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原则适用所有的文化,国家和时代的学校。不能提供这种功能的学校的价值就很低。
社会上升渠道的多样性和时代特征决定了高校价值不是绝对的,取决于不同时代社会提供的上升机遇,也取决于学生本身家庭的社会角色和学生本身的特长和特质。
少数藤校(T3和大猫)和顶级LAC是现有利益格局的捍卫者和强化者,强调社会关系和特权的固化,使用的手段是Legacy,校友网,舆论控制和职业和社会资源的垄断。富二代官二代是这个体系的最主要受益者。虽然中产甚至少数人群也被容纳,但上升机遇和其他学校比优势并不明显,因为他们并不是这类学校服务的首要对象,出了校门还得靠自己的本事和努力吃饭。这类学校最强调的是prestige和exclusivity,表现出来就是特在乎排名,低录取率一类带来优越感的指标。
技校和强调职业训练的私校(包括其他四所藤校和大部分T30的私校)面对的是中上产的聪明孩子。这些孩子的特点是聪颖,勤奋,充满野心,家庭殷实但缺乏上层的社会关系。这些学校的特点是往往有很强职业教育和职业网络,上层社交网络并非没有那么强大)
另一个实力巨大的圈子是各旗舰州大。这类学校大多具有很强的地方势力,影响力扩及政治和经济领域,有的甚至有国家甚至国际的影响力。比如UVA在政坛的影响力巨大甚至扩张到全国。Cal,UM则在科研,产业甚至政界打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州大的弱点是人数巨大所以人均享受到的资源有限,但有能力的孩子会得到远超平均水平的资源。
说到底学校的价值在于他给学生提供的职业或社会阶层的提升,谁能从中得益不仅取决于学校,更取决于学生自身能力特点和社会背景的匹配度。下面提到学校校园到高雅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其实是一厢情愿了。就像在中南海当警卫虽然环境很高贵,倒不如到三线城市做个派出所长来的爽快。