mm f/1.4
Carl Zeiss 85mm f/1.4
Nikon 105mm f/2.8
Nikkor 35mm f/1.4G
Fujifilm X100
Iphone 3/3s/4/4s/5

 

按照我的方式,记录我的世界

摄影是我喜欢的事,我喜欢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做,幸运我不是纪实记者,也不是人民艺术家,所以摄影对我来说是一件完全轻松的事。我还喜欢看所有好看的东西,听好听的声音,吃好吃的食物。我一直以为所有的这些经历体验都会互相影响-都是隐藏在照片背后的东西。

拍得最多的是手机照片,尤其是最近几年,相机和镜头都躺在箱子里睡大觉,这点我要检讨,我应该用更丰富的手段来表达想法,我一直激励自己,等有了时间,要去报名学摄影课程,成为一个真正的摄影人!

其实自己也搞不懂,风格是什么?风格是一成不变的么?也许过段时间我就不喜欢手机片了,我明天会喜欢拍什么?谁知道呢。风格是会变,一个人对美的感觉是不会变的。

记录生活是我拍照片的初衷,我把自己拍的每组照片,不管多烂的,都按照时间地点归档。每当打开一组照片,总能唤起一些记忆中的东西,有时甚至是照片被记录下来的那一刻的光线和空气的味道。

希望有一天我能背着相机走遍全世界,去非洲,去南美,再去西双版纳……告诉别人我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模样的。

 

 

摄影还可以有这样一种拍摄方法,不讨巧,不跟风,就是记录自己眼皮底下那些事儿,可以拍得非常亲密,私人。暗香就是这样一位摄影人。

不久前有一位摄影友人被国内一家摄影杂志约稿,提交作品后,编辑抱怨说片子拍得太私人了,没法用。我很熟悉这位友人的作品,其实拍摄的主体并不是很私人,但是他的摄影主题和摄影语言的确是非常独特,优秀。不清楚那国内的编辑具体是在抱怨什么,这位摄友的幼小心灵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作品的私人化是失败吗?爱默生言,私人的才是大众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普世的内容与表现手法,无疑可以得到众多的认可,然而赞誉往往是泛泛的,随风而去的。不会有人去拉摄影师的手,激动地说,姐,在你这儿我看见老北京时代那样的酸奶瓶子了!

不知是什么原因,在杂志约稿的后续故事里出现了转机。主编提出摄影杂志要改革,采纳了摄友的作品,并表示将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

以上是我曾经准备好的一些文字。但是一觉醒来,揉揉眼睛再看,怎么好像暗香提交的人物系列作品全换了?酸奶瓶子哪去了?等等,在这些作品里,我看到了暗香摄影的另一维空间,在这里暗香大胆地运用线条,色块,甚至是用抽象的手法构建作品,令人赏心悦目。之所以说大胆,是因为在这类作品里很少有灰色地带,要么是成功,要么是失败。如果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那么就只能用暗香的灵气来解释了。

 

  吴聚,2013年4月

 

 

摄影作品

(1) 咖啡,在上海

 

 

(2) 高楼上的餐桌,在深圳

 

 

(3) 城市,在北京

 

 

(4) 雪,家附近

 

 

(5) 雪,家附近

 

 

(6) 道路,家附近

 

 

(7) 公司墙上的提琴

 

 

(8) 树和它们的影子,在东京

 

 

(9) 天空树和飞鸟,在东京

 

 

(10) 学校的操场,东京

 

 

(11) 车窗

 

 

(12) 海边的房子,在伊豆

 

 

(13) 海滨行人, 在key west

 

 

(14) 浪漫自行车,在key west

 

 

(15) 粉红,在静冈

 

附:    
【摄坛人物】之一
【摄坛人物】之二
【摄坛人物】之三
【摄坛人物】之四
【摄坛人物】之五
【摄坛人物】之六
【摄坛人物】之七
【摄坛人物】之八
【摄坛人物】之九
【摄坛人物】之十
【摄坛人物】之十一
【摄坛人物】之十二
【摄坛人物】之十三
【摄坛人物】之十四
【摄坛人物】之十五
【摄坛人物】之十六
【摄坛人物】之十七
【摄坛人物】之十八
【摄坛人物】之十九
【摄坛人物】之二十
【摄坛人物】之二十一
【摄坛人物】之二十二
【摄坛人物】之二十三
【摄坛人物】之二十四
【摄坛人物】之二十五
【摄坛人物】之二十六
【摄坛人物】之二十七
【摄坛人物】之二十八
【摄坛人物】之二十九
【摄坛人物】之三十
【摄坛人物】之三十一
暗香透过了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