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R田渊栋的采访有感, AI下的人才自我发展

刚刚看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aUQNx59vA&t=9s

以前市场人才需求的周期比较长,一个周期可以十年二十年,从市场缺失,大学专业培训,人才毕业满足市场需求是有足够时间的。而如今Ai带来的高效变化太快太大,如果你为了迎合市场去学某个技能,市场可能不会等你,AI可能学的比你更快更好。也就是跟风跟不过AI。不如专注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地方,注重于解决某个问题的来好,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等待市场发现。从他自己在Meta入职到离职,对scientist的要求从research到engineering, 其实上工业界对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两种兼顾。也说到杨丽坤实际上在Meta坐了多年的板凳,一下子拿了图灵奖就火了。研究者从古至今,都需要有一定的锚点,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我喜欢他对Research 这个词的新定义,Re-Search,再寻找。

以上原版,下面是GPT润色的。 呵呵呵

===

刚刚看完这段影片后,我感触很深。
过去,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着相对稳定而漫长的周期——一个完整的周期往往可以持续十年甚至二十年。从市场出现缺口,到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再到第一批毕业生进入职场,时间足够让人慢慢适应。

但在AI时代,这个节奏被彻底打破。
AI带来的变化又快又大,当你为了迎合市场去学习某项技能时,市场可能已经转向,而AI也许比你学得更快、更好。
换句话说,“跟风”已经跟不过AI了。

既然如此,不如回到更本质的问题:
去专注于自己真正喜欢、擅长、并且好奇的领域,专注于解决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当你沉浸在探索中、不断提问、不断尝试,总有一天市场会发现你。

视频中提到,Meta 对 scientist 的要求,从单纯的 research 转向了 research + engineering 的结合。这说明时代对科研人员的期待也在改变:
研究不仅是提出新想法,更要能落地、能实现。科学与工程的边界,正逐渐模糊。

他还提到一个我特别喜欢的观点:
Research,其实是 Re-search——再寻找。
研究的本质不是一次性创造,而是一种持续的探索,是在旧问题中重新寻找新的理解。

从他自己在 Meta 的经历,到杨立昆(Yann LeCun)多年“坐板凳”的故事,都印证了这一点。真正的研究者从不急于“出圈”,他们在不断地“re-search”,在等待那个属于他们的时刻。

在AI的时代,我们也许不必害怕被取代。
因为AI能学习,却还不会“寻找”。
而“寻找”的勇气与好奇,才是人类最独特的能力。

所有跟帖: 

感谢分享。美联储的barr刚在不久前一个演讲里说AI正在改变整个的经济形态,从而影响就业 -niuniuxin2006- 给 niuniuxin2006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6:43:29

谨慎乐观。目前看到能有实际价值的,还是customer service bot 和编程工具。目前穷尽法的深度学习,早晚会 -加州lalin- 给 加州lalin 发送悄悄话 加州lalin 的博客首页 (24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6:50:01

现在的裁员,还是为上马Ai做资金筹备。大家都在杠头上了。。。 -加州lalin- 给 加州lalin 发送悄悄话 加州lal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6:51:00

田的谈话似乎暗示AI读博周期太长,读的时候挑的风头课题到毕业时可能早就风光不再 -whaled- 给 whale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7:12:58

这倒是为本科或硕士毕业就到硅谷大厂或startup的小中们提供了合理性的支持 -whaled- 给 whale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7:15:17

我觉得AI research 的门槛比较很高,但需求也少;目前AI能做到的事情要落地,短期内对engineer 有高需求 -trivial- 给 trivia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7:22:24

我觉得田的意思是科研和工程要两手抓,很多博士工程方面不是很强,做项目和产品不一定做得好 -whaled- 给 whale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7:25:29

纯理论可以先放一放? 把有初步想法的实现了再说 -trivial- 给 trivial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7:30:22

还有就是他觉得应用场景的变化会带来新的思维,他不太看好LLM堆算力的思路 -whaled- 给 whaled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7:31:59

这个我认同。也不新鲜,上一次穷尽算力最后被放弃也是产出价值和投入不成比例。LLM短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除非 -加州lalin- 给 加州lalin 发送悄悄话 加州lal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8:23:06

能源有突破性变化。比如比核能更高效的能源被发现。 -加州lalin- 给 加州lalin 发送悄悄话 加州lal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8:23:54

纯理论不一定能站在浪尖上。 -加州lalin- 给 加州lalin 发送悄悄话 加州lal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8:24:38

算了, 还不是DeepSeek给的灵感 -凊荷- 给 凊荷 发送悄悄话 凊荷 的博客首页 (172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7:44:00

早不是说了,美国AI被数学带偏了,不是他们工程不强是 -凊荷- 给 凊荷 发送悄悄话 凊荷 的博客首页 (69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7:47:14

可能吧。Ai领域,研究人脑神经的不多。读神经科学的大多走医。 -加州lalin- 给 加州lalin 发送悄悄话 加州lal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20:19:55

现在Ai应用机会多,但是对任何精确度高的应用都会是个值不值得,负担得起还是不起的问题。 -加州lalin- 给 加州lalin 发送悄悄话 加州lalin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18:26:07

谢谢分享,适合一根筋的娃们 -zaocha2002- 给 zaocha2002 发送悄悄话 zaocha2002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12/2025 postreply 22:59:14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