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推其实不一定非要达到什么功成名就的质变才叫推,更多时候是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虽然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已经让孩子处在不同的赛道了。
早上看一些藤娃家长说,大厂没什么,我自己就在大厂,藤娃不应该把大厂作为目标。这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其实说出这话的人是推过自己的,是在硅谷卷出来的成功者。经过二三十年的自推,已经beat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了。孩子有这样的父母和家底,其实已经处于更高一层的赛道了。
我也认识一些本地坚持理想的文科藤娃,但是我们这种水平的父母不能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孩子更多的只能靠自己单打独斗,艰难地向上摸索着。如果父母当初像这些湾区和nyc的同辈一样拼过而不是在中西部求稳怕变,现在也许就能拍出个几米对孩子说,不要为五斗米折腰,做你想做的事。还有比如私校州大,中西部躺平的家长很多就会斤斤计较那点学费差价,最后牺牲的是孩子。
追求大厂/矿的很多都是中西部的家长,缺啥补啥,其实也是物质水平不同才造成了父母境界的差异。先物质后精神的次序还是符合基本规律的,即使是藤娃,如果家里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空谈理想,很多时候会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