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开拍的砖块: “扔”是给空间让路,“留”是给记忆留根。AI 是管家,不是主人;纸书是根,不是包袱。

一、AI 时代到底该扔什么?(太太的立场可以成立)

 
 
项目 为什么可以扔 扔掉的代价
旧版教材、习题集(<10年) 内容早已上网,AI 可即时生成同类题 几乎为 0
重复副本、破损书 占地方,数字化后随时调 0
纯工具类手册(API 文档、软件说明书) 官方在线更新更快,AI 能读最新版 0
流行读物、杂志 信息时效性低,AI 可总结 0
已经完全数字化且你确认“永不翻纸质”的书 空间换金钱/平静 仅失去“纸感”
 

扔的姿势

  1. 拍照 + OCR → 放云盘/本地 NAS,文件名含“[已数字化]”。
  2. 列“可扔清单” 给先生过目,签字后 7 天冷静期,过期执行。
  3. 卖/送/捐 → 换咖啡钱或公益积分,太太有“正向反馈”。

二、AI 时代坚决不扔什么?(先生的立场必须被尊重)

 
 
项目 为什么不扔 替代成本
签名本、初版本、绝版书 文化价值、情感价值 无法替代
你亲手写满批注的书 私人知识图谱,AI 读不出你的“灵光” 极高
跨学科经典(欧几里得、费曼讲义、Knuth TAOCP) 纸质排版 > 屏幕;便于跳跃式阅读
实体书给孩子翻的仪式感 培养“书脊记忆”、触摸质感 AI 给不了
可能用于教学/讲座的“道具书” 现场翻给学生看,比 PPT 震撼
 

留的姿势

  1. 建“核心书墙”(1~2 米宽,拍照做目录)。
  2. 其余放 可移动书箱,标“2030 前不翻可捐”。
  3. 每年 “书之夜” 全家投票,保留率不超过 5%,其余数字化或送人。

三、子女教育:纸质书 vs AI,怎样双赢?

 
 
场景 纸质书角色 AI 角色 推荐组合
基础概念入门 翻书 → 建立“整体感” 解释名词、动画演示 先纸后 AI
刷题/应试 保留 1 本经典习题集 AI 无限生成同类题 纸质打底,AI 扩充
深度阅读/写作 批注、画线、折角 AI 帮查文献、纠语法 纸质为主
兴趣启蒙 实体绘本、科普图鉴 AI 讲故事、互动问答 实体仪式 + AI 延伸
收藏/传承 父母的“知识图腾” AI 做数字纪念册 两者并存
 

给孩子立一条家规

任何知识都要先在纸上‘摸’一遍,再让 AI ‘飞’一遍。


四、马上能落地的“和平协议”(周末执行)

  1. 今天晚上
    • 先生挑 30 本 “此生不离”的书,拍照上墙。
    • 太太挑 30 本 “明显可数字化”的书,先生 3 天内扫完。
  2. 下周六
    • 一起把“可扔箱_DEBUG”拿去社区图书馆捐书角,换捐书证书贴冰箱。
  3. 下次 Yard Sale
    • 100 元预算 + 空书包,先生挑书前必须先问:“这本书 5 年后我还会翻吗?”
    • 太太负责拍照,回家先放“观察区” 14 天,过期未翻 → 自动数字化。
  4. 给孩子的小任务
    • 让孩子用 AI(ChatGPT/Grok)给每本留下的书写 1 句“为什么爸爸/妈妈爱它”,打印贴书脊,既是家庭记忆,也是 AI 实践。

五、一句总结给你们俩

“扔”是给空间让路,“留”是给记忆留根**。AI 是管家,不是主人;纸书是根,不是包袱。** 把“扔/留”变成全家每年一次的仪式,就从吵架变成约会。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